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以下簡稱心衰)是由多種原因導致心臟結構和/或功能的異常改變,使心室收縮和/或舒張功能發(fā)生障礙,從而引起的一組復雜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疲乏和液體潴留(肺淤血、體循環(huán)淤血及外周水腫等)。
心衰根據發(fā)病時間、速度分為急慢性心衰;根據發(fā)病部位,分為左右心衰、全心衰;根據評價左心室收縮功能的特異性指標--左室射血分數(shù)(EF)正常與否,分為收縮和舒張性心衰。具體分類如下: 一.按心力衰竭發(fā)展速度的快慢分類 1.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炎癥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損傷,造成心肌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最后導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持續(xù)存在的心力衰竭狀態(tài),可以穩(wěn)定、惡化或失代償。 2.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臟病變引起心排血量顯著、急驟降低,導致組織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綜合征。臨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較為常見,主要表現(xiàn)為急性肺水腫導致明顯呼吸困難,重者伴心源性休克。 二.按心力衰竭發(fā)生的部位分類 1.左心衰竭 左心衰竭是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現(xiàn)為主。最早、最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是呼吸困難,可見勞力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其他臨床表現(xiàn)有咳嗽、咳痰、咯血;還可見乏力、疲倦、頭暈、心慌等癥狀。 2.右心衰竭 右心衰竭是以體靜脈淤血的表現(xiàn)為主,可以引起外周組織尤其是下肢水腫以及內臟淤血。根據淤血內臟的不同,可有不同的表現(xiàn):①胃腸道及肝臟淤血,可以引起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表現(xiàn)。②嚴重肝淤血可引起黃疸,并會會加重消化道癥狀。③長期腎淤血可引起腎功能減退,表現(xiàn)為夜尿增多、少尿和蛋白尿。 3.全心衰竭 全心衰竭是指左、右心力衰竭均存在,有肺淤血、心排血量降低和體循環(huán)淤血的相關癥狀和體征,主要為呼吸困難并伴有食欲減退、身體低垂部分如下肢水腫等表現(xiàn)。 三.按收縮及舒張功能障礙分類 1.收縮性心力衰竭 收縮性心力衰竭是心臟的收縮能力減低的心衰,又稱左室射血分數(shù)(EF)降低的心衰。臨床表現(xiàn)為:①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縮末期容量增加及EF≤40%;②有基礎心臟病的病史、癥狀及體征;③有或無呼吸困難、乏力和液體潴留(水腫)等癥狀。 2.舒張性心力衰竭 舒張性心衰是左心室在舒張期的充盈受損,心搏量減少,左室舒張末期壓增高而發(fā)生的心衰,其EF正常,故又稱EF保留的心衰。單純性舒張性心衰占心衰患者的20%~60%,預后優(yōu)于收縮性心衰。舒張性心衰可單獨存在,也可與收縮功能障礙同時出現(xiàn)。舒張性心衰多見于有高血壓、糖尿病、左室肥厚的老年女性,并常有冠脈疾病或房顫者。 根據心力衰竭發(fā)病情況、心力衰竭發(fā)生部位或者心力衰竭發(fā)生時心臟功能狀況,可以對心力衰竭進行相應分類,不同的分類情況其治療存在明顯差別。因此,對心衰患者進行準確的類型判斷,有助于盡早針對性干預措施的實施。 *聲明:本文由入駐新浪健康養(yǎng)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健康養(yǎng)生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