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題:《每個省都有一條「秦嶺—淮河」》 文字作者/蘇見羽 制圖作者/公子羽 首發(fā)于“大地理館” geo-museum 此篇是全文的第9篇 「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這是1908年,地理學家張相文先生《新撰地文學》所述,說的是他第一次提出中國南方和北方分界線——秦嶺-淮河。 我們在地理教科書上學到過:秦嶺淮河一線,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我國有23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qū)。 那么各省區(qū)有沒有自己的南部和北部的劃分呢?它們有沒有自己的“秦嶺—淮河”分界線呢? 今天我們說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南北分界線。 新疆的「秦嶺—淮河」天山一線:南有黃沙綠洲,北有駿馬牛羊 「三山夾兩盆」是對新疆地理的最經(jīng)典概括。三山之中,最中間是天山。天山并非一列山脈,而是以天山山脈為主的多列東西向山體組成的巨大山系,跨越我國新疆及中亞諸國。 我國境內(nèi)的天山,總長約2400多公里,它像一條厚厚的書脊,將新疆大地分為南疆與北疆。除了主脈,天山在西北和東南各有分叉,構(gòu)成了一個臥倒的「X」——于是,有人據(jù)此又將新疆分為四塊——南、北、東、西。 但是,總體上的新疆,還是因天山而一分為二。 |新疆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一首著名的歌曲唱道: 「我們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場。」 實際面貌略有出入:新疆主要的牧場在天山北麓,南部則是沙漠和綠洲。正是因為南北生產(chǎn)方式的差異,才有了交流的巨大動力,那些跨越天山的南北向古道,就是因此而被開辟出來的。 編輯:大地理館(geo-museum) |
|
來自: 昵稱52319614 > 《地理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