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建城史可追溯到2500余年前,這千年間山川河流見證了歷史的滄桑,也見證了城市的繁榮巨變。哪怕是短短的五年時光,在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日新月異從來不是一個夸張的形容詞。 下關,始于1933年,2013年被撤銷,與鼓樓區(qū)合并成新的鼓樓區(qū)。在南京歷史長河中足足存在了80年,它曾經(jīng)是南京六大主城區(qū)之一,也是南京的中心城區(qū)。下關緩慢的步伐跟不上轟隆隆的城建,曾經(jīng)的輝煌到現(xiàn)在的落敗也只有短短80年,時代裹挾著下關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 從此以后,下關在南京地圖上消失的無影無蹤,卻多了個洋氣的名字,叫“鼓樓濱江”。下關人的生活依舊,輪渡的汽笛聲依舊,破敗的建筑開始修繕,可下關再也不是從前的下關了。 深秋的某一天,我們沒有再去看銀杏楓葉,而是去了趟鼓樓濱江。 01 /大馬路·不復當年/ 若是在地圖上搜索大馬路,你會發(fā)現(xiàn)在南京有兩條叫“大馬路”的大馬路。 兩條大馬路隔著長江遙遙相望,江南江北有著不同的風景,卻又共同見證著下關的興衰榮辱。 南京曾有句俗語:“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這里的大馬路指的是下關大馬路。 1895年,張之洞下令修筑大馬路,這條馬路也的確塑造了長江邊的輝煌。毗鄰商埠碼頭,因為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一時間巨賈云集、商鋪林立。鼎盛時,大馬路上的鞋帽洋貨店一有新貨,南京城的太太小姐們都會聞訊而至。短短的六百米,承載了晚清時通商開埠之重,遍布了南京外灘的百年記憶。 如今只剩下夫子廟獨領風騷,大馬路的繁華留在了當年的史冊間,留在了下關人的口口相傳中。 西接江邊路,南抵建寧路,大馬路在商埠節(jié)社區(qū)拐了個彎,一如當年命運在這里拐了個彎,由盛轉(zhuǎn)衰也就那么短短幾年。 踏著江邊路上滿地的梧桐葉,右拐進了大馬路。百年前車來人往到現(xiàn)在的靜默孤寂,在這里似乎還能看見經(jīng)由時光雕刻的印記。曾經(jīng)最讓老下關人驕傲的民國建筑早已耗盡了當年的氣勢,而大馬路也成了南京城里再普通不過的道路。 整條大馬路,只剩下三座民國建筑孤零零地佇立于此,夾雜在橫亙的電線間,氤氳著不為人知的往事。再往里走,滿是??績蛇叺钠囈约捌破茽€爛的廢墟,南京外灘的繁華不過是過眼云煙。 當年的中國銀行南京分行舊址,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長江下游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的辦公場所。 3層樓高的建筑,6根羅馬柱氣派巍峨,頂部的石臺還刻著精美的花紋。如今已是80多歲的老房子,不能否認,當年也曾風光過。 散發(fā)著濃郁英國風情的南京郵政管理局舊址,當時這里的工作人員全是英國人。 灰白色的外觀,灰綠色的穹頂,是大馬路最顯眼的標志。斑駁的墻壁,配上遠處霧蒙蒙的天,依稀可以窺見當時的熙熙攘攘人潮涌動。 佇立在大馬路和江邊路交界處的下關歷史陳列館,是招商局南京分局舊址,更早的時候曾是南京港候船處。 作為長江航運咽喉重鎮(zhèn),這座候船大樓不知迎來送往了多少匆匆旅客。而修繕后的陳列館比起前兩座民國建筑,紅柱綠梁,灰墻拱門,更顯精致。 展示著老下關歷史和新濱江風貌的陳列館,游客并不多。老下關人不需多說,這段歷史早已刻在心頭,靠著幾張圖片遠遠不能道盡一切。 對于游客而言,陳列館不大,走馬觀花短短五分鐘就能走完,百年歷史在這短短幾百米間娓娓道來,怕是無法真正體會個中滋味。 大西洋手表眼鏡公司、慶華鞋帽洋貨莊等水泥雕花的西式建筑只剩下斷垣殘壁,幾乎無跡可尋。陳列館里的亨得利鐘表眼鏡公司、江天閣茶樓、和記洋行想復制當年的盛景,可終究是復制品。 下關,從一條不復當年的大馬路,就可看到它的命運軌跡。于是,下關就消失了。 02 /江邊路·窺見鼓樓濱江/ 提到下關,總會有繞不過去的地標建筑,中山碼頭便是如此。坐著34路一路搖搖晃晃,穿過梧桐疏影,中山北路的盡頭便是中山碼頭。 為奉安孫中山先生靈櫬,動工興建的中山碼頭,50年代是連接江南與江北的唯一通道。那時候的中山碼頭迎來送往,碼頭廣場上的人車水馬龍,一批又一批去江北上班的下關人,騎著自行車、三輪車魚貫而入,喧鬧的人群給碼頭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隨著浦口火車站的停運、過江地鐵的出現(xiàn),中山碼頭漸漸失去了往日喧囂的景象。 老下關人都是聽著輪船的汽笛聲長大的。長江依舊滾滾,江面不時傳來汽笛聲,可上船的人不多,下船的也寥寥無幾。 記憶中坐上輪渡,擠在大包小包旅人中間,吹著江風,遠望長江大橋的的那種喜悅感也再難有了。 有著“六里江灘新下關”之稱的下關濱江商務區(qū)段長江岸線,南起中山碼頭,北至長江大橋,全長3公里。沿著江邊路向北,中山碼頭、民國發(fā)電廠、民國海軍醫(yī)院,一代又一代更迭,看盡了風云變遷。 距離中山碼頭不到百米,便是民國首都電廠舊址公園,一個帶著重工業(yè)風格的地方。 時光追溯到百年前,它曾經(jīng)是金陵電燈官廠,也是下關發(fā)電所。每個夜晚下關人家中的每一盞燈,都以這里為原點,點亮著南京城。 2015年電廠內(nèi)的煙囪轟然倒下,又一個地標性建筑消失在老下關人的視野里。 修繕后的遺址公園比旁邊的中山碼頭還要冷清,偶有誤打誤撞進來的游人被這紅磚與玻璃的復古風格所驚艷。 巨大的塔吊安置在江邊,遠遠望去氣勢恢宏。 登上二樓的觀景臺,還可以看見不遠處氣勢如虹的長江大橋。 11月的江風還未凜冽,沿著親水漫灘隨意走走,下關人記憶中雜草遍地的江灘早已煥然一新。 江岸邊的蘆葦以及不知名的雜草一副衰敗的景象。 路旁仍綻放的格?;ㄔ陲L中搖曳,給灰蒙蒙的天地裝點亮眼的色彩。已到花期末尾的格桑花難逃被替換的命運,新的景觀裝飾將被栽種在這里。 正如如今的濱江鼓樓,處于新與舊的交替蛻變,衰敗與希望交織在一起。 不遠處的江豚觀賞地、攬江臺依托于碼頭的遺址,江豚難見蹤影,那便去攬江臺坐下歇歇腳。 再往北走,是一段廢棄的火車輪渡棧橋。木質(zhì)的軌道雜草叢生,除了門口保安亭內(nèi)的保安,無人問津。 和空空蕩蕩的民國海軍醫(yī)院舊址相比,下關火車主題園略有些人氣。 承載了下關人南京西站、綠皮火車的主題園在去年開放。站臺、候車室、仿真的鐵路軌道、舊時的列車站臺、做舊的信號燈仿佛是當年的模樣。 可這些都沒有完全開放,緊閉的大門、空空如也的車廂,預示著這里所遭受的冷遇和尷尬。 恰似老式火車站的布局,讓這里也成為了婚紗照取景地之一。 但是下關人的情懷并非是靠這些新建的仿舊建筑所能拼湊的。帶著歲月痕跡的綠皮火車也載不動這些消散的下關歲月,可新的鼓樓濱江在建成的路上,誰也不知道要等多久。 03 /下關·永不消失的記憶/ 如今的老下關早已是物是人非,建筑可以修繕,可以推翻了重建,就如沿著江岸線鋪開的一座座江景房,還是沒有陽臺的江景房。 可現(xiàn)實還在眼下,在嶄新的商品房里茍延殘喘的破舊小樓里、在堆疊的廢墟間。 下關人的生活還在繼續(xù)。濱江的灘涂上,立著一根根的魚竿,閑來無事的午后,附近的居民在此垂釣。懶懶地抽上一口煙,觀察著魚竿的擺動。 各類置地產(chǎn)業(yè)早已瞄準了這塊落寞之地,期待將來有一天能重現(xiàn)當年的碼頭風光。 高樓霓虹,世界上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千篇一律的一面,而時代的步伐從不會為一部分人而停留。生活繼續(xù)的背后是習慣,無論是否被迫。 一部分老下關人早已遷離,除了身份證上的320107還能證明曾經(jīng)出生、成長在這里的身份。 下關早已物是人非,那鼓樓濱江該何去何從?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