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磨電車行駛在小西門一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沈陽的磨電車在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初期,達(dá)到了鼎盛。那時,它在城南可達(dá)南湖一帶,在城北橫穿市府大路,在城西一直到十四路——在城東,一直到東塔。我小時候記憶最深的,就是母親帶我們?nèi)バ『友?。那?yīng)該是1962年的夏天,我們在天光電影院上車,磨電車轟隆隆地載著我們一路向東駛?cè)ァ?/font>
記憶中,老城墻基、太清宮從我們眼前一一閃過,最后,我們在大東門下車。當(dāng)時的感覺就是大東門一帶非常熱鬧。這是我唯一一次坐磨電車到城東,但我沒有注意到我在前面講到的通往東塔的那條有軌線路,即使我注意到,也不會看見它的,因為它已經(jīng)拆除了。
這條線路是早年小鬼子弄的,是由日本“滿飛”出資開辟的、專為日本人上下班用的通勤線路:大東門——造兵所(今黎明航發(fā)),就是那時有軌電車的“第五系統(tǒng)”。八一五光復(fù)后,這條線路和其它線路一樣,也處于癱瘓狀態(tài)。1948年11月中共占領(lǐng)沈陽后,于12月重新開通了這條線路。
在上世紀(jì)五十年代,這條線路是單線的。我單位的一個“沈陽通”告訴我,這條線路不在道路的中央,而是偏北靠邊,就是說,它和大東路、長安路路北邊沿街的建筑很近!這確實是一個很妙的設(shè)計,我認(rèn)為之所以這樣設(shè)計線路位置,是因為從這里馳過的磨電車不會由于震動而給建筑造成損害。
不會給建筑造成損害的重要原因,是因為這條線上只有兩輛磨電車在線上跑:當(dāng)一輛在東的時候,另一輛一定在西。還不僅如此,當(dāng)這兩輛車中的任何一輛行駛到大東公園一站時,這輛車便乖乖地拐到這里特設(shè)的一條岔道上,等待對面的另一輛磨電車過來。這就是“錯車”,我更愿意稱它為“待避”。
想一想,當(dāng)對面的另一輛車駛過來時,兩輛車的司機(jī)一定會招手或者點頭致意,然后,待避的磨電車開始啟動,從弧形的岔道重新上路——但我始終認(rèn)為這個待避站的設(shè)計在里程和站點上都不夠科學(xué),因為它離東終點站太近了。
至于這條“單線”始于最初還是后來,待考;而這條線路的拆除是在1953年4月1日,即整修大東路之前。那時,這條線路稱為有軌電車“四線”。有文字記載,四線的枕木是高出路面的,這樣看來,這條線路靠馬路一邊,是有道理的。
四線拆除之后,公共汽車線路在這里開辟,大東路、長安路有軌電車的歷史,終于結(jié)束了。而對于包括六零后之前的沈陽人來說,磨電車是一個永遠(yuǎn)不會消逝的記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dāng)年母親領(lǐng)著我們?nèi)バ『友?,也走的這條線,當(dāng)然,城墻早就沒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光電影院往東的下一站,就是這里:大西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磨電車剛通車時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dāng)年,就是它出資,開通了大東門——造兵所線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的長安路,早已不見當(dāng)年的舊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這條線路
______________


交迷繪制的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初期某階段的沈陽磨電車線路,大東門——黎明廠沒有標(biāo)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