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3:胃痛應(yīng)循寒熱虛實之別,治療當(dāng)厘溫清補瀉之分
王某某,男,54歲,2016年10月19日
主訴:胃脘部隱隱作痛10余年,加重三天。
病史:胃脘部隱隱作痛已有十余年,兩年前病情加重,胃鏡及病檢示:萎縮性胃炎;HP陽性。多年來胃痛隱隱,綿綿不休,納食減少,食后脹滿,大便時干時溏,次數(shù)時多時少。多年來治療胃病的西藥、中成藥幾乎從不間斷。三天前少量飲酒后癥狀加重,伴胃中嘈雜灼熱,口干口渴。
刻診:胃脘部疼痛、脹滿,伴嘈雜灼熱、口干口渴、納呆噯氣、大便三日未解。查: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細(xì)數(shù)。
診斷:胃痛,證屬氣郁化火,灼傷胃陰
治法:通腑瀉熱,佐以滋養(yǎng)胃陰
處方:黃芩6克、川連6克、酒大黃6克、枳殼20克、瓜蔞15克、旋復(fù)花10克(包煎)、香櫞10克、佛手10克、生白芍20克、石斛10克、麥冬15克、知母10克、生山楂10克、五靈脂15克(包煎)、生甘草6克。7付,水煎服。
二診:服藥后腑氣通,大便已下,胃中灼熱、口渴大減,胃痛好轉(zhuǎn),飲食增加,脹滿已除。查:舌紅苔少,脈沉細(xì)。此為胃熱已除,陰液未充之象。以滋養(yǎng)胃陰,佐以通降胃氣為法治療。
麥冬12克、石斛10克、玉竹10克、沙參12克、天花粉10克、香附10克、香櫞10克、枳殼20克、生三仙各30克、酒大黃3克、川連3克、五靈脂15克(包煎)。7付,水煎服。
三診:服藥后胃中灼熱及脹痛感消除,飲食稍多后自感胃中脹滿不適,大便偏干,偶有口干口苦。
黨參10克、茯苓15克、生白術(shù)30克、陳皮12克、半夏12克、生三仙15克、石斛10克、麥冬12克、枳殼20克、五靈脂15克(包煎)、香附10克、郁金10克。
上方加減,續(xù)服14付,諸癥消除,飲食增加,面色轉(zhuǎn)潤。守法泛水丸,每日3次,每次6克,鞏固3月。
按:中醫(yī)的胃痛常見于西醫(yī)的慢性胃炎(淺表性、萎縮性、糜爛性)及上消化道潰瘍(胃、十二指腸球部),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中醫(yī)臨證分型有氣滯、血瘀、食積、熱結(jié)、陰虛、陽虛、氣虛、寒熱錯雜、肝胃不和、寒邪犯胃等。
張景明教授認(rèn)為,胃痛的證型雖多,在辨證論治的基礎(chǔ)上,“通降胃氣”是其治療的關(guān)鍵所在。清代明醫(yī)葉天士認(rèn)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胃為“水谷之海”,以通為用,以降為順。胃降則和,不降則滯,不降反升則逆,所以通降是胃生理特點的集中反映,只有保持胃的舒暢通降之性,才能維持其納食傳導(dǎo)之功。
臨床治療胃痛,當(dāng)以疏通胃腑氣機,使上下暢通無阻,當(dāng)升之物則升,當(dāng)降之物則降,應(yīng)入之精則入,應(yīng)出之糟則出,如是則寒熱自除,陰陽自和。因此,胃痛雖有寒熱虛實之分,治療也有溫清補瀉之別,但總離不開一個“通”字?!巴ā闭撸?dāng)為調(diào)暢氣血、疏通壅滯、消除郁結(jié),并承接胃腑通降之性,予邪以出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