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錦蜀錦傳承人賀斌 來源:華衣網(wǎng) 2017年05月15日
亞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將鏡頭對準極具匠心的20位亞洲匠人的手藝生活,攝制組遠赴大陸各地及香港、臺灣、日本等亞洲地區(qū),用微紀錄的形式展現(xiàn)精妙的20件器物及各地的人文風情。其中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為蜀錦和傳承這項手工技藝的匠人,拍攝了一組唯美、精致的影像資料,讓我們再次認識了一遍這一瑰寶。 蜀錦·唯一的傳承人 匠人賀斌,是80歲以下掌握蜀錦全套手工技藝的唯一一人。雙手像被安裝了程序,讓近萬根經(jīng)緯線來回交織,被西方人看做是超強黑科技。 "錦"起源于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孔子編撰的《尚書·禹負》中就提到"揚州厥篚織貝"。"錦"是絲織物14大類中的一類,是指經(jīng)緯絲無捻或加弱捻,采用先染后織,具有多種色彩花紋的絲織物,色彩多于三色,以經(jīng)面緞紋為地組織緯起花的提花絲織物,外觀瑰麗多彩,花紋精細高雅。其花紋有兩種織法:一是"經(jīng)絲彩色顯花",又稱"經(jīng)錦",采用單色緯線和多色經(jīng)線織出花紋,織造時只用一把梭子,生產(chǎn)效率比較高,但色彩比較單調(diào);二是"緯絲彩色顯花",又稱"緯錦",采用單色經(jīng)線和多色緯線織出花紋,織造時使用兩把梭子,容易變換色彩,使花紋彩色豐富,但生產(chǎn)效率相應較低。 ----《中國四大名錦》 四川蜀錦: 蜀錦是織錦至今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它源于上古,興于秦漢,盛于唐宋,繁于明清。蜀錦圖案取材非常廣泛豐富,諸如神話傳說,戰(zhàn)相名將,山水人物等。蜀錦經(jīng)歷了2000多年的發(fā)展變化,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一個特征,那就是 廣泛而巧妙地運用了動植物,幾何紋飾,自然景物等,組合成含有一定寓意的文案圖案。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南京云錦: "云錦"是南京傳統(tǒng)提花絲織物的總稱,其歷史可追溯到宋朝在南京設立的官營織造--錦署,開始織錦,以其華貴,多彩燦爛,變換如云霞而得名。云錦在明清時代非常流行,專為宮廷織造,主要用作"御用供品",供宮廷服飾和賞賜用,選材優(yōu)質(zhì)蠶絲制成。直至晚清以后才流傳至民間。圖案的題材廣泛,既有大朵纏枝花卉,又有各種動物(如龍鳳、仙鶴、獅子等)和植物(如寶相花、蓮花、佛手、石榴、梅、蘭、竹、菊等),還有表示吉祥的"八寶"、"暗八仙"、"吉祥"、"壽"字、"卍"字,瑞草以及各種姿態(tài)的變換云勢(如七巧云、如意云、和合云、葉云、行云、臥云、大小鉤云等),栩栩如生,花紋層次分明,花清地白、錦空勻齊。云錦主要用于制作蒙、藏、滿等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和服飾材料以及高級服裝,在古代則主要運用于縫制龍袍、裝飾宮殿和廟宇以及神袍、祭墊、帷幕等。2009年9月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成功入選聯(lián)合國《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蘇州宋錦: 宋錦是中國傳統(tǒng)的絲制工藝品之一。開始于宋代末年(約公元11世紀),產(chǎn)品分大錦、小錦、彩帶等數(shù)種。大錦又稱"仿古錦",花色有40多種。宋錦,它的產(chǎn)地主要在蘇州,故又稱"蘇州宋錦",宋錦色澤華麗,圖案精致。宋高宗為了滿足當時宮廷服飾及書畫裝裱大力推廣宋錦,并專門在蘇州設立了宋錦織造署。蘇州是我國著名的絲綢古城,為錦繡之鄉(xiāng)、綾羅之地。明清以后織出的宋錦稱為"仿古宋錦"或"宋式錦",統(tǒng)稱"宋錦"。 廣西壯錦: 壯錦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傳統(tǒng)的著名絲織物,產(chǎn)生于宋代,在宋代,壯族稱為僮族,故壯錦又稱僮錦。以棉紗股線或麻紗股線為經(jīng)、桑蠶絲為緯的色織提花織物,也有采用染色桑蠶絲為經(jīng)、染色有光人造絲或金(銀)皮作緯織造。傳統(tǒng)的花紋圖案有花、鳥、魚、蟲、獸以及"萬"字、"雙喜"等文字圖案、線條粗壯有力,色彩艷麗,常用幾種不同顏色的絲線織成,色彩以紅、綠、黑、黃為主,一般多以紅色為背景,色彩斑斕,絢麗多姿,對比強烈,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品種繁多,按服裝和服飾用途,可分為花邊綢、腰帶綢、頭巾、圍巾、被面、臺布、背帶、背包、坐墊、圍裙、床毯、壁掛巾、錦屏等等。 翠色瑩瑩,觸手溫潤細密,夾雜著絲線、串連各色寶石和米珠精繡成鴛鴦、荷花、蓮藕等等小而美的圖案,蜀錦的珍貴與難得,都呈現(xiàn)在它的表面。 然而,這些輝煌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洪流,還是避免不了褪色,“貝錦斐成,濯色江波”也好,“東方瑰寶,中華一絕”也好,很少看見他的蹤跡,很少見他們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變成服裝或配飾,而是作為藝術瑰寶,存放在博物館。 唯一的傳承人 其中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為蜀錦和傳承這項手工技藝的匠人,拍攝了一組唯美、精致的影像資料,讓我們再次認識了一遍這一瑰寶: 匠人賀斌,是80歲以下掌握蜀錦全套手工技藝的唯一一人。雙手像被安裝了程序,讓近萬根經(jīng)緯線來回交織,被西方人看做是超強黑科技。 ▼自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 這種具有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當然以紋樣和顏色區(qū)別于其他面料: 蜀錦 蜀錦上的圖案常見也是寓合紋、龍鳳紋、團花紋、花鳥紋、卷草紋、幾何紋、對禽對獸紋以及方方、暈裥、條錦群等等傳統(tǒng)紋樣,帶著吉祥、如意、順利、喜慶、頌祝、長壽、多福、富貴、昌盛等美好吉利的寓意,和織紋華貴相映,絢麗多彩。 有蜀國特色的,同時也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大熊貓,在蜀錦上顯得更加憨態(tài)可掬。 “孤獨”求才 “蜀錦傳承乏人 大師“孤獨”求才”: “最開始的時候,各地的蜀錦民間藝人都是自己帶著織機來建廠的。”賀斌說,也因為如此,蜀錦廠聚集了很多的手工織錦藝人。上世紀60年代,手工蜀錦停產(chǎn),機器織錦興起。最鼎盛時,廠里有900多臺機器。“那個時候已經(jīng)沒有手工織機了,只有廠里接待室有一臺展示用的?!?985年,為了保護手工織錦技術,廠里選了2個傳承人,賀斌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另外一人放棄了,賀斌就成了蜀錦的唯一傳人。 從2005年起,賀斌一共招收了3批徒弟、共10多個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走了一半,怎樣讓徒弟留下來,成了讓這位手藝人最苦惱的事情。 賀斌說,會這門技術的人越來越少,學習蜀錦耗時極長,五六年才能學會基本操作,而且很枯燥,“前3個月,連織機都不能碰,只是一味練習給絲線打結(jié)?!爆F(xiàn)在學習蜀錦,不光要學織造,還要學制作織機、穿經(jīng)緯線等全套工藝,而現(xiàn)在掌握全部工藝的人,只有我了。沒有傳人,所以我很著急啊?!?/p> 每一個手藝的背后都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積淀,尤其是那些瀕危失傳,后繼乏人的技藝更是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穿越久遠歷史、集人類文明精華于一身的技藝,也承擔了為這些即將失傳的技藝尋找繼承人的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