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院藏刺繡文物近2000件,多為清宮內(nèi)用或原藏。這類藏品規(guī)格高,品種全,種類繁雜,涵蓋顧繡、京繡、蘇繡、粵繡、湘繡、滿族民間刺繡等著名繡種。 1.顧繡 世稱“露香園顧繡”、“顧氏露香園繡”、“露香園繡”,明嘉靖年間松江人顧名儒、顧名世兄弟在上海九畝地筑園,得一石,其上有趙孟頫手篆“露香池”三字,故園名“露香園”。顧氏家人習刺繡,其藝據(jù)傳得于內(nèi)院。顧繡創(chuàng)始于明嘉靖年間韓希孟之手,其工藝要求極高,刺繡前須將絲線辟為單股,分別染色后再擇色依次進行剌繡。這種工藝最適宜于仿繡古代山水、花鳥、人物等名畫,所繡制品精美逼真,可謂一絕。韓希孟為上海露香園顧氏女眷,故名“顧繡”。 明中期以后,江南絲織業(yè)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更進一步促進了商品繡的發(fā)展。明代后期,一直作為閨閣繡的“畫繡”也成為商品。隨著社會財富的巨大集聚,商人階層的驕奢淫靡和文人士子的追求風雅使社會出現(xiàn)了收藏熱潮。顧繡起初非為牟利而作。隨著顧氏家族的沒落和顧繡進入市場后供不應求,顧繡漸成顧氏女眷們的養(yǎng)家技藝。顧繡以追摹繪畫為能事,工巧入微,藝術境界較高,鼎盛于明嘉靖至崇禎時期,名震滬上,以至于顧家每繡成一件作品,四方轟動,競相爭購。顧繡在江南一帶繁盛長達二三百年,在當時整個長江下游地區(qū),顧繡幾乎成了絲繡工藝的通稱。至清初,蘇杭、上海、南京等地的繡莊多冠“顧繡”二字以壯聲名。 顧繡多以宋元及當世名家畫跡為繡稿,山水、花鳥、神仙、人物皆能入畫,半繡半繪、繡繪結合是其主要的特點,其寫真手法,對后世仿真繡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顧繡深受松江畫派的影響,構圖疏落、筆墨淡潤、設色溫雅、配色精妙,既有文人畫的意趣,又有女性的靈慧。顧繡因畫施繡,因材施針,針法多達數(shù)十種,繁復多變。繡材上突破絲線常規(guī),例如,繡蒲團用富席草,繡發(fā)用頭發(fā),甚至暹羅斗雞尾毛、薄金等也可作繡材,使繡品更加逼真生動。 圖1為明顧繡鷹鳴萬里松鷹圖。全長135厘米,寬92.5厘米;畫心長91.9厘米,寬44.9厘米;斗方長28厘米,寬44.9厘米。顧繡。畫心斜出青松一枝,枝干虬曲,雄鷹棲落其上,引頸啼鳴,振翅欲飛。亮日東升,出于云海。鷹的毛羽以施毛針細密繡出,翅膀和尾羽的硬毛,頜下和腹部、足部的軟毛質(zhì)感強烈。腳爪用釘針,肢節(jié)分明,形神兼?zhèn)?。繡品以絲理變化表現(xiàn)物象的質(zhì)感肌理,細膩逼真。灰褐色的雄鷹,白色足羽,黃色鷹爪,配以綠色松枝,畫面開朗明麗,雄鷹栩栩如生,生趣盎然。 圖1 明 顧繡鷹鳴萬里松鷹圖 上詩塘為泥金箋,其上為馮遂題草書,右上“斯友堂”印,左下“馮遂歲在癸丑”白文篆書方印各一。畫面上中部繡“鷹鳴萬里”四字,其下繡“露香園繡”印一。右下“金芬館”白文方藏印一。國家二級文物。沈陽故宮10萬多件文物中,顧繡僅此1件,顧繡作品之珍稀自不待言。 2.京繡 又稱宮廷繡、宮繡,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產(chǎn)品的總稱,是在北京民間刺繡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京繡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唐代,當時燕京已“錦繡組綺,精絕天下”。遼在燕京設繡院,為皇室和貴族制作服飾。至元代,京繡達到輝煌時期,圖案繁縟,用線多是包金箔、包銀箔、穿珍珠等繡法。使用金銀線的“平金打籽繡”成為京繡中最好的針工。此時的京繡已分宮廷繡和民間刺繡兩大流派。明代,京繡的特色越來越鮮明,針法嚴密、紋樣圖式規(guī)范。明清時已有獨立的京繡行業(yè),以刺繡各種皇家用品、清代官服補子、群仙祝壽、百子圖等為主,尤以戲衣刺繡著名。光緒年間,京繡被譽為“宮繡”,發(fā)展更為興盛。京繡嚴格遵循宮廷藝術審美規(guī)范,構圖滿而不滯,造型端莊穩(wěn)重,設色典雅,盡顯皇家氣派與尊嚴。用料講究,選用質(zhì)量上乘的綢緞為面料,繡線除了蠶絲所制成的絨線之外,還將金銀線大量用于繡品中,擅長平金銀、盤金等,繡法及針法還有戳紗、鋪絨、釘線、網(wǎng)繡、堆繡、串珠、摻針繡、打籽繡、補繡、挑花繡等多種。充分體現(xiàn)了富貴精美的宮廷審美藝術。由于京繡藝術影響擴大,民間紛紛效仿,清末北京有幾十家繡坊,在傳承宮繡的基礎上,加入了民間元素,更為民俗化,后人皆稱為“京繡”。京繡主要為宮廷所用,對技藝、制作、體力有著嚴格的要求,早年京繡藝人多為男性。 圖2為清藍緞平金龍銅釘綿甲。上衣長77厘米,裙長78厘米,下擺79厘米,袖長44厘米,護肩40厘米,前遮縫24厘米,左遮縫20厘米,護腋22厘米,護心鏡18.5厘米。此綿甲為乾隆年間京繡平金銀珍品。用二暈色法,以緝線、平金、平銀、釘螺鈿等方法繡制。綿甲由上衣、下裳、護肩、護袖、袖、擋等部分組成。通身藍緞地平金龍戲珠紋,滿地飾纏枝菊花紋,圖案有祝頌長壽之意。甲面釘鍍金銅圓釘。雙肩各有護肩1個,兩腋各系云頭狀護腋1片。腹部佩梯形護腹,即“前擋”。腰間左側(cè)佩左擋,保護左肋,腰間右側(cè)佩箭囊不設擋。圍裳左右兩幅,腰部以布相連。上衣正中有圓形鋼質(zhì)護心鏡,鏡四周飾鏤金云龍紋。穿用時,各部分以鈕扣、絲絳絆聯(lián)綴。綿甲內(nèi)襯藍綢里,絮薄絲綿。此綿甲以金線盤釘龍鱗,銀線釘菊花紋。龍紋明亮輝煌,極富皇家氣派,為乾隆帝御用。清代御用甲胄由武備院籌備,內(nèi)務府按制承做。國家二級文物。 圖2 清 藍緞平金龍銅釘綿甲 圖3為清納紗鷺鷥補子。長寬均為29厘米。清代文官六品補子。以元青色素紗繡斜卍字紋為地,用正一絲串針法繡海水江崖、云紋、卷草紋、紅日、八寶等圖案,其上以斜纏針、施毛針、套針等繡鷺鷥。配色以藍白為主。國家三級文物。 圖3 清 納紗鷺鷥補子 明代文武官員的公服在常朝視事、奏事、謝辭等場合穿用,也稱常服,由烏紗帽、圓領衫和束帶組成。在圓領衫的前胸和后背各縫綴一方形飾物,這就是補子。清代補子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承襲了明代,并在此基礎上有所修改和加工。清代皇家貴族及百官所穿的補服,如袞服、龍褂上,均綴以補子,以區(qū)別身份等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皇室成員用圓補,鎮(zhèn)國公、輔國公、民公、侯、伯、子、男以及各級官員用方補。清代補服多穿在吉服袍外面,不單獨穿用。 圖4為清黃緞彩繡皮里馬蹄底鞋。高15厘米,鞋長24厘米,鞋高6厘米,底高9厘米。此鞋黑緞面,皮毛為里,鞋口出鋒毛并以黑緞彩繡菊花。鞋面彩繡如意、蝠、元寶、花卉圖案。為清乾隆朝宮廷后妃穿用。國家三級文物。 圖4 清 黃緞彩繡皮里馬蹄底鞋 清代婦女的木底鞋,是滿族古老的“削木為履”習俗的體現(xiàn),有隔涼、增高的作用。按高底形狀可分“花盆底鞋”和“馬蹄底鞋”,木制鞋跟以細白布裱蒙或用白漆涂白,鞋面多以刺繡、穿珠等工藝修飾。 3.蘇繡 蘇繡是以蘇州為中心,在吳地地域內(nèi)運用蘇繡針法技藝,并具有蘇繡藝術特征的繡品或刺繡技術的總稱,上海的顧繡、南通的沈繡、常州的正則繡、無錫的錫繡、揚州寶應繡等都應納入蘇繡藝術的范疇。江南盛產(chǎn)蠶桑,蘇州一帶居民素以刺繡為副業(yè)。五代時期,蘇州的刺繡已達到很高水平;宋代在蘇州設繡局,刺繡頗具規(guī)模,蘇州已有繡衣坊、繡花弄、繡線巷等生產(chǎn)集中的坊巷;明代則是“家家養(yǎng)蠶,戶戶刺繡”,巧手輩出;迄至清代,蘇州更被稱為“繡市”。繡莊林立,盛時達150多家。蘇繡深受顧繡影響,絲理細膩,針法豐富,常使用套針,不留痕跡。暈色和諧,清新雅致。明清時期,在吳文化的浸潤、繪畫藝術的影響、多種刺繡技藝的融入等多種因素作用下,蘇繡藝術得以成型。圖案、針法、色彩等方面形成了獨特風格,清代發(fā)展至鼎盛。清代皇室的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民間刺繡更是豐富多彩。清末沈壽首創(chuàng)仿真繡,傳譽中外。蘇繡以精細雅潔著稱,可分為閨閣繡、民間日用繡和宮貨繡等3類。繡面平貼,疏密均勻,精細雅潔。針法可歸納為平繡、條紋繡、點繡、編繡、網(wǎng)繡、紗繡、輔助針法等7大類40余種針法。蘇繡題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山水、書法等。 沈陽故宮藏清代繡品多為蘇繡,很多是為宮廷定制的宮貨繡,紋樣多由宮廷如意館畫工繪制,與蘇州本地的傳統(tǒng)蘇繡圖案略有區(qū)別,內(nèi)容為龍鳳紋樣及寓意吉祥的圖案,圖案結構較為程式化,風格工整嚴謹。 圖5為清紅緞彩繡百子坐褥。長120厘米,寬83厘米。蘇繡。紅色緞面,彩繡山水樓閣,樹木壽石。百子嬰戲,或游戲,或觀畫,或弈棋,或逐蝶,或抬壽桃,或手捧果籃,或牽鹿,或手持靈芝,亦有失足倒地,不一而足,寓意“送壽”、“送祿”等吉祥涵義。坐褥構圖繁縟,用色鮮艷,采用蘇繡套針、搶針、滾針等針法,繡工精湛,為帝后大婚時洞房所用。國家二級文物。 圖5 清 紅緞彩繡百子坐褥(局部) 圖6 清 明黃江綢彩繡蓮蝠坐褥(對折) 圖6為清明黃江綢彩繡蓮蝠坐褥。長115厘米,寬88厘米。蘇繡。造型為長方形圓抹角,明黃色江綢面。圖案分內(nèi)外兩層。內(nèi)層圓形開光內(nèi)繡寶相花,周邊綴以纏枝蓮8朵。四周繡纏枝番蓮、牡丹、卍字、蝠磬。外層圖案四邊繡纏枝番蓮、蝠紋,里為鵝黃色江綢。針法上雖只采用了套針、斜纏、釘線等基本針法,但針跡平整,針腳均勻,并留有水路,表現(xiàn)出蘇繡技藝的典型特點。國家二級文物。 圖7為清湖縐繡時花手帕料。長212厘米,寬53厘米。蘇繡。湖縐雙面繡,皆采用衣線平針繡。分別繡淺綠地彩繡桂花、牡丹;灰縐地彩繡天竹、仙鶴;黃縐地彩繡桂花、牡丹;紅縐彩繡墩蘭、石榴、梨、笙。整個帕面針腳細密,水路清晰。國家三級文物。 4.粵繡 泛指廣州及其鄰近的南海、番禹、順德等縣,近二三世紀以來的“廣繡”以及潮州“潮繡”的統(tǒng)稱。其歷史悠久,相傳最初始創(chuàng)于少數(shù)民族,與黎族的織錦同源?!抖抨栯s編》載唐永貞元年(805),南海(唐代屬廣州都督府)貢奇女廬眉娘,能于尺絹上繡《法華經(jīng)》7卷,“字之大小,不逾粟?!?,且“點畫分明,細如毫發(fā)”,已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這也是刺繡繡字最早的記載。明代,廣繡繡品就已獨具特色,金翠奪目,輪廓花紋工整。屈大鈞《廣東新語》和朱啟鈐《存素堂絲繡錄》中對此都有記載。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廣繡已出口至葡萄牙、英法諸國,并受到朝廷的青睞。清代廣繡得到了更大的發(fā)展。清乾隆年間,廣州成立刺繡行會“錦繡行”,專營刺繡出口。光緒年間,廣東設工藝局,下設廣繡坊?;浝C繡工多為廣州、潮州人,且多為男子?;浝C構圖飽滿,繁密熱鬧,紋理分明,色彩濃郁鮮艷。多使用濃郁的七彩原色及光影變化,具有西方繪畫的韻味。題材多為富于地方民俗風格的百鳥朝鳳、丹鳳朝陽、孔雀開屏、三羊開泰、獅子滾繡球等紋飾,以及寫生花鳥、龍、鳳等?;浝C繡線平整光潔,喜用金線,富麗輝煌,極富裝飾趣味和南國特色。廣繡針法有扭針、捆咬針、續(xù)插針等7大類30多種及釘金繡中的平繡、凸繡、織錦繡等6大類10多種針法。潮繡針法則根據(jù)金銀墊繡浮雕凸起的特點,運用二針龍鱗轉(zhuǎn)針、旋針、凹針墊筑繡等60多種釘金針法及40多種刺繡針法?;浝C繡品常見有畫幅、插屏、掛屏、畫片、被面、枕套、靠墊、佩飾等。 圖8為清廣繡掛屏。長136厘米,寬51厘米;芯長125厘米,寬42厘米。分別為羊城八景之“波羅浴日”、“石門返照”、“蒲澗濂泉”、“景泰僧歸”。紅木嵌螺鈿邊框。白綾地,淡彩繡山水人物,上部均繡畫題和律詩1首。除采用廣繡平針、套針、纏針、滾針、釘線、鋪針、直針等傳統(tǒng)針法外,還使用竹織針繡茅屋頂,施毛針、網(wǎng)針繡船篷,扭針繡水紋等。細微處亦一絲不茍,均以最適合的針法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廣繡針法繁復、窮其巧變的特點。配色上,以棕、褐、駝、香色為主色調(diào),配深綠、淺綠、藍等色,典雅古樸又不失鮮麗明快,體現(xiàn)了廣繡的配色特點。構圖繁而不亂,一派寧靜安閑、明艷典雅的意境。國家二級文物。 圖7 清 湖縐繡時花手帕料 圖8 清 廣繡掛屏 圖9為清紅木嵌螺鈿緞心百鳥朝鳳小插屏。高80厘米,寬60厘米。屏邊框為紅木制作,并嵌螺鈿作纏枝花卉及葫蘆紋樣,內(nèi)框紅木制,周邊嵌鼓釘紋形螺鈿。底座紅木制成,透雕纏枝花卉,玲瓏剔透。屏芯為廣繡百鳥朝鳳。“百鳥朝鳳”意出宋《太平御覽》所引《唐書》,寓意百官朝拜君王,天下太平。宋代屏風、元代織物、明清瓷器及繪畫都常見此題材。此作品體現(xiàn)了廣繡的各類特點,構圖比蘇繡繁麗,針工比魯繡細膩。米色緞地上繡鳳凰、仙鶴、鴛鴦、蜂鳥、八哥、鸚鵡等鳥禽,以及梧桐、牡丹、荷花、菊花等花木。禽鳥千姿百態(tài),絕無雷同。以套針、齊針、施毛針、雞毛針、刻鱗針、接針等多種針法,交錯變幻,繡出禽鳥的羽毛和花木的花、葉,針神藝絕,出神入化,配色華美富麗。此插屏融織繡、木雕、螺鈿等工藝于一體,反映了清代屏風制作的獨特工藝。國家二級文物。 圖9 清 紅木嵌螺鈿緞心百鳥朝鳳小插屏 5.湘繡 湖南地區(qū)的代表性刺繡,是以長沙、寧鄉(xiāng)為中心,在湖南民間刺繡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繡種。江陵楚繡與馬王堆漢繡是湘繡發(fā)展之源。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的刺繡衣衾,繡工精湛。漢代以后,湘繡莫名消失。清嘉慶年間,長沙縣很多婦女從事刺繡。咸豐年間,已出現(xiàn)許多繡莊。光緒年間,吳漢臣在長沙開設吳彩霞繡坊,繡品精良,流傳各地。同時湖南出現(xiàn)了一批專門為繡莊服務的畫家,他們熟悉刺繡工藝,繪制大批繡稿,深受刺繡藝人們喜愛,提高了刺繡藝術水平,精品繡畫倍增。 光緒末年,湖南民間刺繡發(fā)展成一種具有獨立風格、地方色彩濃厚的手工藝,“湘繡”這樣一個專門稱謂也應運而生。湘繡吸取了蘇繡、廣繡的優(yōu)點。繡材上以彩色散絲作繡線,擘絲細若毫發(fā),無捻而有絨面,具有真實的感覺,當?shù)胤Q為“羊毛細繡”。題材有風景、花鳥、動物走獸、人物肖像、金石書法等。常用針法有接摻針、挖摻針、打籽計、鉤針、亂摻針、亂插針等。配色上善于運用深淺灰及黑白色,強調(diào)顏色的明暗濃淡,增強了質(zhì)感與立體感。也善于利用空白,以虛實結合突出主題,造就了其水墨畫般的素雅品質(zhì)。針法上吸收蘇繡套針加以發(fā)展,以湘繡特有的鬅毛針繡出的獅、虎等動物,設色鮮明,線色準確,形象威武雄健,頗負盛名。湘繡早期繡品以日用裝飾品為主,以后繪畫性題材逐漸增加,充分表現(xiàn)出了中國繪畫的藝術特征。湘繡是融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多種藝術為一體的繡品,200余種針法精細入微地刻畫物象,遠觀講究氣勢,近看出神入化,色彩豐富,形象生動自然,質(zhì)感強烈,審美價值較高。 圖10為清末民初湘繡魏碑拓片。長49厘米,寬39厘米。黑絲繡北齊天寶造像,其跋文:“北齊天寶造像碑,碑殘而文尚全,像無考”。白綢地繡紅色印章,篆書印文“松柏古抱”。國家三級文物。 圖10 清末民初 湘繡魏碑拓片 圖11為清末民初湘繡人物故事屏片。長109厘米,寬37厘米。白地黑絲繡人物及行草題文:“賦罷清平調(diào),濃恩湛九波,誰扶醉供奉,左右擁宮娥”。白綢地繡紅色印章,篆書印文“大壽考”。國家三級文物。 ![]() 圖11 清末民初 湘繡人物故事屏片 6.滿族民間刺繡 俗稱“針繡”、“扎花”、“繡花”。滿族先民在漁獵、農(nóng)耕生活中對大自然有著深厚的情感依賴,將自然界美好的、能夠寄托情感的物象作為滿族刺繡的藝術形象。加之東北地區(qū)氣候寒冷,漫長的冬季人們無法耕作,滿族婦女便將內(nèi)心深處對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期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表現(xiàn)在刺繡作品之中。舊時滿族待字閨中的女孩兒無論貧富,自幼描花樣、學刺繡,并親手繡制嫁妝,刺繡技藝代代相傳,其藝術風格得以保留并傳承下來。因受關內(nèi)移民文化的影響,滿族民間刺繡在保留其淳樸、稚拙的風格基礎上也吸收了魯繡、京繡、蘇繡等的一些技法,并將本民族的生活習俗、神話故事、薩滿文化,以及吉祥觀、審美思維等融入其中,凝聚了滿族的審美情趣,積淀并傳承了他們的智慧。清代是其發(fā)展的頂峰時期。滿族民間刺繡的針法多為平繡、條紋繡、點繡、盤金繡、割繡、補繡、納紗、編繡等。題材及紋樣豐富,有花鳥蟲魚、山石樹木、人文故事、幾何紋樣等。滿族民間刺繡紋樣造型粗獷拙樸,生動夸張。抓住物像的本質(zhì)特征,以高度抽象、夸張變形的藝術手法進行刺繡;構圖上講究圖案的對稱與均衡;冷暖色調(diào)對比強烈,色彩濃烈艷麗,常使用紅、綠、藍等亮色,色彩搭配協(xié)調(diào),整體圖案視覺效果融洽和諧,藝術風格獨特。滿族刺繡的繡制者往往帶有自發(fā)性和娛樂性,不受設計規(guī)律和形式規(guī)矩的制約,更多的是憑借直覺的認識和傳承的經(jīng)驗,結合自身情感表現(xiàn)于繡品之上。滿族民間刺繡繡品的服飾類中多為繡花衣、繡裙、繡鞋、云肩、頭帕、虎頭帽、兜肚、鞋墊、袖頭、衣襟、鞋幫等;日用繡品則有手帕、荷包、門簾、鏡套、扇袋、褡褳、掛屏、被面、幔帳、枕頭頂?shù)取7椑C品中以枕頭頂?shù)拇汤C最為重要,未出閣的姑娘要繡大量的枕頂作為嫁妝將來帶到男家,以展示新娘的心靈手巧。滿族民間刺繡中數(shù)量最多的也是枕頭頂,傳世作品也最多。早年滿族枕頭的形狀是長方六面體,其兩端為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枕頭頂片。枕頭頂成為滿族婦女盡情表現(xiàn)其刺繡技藝的載體。 圖12為清紅緞貼花彩繡枕頂。邊長22厘米。紅緞上貼繡花鳥、蝴蝶等花樣,藍緞邊為后鑲。國家三級文物。枕頂也稱枕頭頂、枕頭片、枕頭堵。滿族枕頂刺繡源于中原文化,在吸收中原漢文化的同時將滿族習俗及薩滿文化融入其中,別具一格。 ![]() 圖12 清 紅緞貼花彩繡枕頂 圖13為清納紗卍字棱形紋枕頂。邊長16.6厘米。白紗地,納黑紅卍字邊,內(nèi)彩納圖案花紋,飾鑲黑緞邊。這一對枕頂,刺繡內(nèi)容、手法、風格統(tǒng)一,色彩協(xié)調(diào),卻各有變化,毫無雷同。國家三級文物。 ![]() 圖13 清 納紗卍字棱形紋枕頂 圖文來源:《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03期(節(jié)選自《中國古代刺繡沿革及沈陽故宮藏明清刺繡藏品綜述》) |
|
來自: 汐鈺文藝范 > 《旅行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