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半部浙江陶瓷史——歷年龍泉窯TOP20價格排行榜!

 天宇樓33 2018-12-19





8007 南宋 龍泉粉青釉紙槌瓶 

尺寸 高23.4cm

成交價 RMB  38,007,950

佳士得香港


著錄:長谷部楽爾編,《世界陶磁全集 - 12:宋》,東京,1977年,圖版207號,日本経済新聞社,《益田鈍翁展》,東京,1983年,圖錄圖版34號,白崎秀雄,〈鈍翁搜集品由來記〉,《蕓術(shù)新潮》,東京,1983年5月號,頁59

說明,瓶盤口,長頸漸寬,折肩,直筒腹,淺圈足。內(nèi)外施粉青釉,釉汁厚潤如脂,幽微素凈。

來源,德島藩蜂須賀家族珍藏;小室信夫(1839-1898)珍藏;富永冬樹珍藏(其妹夫為益田孝);益田孝男爵(1848-1938)(別號鈍翁)珍藏;倫敦蘇富比,2006年11月8日,拍品54號

本拍品彌足珍貴,充份體現(xiàn)了宋代幽微素雅的審美意趣。八百多年來,此類極品龍泉青瓷在中日兩地均被奉為圭臬,常被視為傳家或鎮(zhèn)寺之寶代代相傳,而這一現(xiàn)象在日本尤為普遍。此瓶的釉料肥腴失透、溫潤如玉,薈萃了龍泉青釉最為人稱許的特質(zhì)。此外,其天青釉清淡柔和,在藏家看來固妙至毫巔,但陶工卻視之為畏途。色澤、質(zhì)感佳妙如斯者,其原料、配制、上釉和窯燒皆須拿揑得恰到好處,故上乘之作寥寥無幾。這種釉料美不勝收,在日本通稱為「砧青磁」,泛指與本拍品相近的極品青釉紙槌瓶,此類器物于南宋(公元1127至1279年)和元代(公元1279至1368年)輸入日本,藏家業(yè)已將之與這抹妙不可言的釉色劃上了等號。更有人指出,本品正是用「砧青磁」統(tǒng)稱該類名瓷之緣起。

這一造型因形似紙槌而得名,但其直筒腹、長直頸和盤口樣式,其實是以玻璃瓶或樽的方式,自伊斯蘭地區(qū)西部(或為伊朗)傳入中國。1997年發(fā)現(xiàn)的公元十世紀(jì)印坦沉船貨物中,也有玻璃近似例的碎片,就此請參閱M.Flecker所撰《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the 10th Century Intan Shipwreck》(牛津:2002)。沉船位于印度尼西亞爪哇海離岸,船上有大批十世紀(jì)中國陶瓷,以及少量伊斯蘭玻璃和其他材質(zhì)的器物。艾爾薩巴珍藏(Al-Sabah Collection)一例形制相同的公元九至十世紀(jì)伊朗地區(qū)吹制玻璃瓶,其頸若筒狀(圖一),圖見S.Carboni所撰《Glass from Islamic Lands – The Al-Sabah Collection,Kuwait National Museum》編號25a(倫敦:2001);藏品中尚有兩件年代略晚的十至十一世紀(jì)伊朗地區(qū)近似例,其器頸略斂,圖見前述著作編號35及55。1986年,一個斷代為公元1018年的遼代古墓亦曾出土近似的伊斯蘭玻璃瓶,圖見《遼陳國公主墓》圖14-2(北京:1993)。此瓶器腹向足部漸斂,頸上則向口沿略收。觀乎瓶頸的形狀,加上伊斯蘭玻璃確是在唐至五代期間傳入中原,所以中國的陶瓷版本很可能脫胎于九至十世紀(jì)較早期的伊斯蘭玻璃器。


5103 龍泉梅子青摩羯耳盤口瓶 

尺寸 高31.5cm

成交價 RMB  12,650,000

北京保利


說明 備注:1.日本關(guān)西重要茶道家族收藏。2.傳為Lord Matsudaira Fumai松平治鄉(xiāng)(1751-1818)舊藏,為日本出云縣松江藩的大名,亦是日本歷史上著名茶道大師,按茶齋號稱為“不昧齋”。3.傳于江戶時代(1603-1867)購自日本古董商“伏見屋”

本品瓶盤口,長頸,折肩,直筒腹,淺圈足。內(nèi)外施梅子青釉,胎骨稍厚,頸部兩側(cè)置摩羯耳。足沿呈赭色。此器形制因似造紙打漿所用槌具,亦稱紙槌瓶,為宋代極為高級之瓶形一類,而于瓶頸兩側(cè)附貼雙耳,則為南宋龍泉窯所特有,普見鳳耳及魚耳兩種,摩羯耳較少。除了清宮舊藏數(shù)例,此造型亦深受日本藏家所青睞。東京根津美術(shù)館2010年舉辦《南宋の青磁》展覽中,曾展出多件日本知名收藏的龍泉鳳耳或魚耳瓶,見展覽圖錄17-25號。其中一件藏于京都陽明文庫,被列為日本“重要文化財”的例子與此器甚為相似,高度亦同,惟釉表片紋較為明顯,見圖版17號。

此瓶為日本著名茶道家族舊藏,體型碩大,高達(dá)31.5公分,通體施梅子青釉,其塑摩羯耳造型于同類中極為罕有,品相完好。其耳部以摩羯裝飾,其摩羯原又稱為魚龍。摩羯為佛教中的一種神魚,龍首魚身,亦為印度神話中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可創(chuàng)造一切,也可融化萬物。大藏經(j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四十云:“摩羯者,梵語也。海中大魚,吞噬一切?!庇屑?、辟邪之寓;由此可見,印度的摩羯與中國的龍、鳳、麒麟一樣均屬憑想象集中數(shù)種動物為一體的紋飾。這種紋飾大約出現(xiàn)于公元三世紀(jì)中葉,公元四世紀(jì)傳入中國?!堵尻栧人{(lán)記》記載有如來作摩羯大魚,從河而出,十二年以肉濟人處,起塔為記,故以摩羯為飾表達(dá)了人們希望借此得到佛祖的恩惠和保護。南宋時期,龍泉窯的制瓷匠師創(chuàng)燒出精美絕倫的粉青釉與梅子青釉瓷器,而被南宋政府關(guān)注,其產(chǎn)品大量進入皇宮,成為宮廷御用之物。


2239 明14/15世紀(jì) 龍泉青釉帶蓋梅瓶 

尺寸 高45cm

成交價 RMB  10,953,360

佳士得香港


說明 瓶斂口,斜短頸,圓肩,腹下斂收,外撇圈足。通體施翠青釉。蓋覆斗式,三階式蓋面,寶珠鈕。

文獻記載明代龍泉窯曾與景德鎮(zhèn)并列,同時為朝廷燒造瓷器?!洞竺鲿洌掌鳌罚骸负槲涠甓ǎ矡旃┯闷髅蟮任?,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shù)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shù)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埂葛垺辜答堉菥暗骆?zhèn),「處」即處州龍泉窯。

此器弧線明顯,釉色翠綠,明初時屬酒器類。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無論形制大小或釉色均相若的例子,載于2009年臺北出版《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圖版64號,書中論述同樣的三階式蓋面亦見于景泰七年(1456)金英墓出土的白瓷蓋罐上。另一近似的帶蓋梅瓶藏于日本五島美術(shù)館,見2012年日本出版《龍泉窯青磁展》,圖版91號。該書引例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永樂地層出土的帶蓋梅瓶殘片,其體形較小,見119頁,149號。龍泉大窯相信為明初燒造官器的窯址之一。

此器源自香港徐氏藝術(shù)館,據(jù)說為收藏家徐展堂最鐘愛的藏品。曾展出于香港藝術(shù)館1990年舉辦敏求精舍三十周年紀(jì)念展《歷代文物萃珍》,圖錄編號125。2010年12月1日于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3104號。


3133 元 龍泉窯「飛青瓷」褐斑蒜頭瓶 (一對) 

尺寸 高25.3cm

成交價 RMB  10,540,440

佳士得香港



3104 明十五世紀(jì) 龍泉窯青釉梅瓶 

尺寸 高45cm

成交價 RMB  6,002,800

佳士得香港


說明 此器源自徐氏藝術(shù)館。有一件與此拍品極為相似的元/明代龍泉青釉梅瓶曾于1990年香港敏求精社展出,見《歷代文物萃珍敏求精舍三十周年紀(jì)念展》,圖版125。



3502 元 龍泉青釉貼「逐珠云龍」圖雙魚龍耳瓶 

尺寸 26.4cm

成交價 RMB  5,726,840

香港蘇富比


說明 瓶小口,寬唇平折,長頸,雙魚龍曲耳,豐肩下漸收,外撇圈足內(nèi)雙階式底。器腹貼四爪云龍,細(xì)鱗披、火焰發(fā),破浪而出、逐珠而行。肩上隱約迭劃蓮瓣,下有凸弦,間貼五瓣小花。頸飾花紋二層,上為火珠,下為卷草。通體罩施青釉,晶瑩至極猶如翠嫩梅子之色。

此龍泉窯瓶,裝飾豐美,更形別致,展現(xiàn)元代裝飾藝術(shù)之勇于創(chuàng)新,獨具匠心,嘗與日漸盛行之青花名品相競。大異于宋朝簡素之風(fēng),元匠開創(chuàng)一代全新審美典范。龍泉瓶器,堆飾如此繁復(fù),甚為珍稀,本品,達(dá)此類樣式之巔,或?qū)傥ㄒ弧?/span>

蒙元新治下之中國,工匠于南宋舊統(tǒng)中得以解放,積極汲取外來元素,尤為迎合外銷品味。迄今分別見于伊斯坦堡托卡比皇宮以及伊朗阿德比爾圣廟之十四世紀(jì)中國瓷器,藏量龐巨,精致美艷,絕非偶然。藝匠藉由諸窯,嘗試各種樣形搭配,如視此瓶,高肩、收身、敞足,可比較磁州窯器,見一四爪龍紋例,藏于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錄于《Nelson Gallery of Art》,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卷2,堪薩斯城,1973年,頁84。


5441 元 龍泉粉青釉大貫耳弦紋壺 

尺寸 高37.7cm

成交價 RMB  5,520,000

北京保利


說明:日本萬野美術(shù)館舊藏,第387番。

龍泉窯始燒于北宋早期,而南宋龍泉窯瓷質(zhì)、工藝最佳。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點,以粉青與梅子青釉著稱于世,此兩種釉我龍泉青瓷中最名貴之品種。龍泉青釉實為一種“石灰堿釉”,這種釉在高溫中粘度較大,流動性較小,適宜掛厚釉。有層中含有大量小氣泡和未完全融化的石英顆粒,當(dāng)光線射入釉層時,釉面會使光線發(fā)生強烈的散射,呈現(xiàn)出一種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此件貫耳壺仿自青銅器造型,挺拔俊雅,高足外撇,方闊沈穩(wěn);瓶頸兩側(cè)附管狀雙耳。器型仿明投壺式樣。通體由上至下起弦紋五道,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翠,介于梅子青,粉青之間,釉面凝厚瑩澈,歷千年而精光未泯,愈見寶光內(nèi)蘊;釉內(nèi)多有氣泡,聚沫攢珠,潤澤如酥,口沿釉薄處淺露胎骨,圈足底無釉露灰白胎泛火石紅,亦正是高濂《遵生八箋》、文震亨《長物志》所追求的“堂中插花”所用之器,清心古雅。整器敦實質(zhì)樸,風(fēng)韻古雅,體現(xiàn)出淡恬古雅的獨特藝術(shù)風(fēng)格,一展崇尚純凈一色的審美品味。此瓶論器型、釉色、皆屬上乘。此種粉青釉弦紋瓶存世極少,同類于此器型者寥寥無幾,實為異常難得的雋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帶乾隆御題詩之龍泉窯青瓷弦紋貫耳壺,形制與本品極為相近,故宮博物院亦有同類藏品,宋代僅見官窯同器型制品。

已故收藏家、萬野美術(shù)館創(chuàng)始人,萬野裕昭(Yasuaki Manno 1906-1998)是20世紀(jì)下半葉日本關(guān)西地區(qū)最著名的東方陶瓷收藏大家之一。他的收藏品全部經(jīng)過細(xì)致考證,嚴(yán)格挑選,納入收藏旗下時力求其完美,并在財力的支持下,建立良好的收藏環(huán)境。所以他們不僅歸納出清晰的收藏脈絡(luò),還嚴(yán)格控制藏品的水準(zhǔn),更在保存上盡心盡力地維護藝術(shù)品的最佳狀態(tài)。萬野氏受此傳統(tǒng)風(fēng)氣的熏陶,專事收集中國宋代的黑釉器、白釉器及青瓷。他的藏品依照年代及時期而分類,每個時期均收集代表作。如北宋定窯的褐色鷓鴣斑黑釉笠碗,其大小、設(shè)計與造型皆別樹一幟,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10月28日的“萬野美術(shù)館藏中國藝術(shù)珍品”中,成交價達(dá)12,394,100港幣,創(chuàng)宋代茶碗最高成交價世界紀(jì)錄?,F(xiàn)萬野美術(shù)館亦藏有全世界傳世僅八件人物紋元青花罐之一的“元青花百花亭圖罐”。萬野美術(shù)館的精彩藏品,代表過去一個世紀(jì)以來日本收藏家最珍視的中國陶瓷藝術(shù)的結(jié)晶。




3008 明永樂 龍泉青釉大盤 

尺寸 直徑58.7cm

成交價 RMB  5,375,220

佳士得香港


此類大盤為處州龍泉官窯的作品。除了底部的環(huán)形墊燒區(qū)以外,全器光素滿釉??此茦銓崯o華,卻更能突顯出其青碧光潤的釉色。

浙江省龍泉官窯遺址曾發(fā)掘一件同類的龍泉大盤,見《發(fā)現(xiàn).大明處州龍泉官窯》,杭州,2005 年,頁254,圖版6。其他尺寸略小的例子可參考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件(57.7公分),著錄于《碧綠– 明代龍泉窯青瓷》,臺北,2009 年,頁90-91,圖版41;香港佳士得2007 年5 月29 日拍賣一件,拍品1478 號(56.3 公分);首都博物館曾展覽一例(56 公分),見展覽圖錄《溫溫玉色照瓷甌》,北京,2012 年,圖版112;及一例(54.5 公分)著錄于《龍泉集芳.創(chuàng)業(yè)七十周年》,第1 冊,東京,1976 年,圖版515,后于香港蘇富比2015 年4 月7 日拍賣,拍品3632 號。

3028 元 龍泉青釉剔刻四季花卉紋鋪首耳罐 

尺寸 高29.8cm

成交價 RMB  4,953,200

佳士得香港


來源:日本愛媛縣江戶時期大名久松家珍藏,1955年由久松家贈予現(xiàn)藏家 (付信簡記錄)

龍泉青瓷自古譽滿中外,慕名者遍及日本,不少頂尖龍泉名器均外銷當(dāng)?shù)?,供有識之士鑒藏賞玩。本器大概亦不作例外,在浙江省龍泉窯一經(jīng)燒造,隨即運抵日本,流傳至今。名品佳器經(jīng)家族世代相傳,或由寺廟長存久貯,才免于散失,過程彌足珍貴。本龍泉青釉茶葉罐,形制獨特,釉色瑩潤,清麗悅目。龍泉青釉典雅絕塵,一直備受日本鑒藏界推崇。

此罐原為日本久松家族珍藏,及至1955年轉(zhuǎn)贈至現(xiàn)時藏家,并由后者保存迄今。久松氏為江戶時期(公元1603至1868年)伊予松山藩「大名」。伊予松山,即現(xiàn)今四國愛媛縣松山地區(qū);藩,作屬地;「大名」,為日本幕府時代廣袤藩地首領(lǐng)之專稱,亦即藩主。

此罐作為茶具一員,象征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同時透過茶會品鑒藝術(shù)一環(huán),揭示主人久松家族之優(yōu)雅品味。茶葉罐,顧名思義,乃盛放茶葉的器皿。春天采茶入罐,待夏季完熟,此謂新茶,即本器所盛之茶葉品種。罐口以木蓋密封,覆紙多層,再用繩索纏束。本罐短頸,撇口,最宜裝封。據(jù)下段引文所述,此類茶葉罐甚或以網(wǎng)結(jié)包覆貯于地下,避免夏季高溫令茶葉變壞。日文「口切之茶事」,意謂年度首場茶會,在十一月上旬進行。茶會舉行前夕,茶庭、茶室之大小角落皆會燦然一新,固有竹籬、水槽、障子與襖門之糊紙,以及迭席紛作替換。茶葉罐亦會由貯藏器變成鑒賞物,換上「口覆」,即罐口的覆布,以頂級絲綢縫制,并配以「飾之緒」,即沿罐口捆扎以固定覆布之繩鈕飾結(jié)。茶會進行之時,茶人先小心打開罐口覆布,繼而剪開層紙,并且移除木蓋,最后才可取出茶葉。以石臼把新茶茶葉碾成粉末,即可留作沖泡。

龍泉青瓷罐作為茶道器具并不常見,惟古籍確曾記載此事屬實。千利休曾去信京都大德寺僧侶春屋宗園(1529至1611年),述及豐臣秀吉(1537至1598年)于1585年10月7日在宮內(nèi)舉辦之茶會所用茶具:「地下藏一砧青瓷茶葉罐,外以網(wǎng)結(jié)包覆。」 砧青瓷指龍泉青瓷,日本素以砧青瓷泛指龍泉青釉雙耳瓶。松屋久重(1567至1652年)編修之《松屋名物集》及出云松山藩藩主松平不昧(1751至1818年)編修之《古今名物類聚》,皆列舉砧青瓷為茶葉盛器。靜嘉堂文庫美術(shù)館現(xiàn)藏一罕例(圖一)。



0049 明初 龍泉窯青瓷玉壺春瓶 

尺寸 33cm

成交價 RMB  4,814,944

香港蘇富比


3001 元 龍泉青釉菱口折沿大盤 

尺寸 61.7cm

成交價 RMB  4,771,600

香港蘇富比


說明 來源:檀香山藝術(shù)學(xué)院;Fredric Mueller 遺產(chǎn)‘’紐約佳士得1990年6月1號,編號168。


3006 明洪武 龍泉青釉菱花式大盤 

尺寸 直徑62.2cm

成交價 RMB  4,310,820

佳士得香港


說明 來源:日本黑田家族珍藏,入藏于十六世紀(jì);繭山龍泉堂,東京;埃斯肯納齊,倫敦,2008年。

此盤曾為日本黑田家族珍藏。黑田一支發(fā)源于播磨國,先后為織田及豐臣家族效力。黑田孝高(1547-1604年)因出任謀臣有功,1587年獲封中津城。黑田孝高既是豊臣秀吉的得力軍師,也是茶圣千利休(1522-1591年)的好友,并親自撰文闡述茶道。

此類直徑逾60公分的龍泉大盤十分少見,形作菱花式者更為珍罕。五件尺寸相仿的近似例經(jīng)著錄,包括全球公私博物館所藏四件:中國國家博物館一件,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明代)》,上海,2007年,圖版112號;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一件,載于《根津美術(shù)館藏品シリーズ4:青磁》,東京,1977年;及日本出光美術(shù)館兩件,著錄于《出光美術(shù)館藏品目錄—中國陶瓷》,東京,1987年,圖版594及595號;及玫茵堂舊藏一件,于香港蘇富比2011年10月5日拍賣,拍品7號。另參考托普卡比藏一件略小的一例(57公分),見《Chinese Ceramics inthe Topkapi Saray Museum》,第1冊,伊斯坦堡,圖版245。




0008 北宋 龍泉青釉劃牡丹紋梅瓶 

尺寸 28.6cm

成交價 RMB  4,266,200

香港蘇富比


此梅瓶造型素雅,為北宋早期龍泉青瓷罕例。龍泉窯位于浙江省龍泉市,創(chuàng)燒于三國兩晉,后來風(fēng)靡一時。該窯地處中國東南部,北宋時期,北方諸窯競爭激烈,如陜西耀州窯,毗鄰權(quán)勢之地,更具地理優(yōu)勢。早期龍泉青瓷釉色淡青,劃花細(xì)膩,有別于晚期龍泉青瓷釉色深綠,裝飾隨性,時出無紋之作。相較之下,早期龍泉青瓷與同省北部之越窯及北方耀州窯風(fēng)格更為相似,早年常誤以為越窯所制。龍泉窯雖受越窯影響顯著,然北宋時期已見獨特風(fēng)格,刻劃紋樣精美,線條細(xì)致生動。如此清雅之梅瓶,誠早期典范,實屬罕珍。

從五代時以燒制隨葬禮器為主,至北宋時期轉(zhuǎn)燒質(zhì)佳日常器皿,龍泉青瓷所用材質(zhì)及工藝改變甚大。對比五代時期之梅瓶,風(fēng)格嬗變立見,五代工藝略嫌粗糙,寬肩較為明顯,劃纏枝牡丹紋,上下綴蓮瓣,錄于《龍泉青瓷》,北京,1966年,圖版2。

此梅瓶頸部略寬,瓶肩圓潤,器形比例和諧勻稱。纏枝牡丹紋繁密細(xì)致,飾瓶身三分之二,比例恰到好處,不感擁擠,優(yōu)雅大氣,青釉泛藍(lán),尤為出眾。相類之梅瓶,比例不一,紋樣一般較窄,且釉色泛黃近橄欖,未及此悅目。見一尺寸稍大出土于浙江省松陽縣之梅瓶,現(xiàn)藏松陽縣博物館,肩部環(huán)綴葉瓣紋,著錄甚豐,如朱伯謙,《龍泉窯青瓷》,1998年,臺北,圖版69;以及《中國龍泉青瓷》,杭州,1998年,圖版47及封面。另見一略小之例,紋飾細(xì)密,為 Herbert Ingram 爵士伉儷舊蓄,現(xiàn)藏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錄于《世界陶磁全集》,卷12,東京,1977年,彩圖版179。另有三例見諸拍賣,其一為德馨書屋舊藏,售于紐約蘇富比2008年3月18日,編號86;第二例飾有兩圈纏枝花,且有一圈花瓣,卻較寬,售于香港蘇富比1996年11月5日,編號725;第三例為養(yǎng)德堂舊藏,尺寸較小,飾纏枝牡丹紋,下添五層交錯相迭之花瓣紋,售于紐約蘇富比2015年3月17日,編號64。


0007 明永樂 龍泉瓶青瓷棱口折沿大盤 

尺寸 --

成交價  RMB  3,952,400 

香港蘇富比


此類龍泉大盤,屬中國陶瓷史上器形最大的作品之一。明永樂年間,龍泉窯奉朝廷使命,燒制御用瓷器,與景德鎮(zhèn)官窯居于同等地位相互競爭。此件器形釉光皆臻完美,顯示永樂年間龍泉窯出品之極高水準(zhǔn)。

于浙江省處州龍泉官窯,有出土燒制失敗或糟朝廷退件之作,器形于此相同、大小接近或略小之品,請參見葉英挺及葉雨農(nóng)著,《發(fā)現(xiàn):大明處州龍泉官窯》,杭州,2005年,頁268-72。北京中國博物館藏有一件等大作例,錄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明代,上海,2007年,圖版112,又有一例,藏于東京《根津美術(shù)館藏品》東京,1997年,(無圖版編號);有兩相類例子,現(xiàn)藏東京出光美術(shù)館,載于《中國陶瓷:出光美術(shù)館藏品圖錄》,東京,1987年,圖版594及595,;另有一件略小之作(57厘米),藏于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宮殿,見康蕊君著,《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Istanbul》,John Ayers編,倫敦,1986年,卷1,圖版245。



0308 明初 龍泉青釉葵口折沿大盤 收

尺寸 直徑56.2cm

成交價 RMB  3,910,000

北京東正


說明:盤為折沿、菱花口、淺腹、弧壁隨菱花口呈十六花瓣形、平底、圈足。通體施青釉,通體光素?zé)o紋,外底留有刮圈墊燒痕。胎體厚重,青釉玻璃質(zhì)感強,透明度高。邵蟄民撰《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龍泉窯青瓷“胎細(xì)體厚,釉濃式拙,色甚蔥翠 ”。菱花口盤始見于宋元時期,元代景德鎮(zhèn)窯有青花、白釉制品。此類龍泉大盤,屬中國陶瓷史上器形最大的作品之一。明初,龍泉窯奉朝廷使命,燒制御用瓷器,與景德鎮(zhèn)官窯居于同等地位相互競爭。所以此時龍泉窯作品無論是藝術(shù)品位還是燒造工藝上,都極為精湛。龍此盤形制較大,端莊規(guī)整,釉色青翠碧綠似玉,釉質(zhì)滋潤肥腴如脂,紋飾疏密有致,清晰流暢,工藝精湛,為龍泉窯青瓷中的珍品。

1321 明或更早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尺寸 直徑7.8cm;高26.2cm;寬10cm

成交價 RMB  3,680,000

北京博美


說明:瓶為琮式,圓口,方身,直腹,圈足,口與足大小相若。器身四面以凸起的橫豎線紋為裝飾,滿施青釉,釉面光潔,釉色清朗,濃淡相宜,古韻迭起,表現(xiàn)出典雅高貴的獨特氣質(zhì),是為不可多得的南宋龍泉精品

琮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其器內(nèi)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吨芏Y》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彼未_始,仿古之風(fēng)盛行,這源于宮廷對上古時代禮儀典章的追慕,隨著出土古器物的豐富,古器物成為制作宮廷禮器的原型。北宋宮廷制作了大量的青銅仿古器物。南渡以后,國家疲敝,所以部分宮廷禮器改由修內(nèi)司督造陶瓷類禮器。隨之此類器物不斷拓展成為時代流行之物,南宋官窯周邊地區(qū)也隨之出現(xiàn)諸多仿古器形

此件龍泉瓶系仿造周代玉琮外形并加以變化而成,為典型的仿古造型。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nèi)。因?qū)m廷的需求和海外市場的依托,終于發(fā)展為一個窯場林立的龐大體系。它以卓越的藝術(shù)成就,取代了越窯的地位,成為南方重要的青瓷產(chǎn)區(qū)

比較相似別例,清宮舊藏一件宋龍泉窯琮式瓶(《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兩宋瓷器(下)》,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商務(wù)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108,圖97),釉色、形制、尺寸與拍品相近,可作比較。另有一尺寸略大的南宋龍泉窯琮式瓶,曾由北京瀚海于2006年拍出,以275萬成交,亦可作為參考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兩宋瓷器》(上),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商務(wù)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108,圖97;

《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臺北故宮博物院,2009年,頁266,圖149;

北京瀚海,2006年6月26日,編號2263。成交價2,750,000.



3278 南宋 龍泉青釉雙鳳耳瓶 

尺寸 高26cm

成交價 RMB  3,615,600 

佳士得香港


說明 瓶盤口,長頸,折肩,直筒腹,淺圈足。內(nèi)外施梅子青釉,胎骨稍厚。頸部兩側(cè)置鳳耳。足沿涂赭色汁。此器形制因似造紙打漿所用槌具,亦稱紙槌瓶,為宋代常見的瓶形,而于瓶頸兩側(cè)附貼雙耳,則為南宋龍泉窯所特有,見鳳耳及魚耳兩種。除了清宮舊藏數(shù)例,此造型亦深受日本藏家所青睞。東京根津美術(shù)館2010年舉辦《南宋の青磁》展覽中,曾展出多件日本知名收藏的龍泉鳳耳或魚耳瓶,見展覽圖錄17-25號。其中一件藏于京都陽明文庫,被列為重要文化財?shù)睦优c此器甚為相似,高度亦同,惟釉表片紋較為明顯,見圖版17號。


3069 明洪武 龍泉纏枝花卉紋玉壺春 

尺寸 高34cm

成交價 RMB  3,565,000 

北京匡時


說明:龍泉窯是著名的青窯瓷場,窯址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nèi),宋元時期燒造盛極一時,明代在元代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發(fā)展,龍泉窯相比前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明代重要的器皿中均有龍泉窯的遺跡,《大明會典》記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行移饒、處等府燒造”。即饒州府的景德鎮(zhèn)和處州府的龍泉窯燒造瓷器。

本品器形端莊挺拔,秀美雋雅,通體覆施青釉,厚潤沉靜,碧翠怡人。頸部剔刻蕉葉紋、回紋、忍冬紋;肩部飾如意垂云紋,內(nèi)填花卉;腹部主紋飾為四朵纏枝牡丹,其下刻變形蓮瓣;足墻飾回紋。布局繁密緊湊,層次過渡清晰,刻劃豪放流暢,工藝精湛,所刻枝蔓花卉輕盈舒展,氣脈連貫毫不遜色于筆繪之神韻,為明洪武龍泉官窯玉壺春瓶之佳妙雋品。

此式造型與紋飾為洪武時期官窯之典型風(fēng)格,2005年4月在龍泉大窯村的楓洞巖明初官窯窯址亦發(fā)現(xiàn)同類玉壺春瓶殘件,可證此處即為其生產(chǎn)窯場,參見《發(fā)現(xiàn):大明處州龍泉官窯》頁110。傳世與之相同者可見兩例,一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參見《故宮文物月刊》第311期,2009年2月,封面和頁12,圖9;另一例為香港蘇富比1996年秋拍第635 號拍品。而景德鎮(zhèn)窯洪武玉壺春瓶當(dāng)中與之相同紋飾者,各見青花、釉里紅一例,分別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洪武 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洪武 釉里紅牡丹唐草文瓶”。


2953 元 龍泉窯青瓷褐斑點彩玉壺春瓶 

尺寸 高25cm

成交價 RMB  3,494,780

佳士得香港


此類具褐斑點彩的龍泉窯青瓷在日本被稱作「飛青瓷」,玉壺春瓶造型的類似件據(jù)知共有四件,包括一件定年元代,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的玉壺春瓶,此瓶更被登記為國寶(圖一);另有一件藏于日本私人收藏,在日本則被視為重要文化財。此兩件龍泉窯褐斑點彩青瓷玉壺春瓶分別刊于《世界陶磁全集:宋遼篇》,第10冊,東京,1956年,圖版17及49號;而在瑞士日內(nèi)瓦的鮑爾收藏中,亦有一件高28公分的類似件,并刊于John Ayers著的《Chinese Ceramics》,第1冊,A104號;最后一件相似例則是英國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的館藏,其載于《The Ceramic Art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of the Far East》,倫敦,1945年,圖版36號。另外還可參考香港佳士得2016年11月30日拍品3133號的一對養(yǎng)德堂珍藏的元代龍泉窯飛青瓷褐斑蒜頭瓶(圖二)。


3009 明初 龍泉青釉拱花纏枝牡丹紋石榴尊 

尺寸 高36cm

成交價 RMB  3,459,300  

佳士得香港


尊撇口,長頸,圓腹,因形似石榴果實故名。此尊以雕、劃、貼的工藝裝飾器身,口緣貼乳丁、劃花草紋、錦紋一周;頸劃靈芝紋、卷草紋;肩劃球紋錦;腹部減地拱花四組大葉牡丹花,篦紋作葉脈,隙地再填以致密的平行篦紋;近足刻細(xì)長蓮瓣紋一周。全器胎體厚重,釉色青翠瑩潤。

同紋飾的石榴尊似未經(jīng)著錄,同器型者亦十分少見。最為近似的一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其腹飾纏枝菊紋,見葉佩蘭著《元代瓷器》,北京,1998 年,頁259,圖版477(圖一)。另可比較三件腹部開光內(nèi)飾折枝花果紋的例子,一載于同上,圖版446 和《世界陶磁全集:13》,頁181,圖版150;以及兩件紋飾相同的例子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著錄于《碧綠– 明代龍泉窯青瓷》,臺北,2009 年,頁148-151,圖版75(圖二)及76。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件尺寸較?。?9.3 公分)光素?zé)o紋的石榴尊,原藏于承德避暑山莊或沈陽故宮,圖見黃衛(wèi)文撰〈清宮舊藏明代龍泉窯青瓷研究〉一文,載于《中國古陶瓷研究輯叢– 龍泉窯瓷器研究》,2013 年,頁252,圖14,及同書彩圖31(圖三)。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圖文資料來源于雅昌藝術(shù)網(wǎng)   古玩元素網(wǎng)整理編輯 同行轉(zhuǎn)載請聲明版權(quán)!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