來源@四見投資 跟同學聊天說:“股市投資的好處是不需要和人打交道?!彪m然這個觀點我深不以為然,但我沒有反駁,因為需要思考一下!
一、市場與人性 “價值投資”是一個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業(yè),沒有深度思考的價值投資是不存在的,就市場先生而言我們其實可以思考或者說是辯論一個問題:是參與市場投資的投資者的非理性造就“市場先生”還是“市場先生造就了”投資者的非理性? 其一、沒有投資者的非理性市場就不會有暴漲暴跌,因為人性不可滅。 東晉時代,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我們可以用最速曲線來解釋: 兩點之間一小球滾下,不是之間的連線下降最快,而是小球在最速曲線上滾下最快。把股市中的資金比喻成河流中的水,把人們信心的建立比喻成一座大壩的建立,隨著人們信心的增加,大壩的高度不斷的增高,水位不斷增高股市不斷的上漲,當大壩的承載力達到極限之時(因為人性的群體特征,大壩必然會達到承載極限),股市也就到了最高點,接下來過程是首先水位超過大壩高度部分水量先行下泄。然后繼續(xù)蓄水,大壩崩潰(投資這信心崩潰)!所以市場上漲是一個不斷蓄勢的過程!人性所起的的作用就是建立一座信心的大壩,再摧毀這座大壩,資金就是大壩中的水。 其二、:市場是一個零和游戲,所以一旦你開始理性,市場也會無限的消耗你的理性,直到你不再理性。 很多時候我們在分析市場每天的變化,其實市場每天的變化都是由這些每天分析的參與者自己造就的。如果你能根據(jù)當下市場分析出一年后的市場變化,但是當下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會改變你最初的邏輯。
二、投資與理性 市場的邏輯不是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離場了,市場就到底部了,而是絕大多數(shù)人不離場市場就不會到底部,也不是因為最多數(shù)人進場了市場就到了頂部,而是因為最多數(shù)人不進場市場就不會到頂。市場的邏輯并非是你看錯了,而是市場不會讓絕大多數(shù)人做對,絕大多數(shù)人做對市場就沒辦法運行了。投資成功是需要理性的,這個理性是建立在獨立的認知的基礎之上的獨立的行為。
其一、能力圈是理性 《易·繫辭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strong> 首先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想這是理性;其次我們要認命也就是立足于當下;其三要重視積累循序漸進徐圖發(fā)展,我想這三點是一個人是否有理性的重要品格! 沒有自知往往自以為是,不能認命往往好高鶩遠,不重視積累往往投機取巧,焉能不敗! “惜?!笔钱斚律鐣浅A餍械囊粋€詞匯,股市投資守住自己的“能力圈”就是惜福。 其二、有限選擇是理性 《老子》講: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我們以交易為例:很多人認為交易失敗的根源是人性,人性的根源是貪婪與恐懼,貪婪與恐懼的的具體表現(xiàn)是不能遵守交易規(guī)則,或者說交易者在反思自己的過錯時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遵守交易規(guī)則是因為貪婪與恐懼,就是說本來打算賺5個點就走,結果當賺了5個點之后想繼續(xù)增加到10點,最終導致交易失敗,當然這是一個方面,總結也是正確的。 但是這不是根本邏輯,真正導致交易失敗的原因是在交易過程中沒有對交易的獲利空間給予心理上的有限選擇,這跟前一個邏輯有什么區(qū)別,前一個邏輯是對每一次交易進行有限選擇,而后面的邏輯是對整個交易的邏輯進行有限選擇,后一個選擇才是內心原點,當你只發(fā)現(xiàn)前一個邏輯時你仍然會困在交易失敗的泥潭中,因為當你做出整個長期交易的有限選擇之后,你就不會因單次單次交易過度膨脹,如果你沒有做出長期交易的有限選擇,你的單次交易就沒有規(guī)則性的東西可言,交易與投資相輔相成,投資的過程我們也要做出心理上的有限選擇才可以。
《老子》講:后其身而生先,外其身而身存。無論是后其身還是外其身都是將自己置身于群體之外,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視角、立場去處理問題,很多事情置之度外才能看得明,做的對。 巴菲特講“逆向投資”是以絕大多數(shù)投資者作為參照系的,但實際上只是投資正道,并非真的逆向,逆向投資的本質是:人性造就市場,理性成就投資者。 結語: 追根到底人性的荒蕪與混沌是造成投資失敗的內在因素,所謂的貪婪與恐懼只是荒蕪與混沌的表現(xiàn)罷了,而理性之美在于使人性的荒蕪與混沌如天地初開一樣使混沌黑暗有了天地、有了光、有了邊界、有了運行的法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