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腦海中一直有一句歇后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所謂的劉備“借”荊州,又是怎樣一回事?真的沒有“還”嗎?其實你一直在冤枉劉備,所謂的“劉備借荊州”完全是江東孫權欺人太甚。 劉備 事情是這樣的:公元208年,曹操在北方基本平定的情況下,準備率領大軍南征劉表。同年劉表病故,曹操大軍攻占新野,荊州新主劉琮投降。當時除了江夏還掌握在劉琦手中,荊州大部已經(jīng)被曹操控制。 為了徹底消滅劉備勢力以及消除江東孫權隱患,曹操在沒有十足準備下出兵攻打孫劉聯(lián)軍,結果遭遇了赤壁之戰(zhàn)的慘敗。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僅保留了襄陽郡和南陽郡,剩下的南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都丟了。但是作為赤壁之戰(zhàn)主力的孫權只得到了半個南郡和半個江夏郡,其他四郡全被劉備給控制了,孫權難免不開心。 赤壁之戰(zhàn)后荊州勢力范圍 孫權即便有再多的不滿又能怎么樣?那個戰(zhàn)爭年代,誰有地盤誰就擁有戰(zhàn)略的縱深,劉備好不容易連哄帶騙得把長沙、武陵、桂陽、零陵這四個郡,還有江夏郡納入了自己的口袋里,又怎么可能平白無故讓給孫權呢?所以,赤壁之戰(zhàn)以后,面對戰(zhàn)利品的分配問題,孫劉兩家結下了梁子。 結下梁子另說,單說孫權得到的這個南郡。從圖上可以看出,南郡不僅地方小,而且還處于處于被劉備和曹操夾擊的狀態(tài),戰(zhàn)略地位十分不利。周瑜在時,一心想要奪回荊州,而周瑜病故后戰(zhàn)略家魯肅接任,他選擇了繼續(xù)跟劉備結盟。順便送了一個人情給劉備,就是把南郡這個易攻難守的山芋送給了劉備。而劉備也愿意加強兩家聯(lián)盟,于是禮尚往來劉備同意攻取益州后就將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主權交給孫權。其實這算起來孫權非但不虧,而且還賺了很多地盤,一郡換三郡,不動一兵一卒,孫權實在是賺大了。 孫劉易地 事情說到到此,可以說劉備與孫權之間并不存在什么借與不借之說,只存在一個協(xié)議,甚至可以說孫權在借劉備的地盤。 “借荊州”一說完全是孫權的不厚道,當時劉備立足荊州,取得益州,覬覦漢中之地,而曹操重心偏向西北,久北方壓迫的孫權終于可以喘口氣,然而看到劉備發(fā)展那么快孫權眼睛發(fā)紅,便敲起了如意算盤,以'借荊州'之名向劉備討要整個南郡和荊南4郡,討要半個南郡要'還'整個南郡外加四郡,這分明就是強盜行為,劉備怎么可能答應?但是為了孫劉聯(lián)盟的繼續(xù),劉備還是忍痛割將長沙、桂陽兩郡當作南郡“還”給了孫權。 孫權 可是,這并不能滿足孫權的野心,誰都知道荊州的戰(zhàn)略重要性。魯肅曾向孫權這樣描述荊州:“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nèi)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諸葛亮在《隆中對》里也提到“ 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所以荊州這塊地兒沒有誰不想得到,曹操想得到,因為他想要統(tǒng)一全國;劉備想得到,因為他要立足發(fā)展;孫權想得到,因為他要全據(jù)長江。 荊州古城 用權、用謀、用戰(zhàn)甚至偷襲,凡是可以得到荊州,孫權可以都去嘗試,所以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就成了孫權用謀毀滅劉備人設的前沿陣地,以此爭取百姓的支持,可是也確實看出了孫權的不厚道。無奈“君王之道,霸者行跡”。 說到這里你還認為劉備是“借”荊州嗎?是有“借”無還嗎?所謂的“借”只是孫權的謀,所謂“有借無還”只是孫權毀壞劉備形象的措施。劉備其實不欠孫權什么,要說欠,只能說劉備實力不足,不足以碾壓孫權,面對江東的盛氣凌人,劉備只能迫于無奈地忍。 以上就是小編的分析,諸位是怎么考慮的呢?不要不好意思而不留言呀,下面等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