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字少伯,長安人,盛唐邊塞詩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任汜水尉,校書郎。后謫嶺南,后任江寧丞,龍標尉,世稱王江寧、王龍標。安史之亂起,還歸故里,被刺史閭丘曉所殺。擅長七絕,成就很高,與李白齊名,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1、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出自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之二。足,充滿。黃沙滾滾,彌天漫地,白骨累累,棄于亂草之中,自古及今,未有消停。此言乃是慨嘆邊塞戰(zhàn)爭自古不斷,感傷將士死傷無休無止的悲涼。 2、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出自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七。玉門,玉門關。嶂,高聳險峻如同屏障一般的山峰。烽,烽火,古代邊疆用以報告敵情的狼煙。詩句描寫玉門關雖然地勢險要,卻仍然到處都是告急的烽火。意為邊境形勢非常危急。 3、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出自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之二。詩句以比喻修辭法,寫出了邊塞秋風似刀、水寒透骨的艱苦環(huán)境。 4、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出自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五。前句是運用夸張修辭法,極寫西北邊塞風沙遮天蔽日的情景?!叭丈琛辈⒉皇菍崒扅S昏,而是通過它側寫風沙之大。后句寫氣候惡劣而戰(zhàn)士迅速出征的情狀?!凹t旗半卷”一詞用得尤其出神,它既從側面寫出了風沙之大,又表現(xiàn)出了戰(zhàn)士行動的神速。因為“半卷”紅旗可以減少風的阻力,使隊伍前進得更快。這兩句之妙不在寫戰(zhàn)爭本身,而是通過緊張的戰(zhàn)爭氛圍描寫,突出了一場迫在眉睫的惡戰(zhàn),讓讀者對即將發(fā)生的戰(zhàn)爭有一種懸心的緊張感。 5、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出自唐·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此言從秦到漢,明月與關塞依舊,萬里遠征的將士依舊有人不能回歸。前句以“互文”修辭法,通過“明月”與“關”這兩個自古永恒的物象將古今聯(lián)系起來,暗中點明了千年以前、萬里之外的悲劇至今未曾改變的事實,從而將“萬里長征人未還”的原因予以了歷史的闡釋,強調了此關在御敵衛(wèi)國中不同尋常的戰(zhàn)略地位以及守之不易的原因。由此,自然而然的逼出下面的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其對能夠鎮(zhèn)守邊塞的大將的渴望之情呼之欲出。 6、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自唐·王昌齡《出塞》。但:只要。飛將:這里特指漢代名將李廣。胡:古代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胡馬,指敵人的軍隊。假使飛將軍李廣還在,敵人的兵馬一定不會度過陰山,進入到內陸。 7、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自唐·王昌齡《從軍行》。黃沙:沙漠。穿:磨破。樓蘭:西北地區(qū)的敵人。西漢時,樓蘭國與匈奴屢次勾結,殺害漢使。傅介子奉命出使,計斬樓蘭國王。在漫天飛舞的黃沙中,已經(jīng)打了上百場仗,身上的盔甲早已破爛不堪,即使如此,不打垮樓蘭,也決不回去。 8、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出自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時,告訴他們我的心如玉壺儲冰,光明純潔。 9、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出自唐·王昌齡《閨怨》。少婦登樓遙望,忽見路旁楊柳依依,后悔讓夫婿從軍尋求功名。枝頭楊柳年年歲歲翠色依依,今又來臨卻無人共賞;而夫婿尋求功名則遙遙無望,遠不可得。豈不讓人后悔! 10、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出自唐·王昌齡《出塞》。騮馬,即驊騮,千里馬。前句寫千里馬與眾不同的裝飾,表面寫馬,實是借馬寫人的與眾不同。后句則用夸張修辭法,突出強調戰(zhàn)馬主人的英勇威武。但是,“月色寒”的效果,既有人的功勞,也有馬的功勞。因此,這兩句還有“寶馬配英雄”的意蘊在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