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很久沒有寫公眾號輸出了,總是覺得時間余額不足、自己很忙,也以此為借口,幾周沒有堅持打卡讀書。好在我的書友小伙伴們不離不棄,始終督促又鼓勵,如燈塔般給我光亮又指引方向,能有他們,深感幸運 繼前幾周被《經(jīng)濟解釋》慘虐后,決心暫歇一下,看一本輕松的書,經(jīng)過再三思索,選擇了麗娜分享過的《奇特的一生》,作者:[俄]格拉寧。 之所以選這本書,是因為一個字——忙!工作、考試、開題報告、裝修、簽合同、生活瑣碎……每件事都在搶奪著固定額度的時間,時常覺得好像沒做什么,一天天一周周一月月,倏忽間就過去了,是我不能更好地進行時間管理嗎?是我拖延效率低嗎?如果是這樣,那么我該怎么做? 讀這本書的初衷就是為了解答這個疑惑——時間究竟去哪兒了?本來希望自己能夠一邊看書一邊付諸實踐,然而書本很薄,兩百多頁,來不及實踐,拖拖拉拉的也兩周就看完了。看完才覺得,這本書或許給出了比我想要的更高層次的解答,即:一個人究竟怎么樣才能生活得更好! 關(guān)于本書 本書是一本紀實散文,作者格拉寧根據(jù)本書主人公柳比歇夫的真實案例創(chuàng)作,作者與本書主人公本是朋友關(guān)系,在好友逝世后,格拉寧花了很長時間研究柳比歇夫的日記和文檔,從中“參透了一個人一生的秘密”。這個秘密就是——怎樣才能生活得更好。 本書用柳比歇夫的真人真事,為我們講述了主人公怎樣用其獨特的時間管理法,以一個人一生的時間做了別人幾輩子的才能完成的事情——從26歲到82歲這幾十年間,柳比歇夫共發(fā)表了七十多不學術(shù)著作,包括地蚤分類、農(nóng)業(yè)、植物保護、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遺傳學、數(shù)學、哲學等眾多領(lǐng)域。不僅在多個專業(yè)領(lǐng)域有令人矚目的建樹,柳比歇夫在許多興趣愛好方面也有不錯的成績,他自學了英文、法文、德文,也發(fā)表了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文章,比如關(guān)于父親的回憶錄、對文學流派的研究論文、關(guān)于科學史的論文、關(guān)于墮胎的論文、探討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或是研究古希臘羅馬戰(zhàn)爭的文章等。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為什么柳比歇夫就能做那么多事?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作者從柳比歇夫的日記中發(fā)現(xiàn)了端倪??偨Y(jié)柳比歇夫的時間統(tǒng)計法:四個步驟:記錄——統(tǒng)計——分析——反饋。 記錄:1916年,柳比歇夫開始記錄時間開銷日記,從此一天也沒有間斷,無論戰(zhàn)爭、疾病、心愛的兒子離世那天,都不曾打亂他規(guī)定的節(jié)拍。 所有的記錄,每一天每一年都一模一樣,時間開銷日記的格式是:日期 事件 花費時間。每天記錄,包括吃飯、睡覺等常規(guī)事情都記錄,這樣忠實地記錄自己把時間用到了哪里,得到自己的時間賬本。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長此以往,柳比歇夫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時間感,他可能不看手表就能準確感知到時間的流逝——對他來說,時間的急流看得見摸得著,他仿佛置身于這一急流中,覺得出光陰在冷冰冰的流逝。 統(tǒng)計:柳比歇夫根據(jù)時間開銷日記,以每周、每月、每年為單位定期進行總結(jié),他會把之前每天記錄的基本工作時間加起來,并做好分類。比如,在某一年的年終記錄中,游泳43次、同朋友同學交往共計151小時,娛樂共65次,接著列一張清單,寫他看過的電影、戲劇、展覽、聽過的音樂會。通過統(tǒng)計,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時間被用在了哪里。 分析:柳比歇夫經(jīng)過多年不斷改進、試錯,最終形成了一套集時間記錄、總結(jié)、規(guī)劃于一體的系統(tǒng)工作方法,對精力和時間兩個維度進行管理。經(jīng)過分析,知道自己在過去的時間段里,哪些運用時間的方法更高效,哪些可以改進等。
反饋:柳比歇夫會根據(jù)之前的記錄統(tǒng)計,制定下一時間段的計劃,根據(jù)現(xiàn)有的完成情況,決定下一個時間段每個方面的時間花費目標。這個階段不僅意味著堅持,還意味著恰當?shù)姆艞?。學會取舍和放棄,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精力的集中。 我的體悟 看完本書會感嘆:哇塞,柳比歇夫太牛了,我也要效仿起來,并且努力堅持下去!相信很多人跟我有一樣的想法,但事實是:我們往往很難堅持下去,真正堅持下去的人恐怕屈指可數(shù)。問題在哪兒呢? 作者說:問題在于,一個人只有向自己提出遠大目標時,這個時間統(tǒng)計法才能成立。想起那句“間歇性躊躇滿志”,很多人其實都是這樣。 從這個角度來說,時間管理的根本要訣在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樹立適合自己的、遠大的目標。所以,不要被別人欺騙啦,不要看著別人打卡學習個英語就恐慌!也不要欺騙自己啦,不要以表面的勤奮來掩飾自己真正的懶惰!只有真正經(jīng)過思考,并付諸實踐,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jié)果吧。 時間有限,今日至此。本書其實不僅僅是一本時間管理工具書,更是一本紀實文學,其中不乏作者的警言妙句,任意一句拿出來都令人有所思有所悟,都可以擴展為一篇文章。 各位,好久不見,甚是想念,晚安……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742、參透天、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