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園是為了紀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而修建的,此園峰翠水碧,秀麗古雅。這里東西兩山對峙。伊河由南向北穿山而過,一橋飛架東西;宛若一道彩虹。 白居易之 心屬洛陽 公元824年秋,一個普普通通的清晨,東都洛陽,迎來了剛剛卸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 不同于江南風光的柔美清秀,眼前的龍門山色以一種遼闊磅礴的姿態(tài)呈現(xiàn)。望著伊水兩岸的蒼莽景象,白居易的身心仿佛在剎那間得以舒展和釋放。 面對這樣磅礴的景色,白居易脫口吟出“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的詩句。從此,龍門也成為白居易樂此不疲,流連忘返的去處... 而在龍門東山有一處僻靜的園林,名為白園。白園依山而建,景色各異,園內(nèi)肅穆清幽,秀色宜人,一入園廳,即如走進了詩人筆下的“世外桃源”。 白園有不同于其他景區(qū)的三大特色:首先,在園中可尋找白居易的似水流年,品味詩人高潔人生,欣賞不朽詩文??梢钥缭綍r空走近詩人,進行心靈的交流。 其次,這里的景觀,都圍繞白居易人品詩風而設(shè)。明山秀水,花木樹石,亭臺樓閣,碑碣廊廡,無不體現(xiàn)出詩人性情、大唐風采和得體于自然的完美特色。 第三,園內(nèi)的石刻、楹聯(lián)含義雋永,尤其是白居易詩廊集古今中外百家之長,與龍門二十品等石刻藝術(shù)隔河相望,相映生輝。 在61歲時,白居易把自己為元稹撰墓志的錢,捐獻給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兩年后白居易把自編的《白氏文集》65卷,共詩文3255篇。藏于洛陽圣善寺缽塔院,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會情況和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在會昌四年(844年)春,白居易已經(jīng)73歲了,他還到趙村(今洛陽市東南部)觀賞杏花,寫了一首 《游趙村杏花》 趙村紅杏每年開, 十五年來看幾回。 七十三人難再到, 今春來是別花來。 一年以后白居易與在洛陽的6位年過70的朋友,組成7老會。后來95歲的僧人如滿和136歲的李元爽,也參加了7老會,號稱“九志圖”。 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與世長辭。臨終前,他遺囑“不歸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滿之側(cè)”,想永遠與洛陽山水為伴。 家人依照他的遺囑,將他埋在龍門東山琵琶峰上。人們?yōu)榱烁玫丶o念這位偉大詩人,在琵琶峰上對其墓加以擴建,建成了“白園”。 彈指一揮間,幽幽千余載,白居易選擇留在了龍門,守護著他所珍愛的這片土地。他留下的三千多首詩作,則成為其生命的延續(xù),透過它們,仿佛就能觸碰到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到他跳動的脈搏。這些永生的文字超越了時空的界限,讓那遙遠而清逸的靈魂永遠地感染著百代人生... 這里的一切詩情畫意, 讓鐘情山水的你來和大文豪白居易 來一次時空穿越的詩文交流 領(lǐng)導說您點一個 小編工資漲五毛! 文章內(nèi)容及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