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鐺鐺娃 來源:有書(ID: youshucc) 成全了自己,也成就了傳奇。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素年錦時朗讀音頻 前幾天看到新聞:臺媒爆出電影《鄧麗君傳》已經(jīng)在籌備中,由李安執(zhí)導(dǎo)。 瞬間引起一片嘩然! 作為“最偉大導(dǎo)演”評選榜單上唯一的華人導(dǎo)演,李安把鏡頭對準了——傳奇歌后鄧麗君。 她將華人的聲音傳遍全世界,被美國CNN評選為: “過去50年里全球最知名的20位音樂家” 她的影響力,跨越幾個時代,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 很多年輕人想知道,距鄧麗君去世已經(jīng)23年,為什么她的傳奇還是縈繞著我們? 鄧麗君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有人描述:
01 1953 年 1 月 29 日,鄧麗君降生于中國臺灣省云林縣褒忠鄉(xiāng)龍巖村的三合院中,排行第四,是父母唯一的女兒。 家人為她取名鄧麗筠,“筠”字意為美麗的竹子,希望她人如其名,像竹子一樣挺拔秀麗、柔韌不屈。 后來用著用著,麗筠變成了麗君,索性改名為麗君。 她從小天真活潑酷愛唱歌,5歲時就到哪兒嘴里都哼著小曲兒。 8歲時,在一次放學(xué)路上,小小的麗君像往常一樣愉快地哼著歌兒。 一切都好似冥冥之中注定。 她的歌聲引來一位老者駐足傾聽,她唱了一路,老者便跟了一路。后來,老者還三番幾次上門要求收她為學(xué)生。 那位老者就是鄧麗君的恩師常蔭椿教授,他精通聲樂,在臺灣音樂節(jié)享有較高聲望。 機遇總會在無意間降臨,卻只青睞有準備的人。 1963年,10歲的鄧麗君在恩師常蔭椿的幫助下,報名參加了“黃梅調(diào)歌曲比賽大會”。 她一連擊敗數(shù)十名競爭對手,一舉拿下決賽資格。 可就在決賽前夕,遭到了父母反對,因為她即將要進行升學(xué)考試。 進退兩難之際,常蔭椿再次出面協(xié)調(diào),極力說服鄧爸鄧媽同意此次比賽,并承諾會督促麗君好好溫習(xí)功課,力爭考上臺北最有名的金陵女子中學(xué)。 他說: “休要小看這場黃梅調(diào)比賽,麗君如真的取勝,她也許從現(xiàn)在起就可以走上一條通往光明的人生坦途!” 一語中的。 決賽當天,鄧麗君靠著努力和天分,鄧麗君以一曲黃梅調(diào)《訪英臺》驚艷現(xiàn)場,順利斬獲冠軍,開始在樂壇上嶄露頭角。 02 1965年,13歲的鄧麗君在臺灣“金馬獎唱片公司”的歌唱比賽中,以一首《采紅菱》一舉奪得冠軍。 為此獲得了許多樂壇大咖的賞識。 1966年,她正式加入“正聲廣播公司”,開始接受系統(tǒng)訓(xùn)練,獲得臺灣早期流行音樂人、作曲家翁清溪的指導(dǎo)。 13歲的她正式出道。 她溫婉圓潤、細膩而不失韌性的歌喉,很快變身家喻戶曉的“娃娃歌后”、“天才少女”。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話: “世界上有一種鳥是關(guān)不住的,因為它們的羽毛散發(fā)著自由的光芒?!?/span> 鄧麗君就是那只閃爍著光芒的鳥兒,象牙塔早已關(guān)不住發(fā)光發(fā)熱的她。 成名后的她,光芒愈盛、時間愈少,分配給學(xué)習(xí)的精力自然有限。 她所在的金陵女子中學(xué)以她無暇顧及學(xué)業(yè)為由,對她下達最后通牒: 在讀書和唱歌之間作個抉擇。 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掙扎,鄧麗君最終選擇了輟學(xué)。 辦理了退學(xué)手續(xù)后,她推出了歌唱生涯中第一張唱片《鄧麗君之歌第一集——鳳陽花鼓》,正式進軍樂壇。 無論何時,輟學(xué)都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可鄧麗君似乎甘之如飴,年少如她,已然懂得了自己要什么,并為之全力以赴。 回憶起童年出道唱歌和退學(xué)的經(jīng)歷時,鄧麗君并不覺苦澀,反而透露出無法掩飾的欣慰。 她說: “不是大人要我唱歌,而是我自己想唱的,即使沒有獎金,只要能唱歌,我就非常高興了?!?nbsp; 正如《燃情歲月》中所說: “有些人能清楚地聽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并以此行事。這些人要么成了瘋子,要么成為傳奇?!?/span> 鄧麗君對音樂的執(zhí)著,成全了自己,也成就了傳奇。 03 鄧麗君長相清麗、歌聲溫婉,外表柔弱,實則內(nèi)心剛強,篤定而堅韌。 她凡事都有著自己的原則,對國家民族亦懷著深切情懷。 遠赴日本發(fā)展時,她要求每一場演唱會都必須穿一套旗袍,唱一首中文歌。 不論日本人是否聽得懂,她只想讓他們知道:鄧麗君是中國人。 每當唱起《阿里山的姑娘》和《四海都有中國人》時,臺下的觀眾掌聲如雷,臺上的她則淚眼婆娑。 娛樂公司為鄧麗君一手打造了偶像派路線,要求她: 必須穿短裙,在發(fā)間扎大蝴蝶結(jié),留一頭長長的秀發(fā)。 生性獨立愛自由的鄧麗君,哪里喜歡迎合別人、束縛自己? 她根本不喜歡鏡子里那個熟悉又陌生的自己,看著就覺得很假很別扭。 于是,她遵循內(nèi)心、做回自己,趁著經(jīng)紀人不注意,拿起剪刀就將自己的長發(fā)給剪了,并直接以一頭清秀的短發(fā)出現(xiàn)在節(jié)目上。 雖是自作主張的形象打扮,觀眾卻非常認可,公司只好妥協(xié)。 鄧麗君保護著自己的尊嚴和驕傲,她不攀附、不迎合,懷揣深深的夢想,篤定而堅持。 04 鄧麗君一生中演唱了400多首歌,終身為愛而唱,卻一生未能找到愛的歸宿。 事業(yè)輝煌與順遂,而情路卻坎坷與孤獨。 兩任男友皆因意外而去世,初戀即永別的悲慟,在她心上無情地劃開一道口子。 她把自己最深切的情感寄托在歌聲中,情到濃時竟是泣不成聲。 比起死別,或許生離的離愁別緒更難釋懷。 鄧麗君終身未婚,唯一一段即將結(jié)為連理的感情也如泡沫般幻滅。 1981年,她與糖業(yè)大王郭鶴年之子郭孔丞秘密訂婚。 可就在此時,郭家老祖母對鄧麗君提出三個條件:
三項條件,缺一不可。 音樂是她畢生追求的夢想,豈能說放棄就放棄? 驕傲如她,僵持了一年后,選擇主動退婚,毅然結(jié)束了這段愛而不得的感情。 05
70年代是華語樂壇轉(zhuǎn)折點,原創(chuàng)作品開始崛起,競爭激烈。 但當時文化隔閡、資訊封閉,為了讓自己走出去,她努力學(xué)習(xí)多門語言,將其融入到自己的音樂作品中。 文化程度弱,她就自學(xué),自費到美國念大學(xué),去倫敦進修。 沒有固定的住所,就租酒店的客房,白天檔期排滿,她就早起擠時間在房間練聲,晚上回酒店繼續(xù)練。 在日本,母親為她請日語老師,不料才幾天,鄧麗君就敢用日語跟鄰居侃侃而談,還不帶卡殼的。 只是,若不是為了收獲更好的自我,誰又真的喜歡在異鄉(xiāng)漂浮如浮萍般的感覺呢? 鄧麗君的弟弟寫過:“回到家中,見姐姐獨自一人,望著窗外的異國街道,淚流滿面......” 一次演唱會中,她哽咽不止:“我這一生,轉(zhuǎn)眼十幾年過去了!這中間所經(jīng)歷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難盡......” 她就是這樣一個外表甜美,卻心若磐石的女子。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音樂風(fēng)格及自我形象上,永不停止探索。 她跳出舒適區(qū),大膽挑戰(zhàn)古風(fēng)與流行音樂結(jié)合的模式,這是當時其他當紅歌星都不敢嘗試的。 1983年發(fā)行的《淡淡幽情》12首歌全是唐詩宋詞,其中《獨上西樓》和《但愿人長久》流傳至今。 在外鄉(xiāng)她接觸了不同的文化風(fēng)情,曾有幾時,她也一改往日的甜美形象,梳起小臟辮,唱起搖滾,在舞臺上發(fā)光發(fā)亮。 她勇敢挑戰(zhàn),用眼淚、毅力、時間,堆砌了最優(yōu)秀的自己,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巨星。 06
“十億個掌聲”幾乎是對一個歌者最尊貴的榮譽稱號,遠超于“歌后”、“歌神”、“天王”等。 然而,鄧麗君卻并不在意這些,她能贏得世人的尊重喜愛,更在源于她那美好豐盈的靈魂。 是的,她從不在乎所謂名利,也不擺明星架子,待人友好真誠。 藝人經(jīng)紀官偉華回憶: ——那時候他們做表演,鄧麗君從不住酒店的豪華套房,只要一間干凈整潔的房間就好。 ——有時還像個男孩子,與經(jīng)紀人第一次見面,就大大咧咧要人家教她游泳,死活把人家拉進了游泳池,還跟男孩子一起比劃肌肉,打成一片。 姚厚生說鄧麗君永遠是心懷感恩在工作, ——彩排時多會慰勞伴舞、燈光等工作人員,演出完后,會邀請同事們一起去她家,吃媽媽親手包的餃子。 ——更有趣的是她難得的“孩子氣”,非要跟姚厚生比誰的餃子吃得多,結(jié)果兩人硬是吃完6大盤,惹得眾人狂笑。 不傲嬌,不擺譜,真性情,這就是生動的鄧麗君,仿佛又看見曾經(jīng)那個在眷村,呼朋喚友去聽戲的小女孩。 生為“零食狂人”的她說: “人生就像零食,要多唱唱不同的滋味?!?/span> 正是這種“苦辣酸甜皆成生活”的通透態(tài)度,才讓鄧麗君在音樂路上,走得那么沉穩(wěn)自信,波瀾不驚。 我想,這世間再華麗的辭藻,也無法抒寫鄧麗君的美好與可貴。 她這一生短暫卻充盈,許是上帝也太愛這個精靈,才請了她去為天使歌唱。 她拼盡一世努力,最終成就了屬于她自己的芳華絕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