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體質表現多見形體怕冷,不怕熱,經常腹痛、腹瀉、大便不成形、月經不調、手腳長年冰冷、四肢關節(jié)酸痛、頸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面色發(fā)白、發(fā)青、發(fā)灰、發(fā)黑、發(fā)暗,此類寒濕體質者多由于陰寒內盛、水濕內停,導致的陽氣不足,臟腑功能低下。 寒濕體質論述《黃帝內經》將陽氣比作天上的太陽,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了太陽,則萬物凋零。中醫(yī)把“陽氣的有無”視為判斷“生命是否已經死亡”的唯一標準。陽氣就是人體臟腑功能的統(tǒng)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類似于現代醫(yī)學講的機體“新陳代謝”。不同的臟腑組織,有各自相對應的不同的臟腑功能,如心的臟腑功能,在中醫(yī)即心陽;腎的臟腑功能,在中醫(yī)即腎陽。人尚有一口氣在,生命就還有一線希望。《扁鵲心書》指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硫磺第二,附子第三”,這其中灼艾就是艾灸。盡管陽氣關乎著人們的生死,人們卻因為無知而盡情地摧殘著人們本就微弱的生命之陽,以至于今天人們“猝死不斷”。 陽氣是生命動力,有陽氣則生,無陽氣則死,陽氣是驅散寒濕的能量。自古以來就有百病皆有寒作怪,怪病多寒,女性多寒的說法。寒濕之邪是人類健康的陰霾,是改變體質主要因素。《黃帝內經》把人體體質按照陰陽含量的多少劃分“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蔽孱悾⒏鶕淦鋺B(tài)不同,判斷其筋骨氣血各不等的觀點;《傷寒雜病論》將人劃分為強人、羸人、盛人、瘦人、虛弱家、亡血家、汗家、酒家、淋家、濕家等類型。不論什么體質遇到寒濕之邪都易于將體質轉為寒濕體質,或局部寒濕滯留,或形成兩種以上的體質類型。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生活的優(yōu)越,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娛樂,飲食多偏寒涼,穿著更單薄,心理壓力沉重,導致能量透支,體質改變。原來即使是熱性體質慢慢也變成了寒濕體質,寒濕侵襲人體,在體內停留,導致氣血不通、經絡不暢,損傷人體五臟六腑陽氣,致臟腑功能失調,或形成上熱下寒的體質,從而改變人體機能狀態(tài),導致人體各系統(tǒng)出現功能失調,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影響人們的健康。 寒濕體質的治療
|
|
來自: bfs302 > 《養(yǎng)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