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煙火里的塵埃--南下老街掠影

 matty圣特羅佩 2018-11-23

圖文:MS.董


聽聞石岐的南下片區(qū)不日即將開啟拆遷改造,突然心頭掠過一絲悵然:怎么說沒就沒了呢......用了幾個周末,跑去拍了一些片子,加上以前的一些舊片,做個小集,權(quán)當留個念想吧。



1、三級石

在中山二路與民生路交界的天橋處看到的這一片舊房子所在地,便是三級石


三級石長約163米,北起中山二路南接麻洲街,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初年因有三級石階作為街區(qū)界而得名,此外,坊間形象地簡它為第三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曾易名為解放南路。


三級石看上去沒什么特別,殊不知南下的得名與它卻有著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舊時此地處于香山縣城南部,鄉(xiāng)民把縣城南門至三級石階這部分區(qū)域(如今的民生路一帶)稱為“南上”,三級石階以南就是“南下”,只可惜傳說中的三級石階如此早已不知所蹤.......


三級石昌盛巷,一幢舊屋的墻上爬滿了麒麟葉



三級石東林山,建于上世紀的樓宇


三級石蘭花巷,它擁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卻僅殘存著幾間破舊不已的大屋



門楣上還留有那個特殊年代的印跡



滿頭白發(fā)的阿婆,日日坐在門口張望,不管天晴下雨,她的身邊總是放著一把雨傘,每見路人經(jīng)過便會詢問:今日禮拜幾?.......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我無從得知阿婆有著怎樣的故事,只是私下里猜度或許阿婆有什么重要的赴會沒有趕到,所以才如此心心念念。


三級石最著名的所在,應(yīng)該是仙逸中學了。

1925年,為紀念“中國空軍之父”楊仙逸將軍,在孫中山和宋慶齡的授意下,楊仙逸將軍夫人程度純創(chuàng)辦了“仙逸學?!辈问兹涡iL。初期是小學,校址在石岐龍母廟街楊環(huán)川祠。1926年擴大班數(shù),遷至民生中路楊氏大宗祠。1935年拓辦初級中學,選用南下西林山下,稱仙逸學校。學校歷經(jīng)停辦、復(fù)校、合并、更名等過程, 1981年復(fù)稱仙逸中學,沿用至今。


學校門口的小賣部前有一棵米蘭樹,時有三五老人聚于樹下聊天閑話,深秋時節(jié)正值花期,細如小米的黃色花兒落在石凳和木桌上,清香四溢,惹人沉醉。人們總說嗅覺的記憶是最長久的,我想從這所學校走出去的學生,多年后提起母校,記憶里是應(yīng)該是有一股淡淡的米蘭香味的罷。



緊挨著三級石由東至西延伸的有兩條小巷,一條叫自厚堂巷,一條叫方基巷。

自厚堂巷始建于明代,因巷內(nèi)有劉氏家族自厚堂而得名。


門口的掛牌赫然印著“美佳鋁質(zhì)公司員工宿舍”,但如今似已被棄用,無人居住,久未打理的老屋,頂上已被荒草和逸生榕樹占據(jù),門洞也已破敗不堪,即便如此,遠遠望去,仍存有幾分昔日的巍峨氣勢。


 自厚堂巷那一片都是舊屋,除了少數(shù)幾間空置,大部份目前仍有人居住,狀態(tài)都還維持得不錯。


庭院深深,大門緊閉,雖無法觀賞院內(nèi)的具體陳設(shè),但墻上的灰雕仍清晰可見,加之伸出院外的蔥郁花木,一派歲月靜好的樣子,讓人不免心生向往。


與自厚堂平行的另一條小巷-方基巷,在清道光年間曾被稱為李家巷,目前巷內(nèi)還存有刻著巷名的石條



2、麻洲街

沿著三級石街走到2號的時候,門牌便戛然而止,緊挨著的是麻洲街194號,一個叫德記車行的鋪子。這個車行的位置可以說是很關(guān)鍵了:往后一步是三級石,往前一步是麻洲街,往左是通往三山古廟的麻洲街一橫巷,往右是南倉街。

左邊是三級石2號,右邊是麻洲街194號


麻洲街古時候是一片海灘,漁民常在此紡麻織魚網(wǎng),所以此地俗稱“麻洲”。中山尚未開辟公路之時,麻洲街是石岐往返三鄉(xiāng)、拱北和澳門的必經(jīng)之路,是原香山縣和澳門進行貿(mào)易交往的重要交通古道。今年被列入我省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之一的岐澳古道,其起點就位于石岐老城區(qū),具體路線為:“天字碼頭—孫文西路—中山公園—西山寺—孫中山紀念堂—中華基督教公理堂—從善坊—中山二路—三圣宮—華帝廟—南下新碼頭”,其中就包括了麻洲街的三圣宮和華帝廟。


三圣宮建于清代,為村中小神廟,前亭消失,只留后殿,闊約三米,深約6米,建筑面積約20平方米,正墻青磚雙隅順砌,山墻青磚石角雙隅抹縫砌。廟門為花崗石門,門額刻有“三圣宮”幾個大字,石門對聯(lián)從右往左讀為:“德參云海,云峙星峰”。墻頭彩繪神仙故事,廟門口有青磚花崗石拜臺,置香案燭臺。廟宇雖總體略顯殘破,但上香拜祭的村民還不少,整日里香火不斷。

香火興旺的三圣宮


而華光廟的名氣,似乎比三圣宮更大一些,傳聞舊時來往行人,路經(jīng)麻洲街時,大多會在迎陽山下的華光廟歇息。



華光廟,因有華光大帝之說,也稱為華帝廟,它建于宋朝,比三圣宮歷史要悠久得多。早期規(guī)模較大,香火鼎盛。


宋景炎二年(1277年)端宗趙是逃避元軍,經(jīng)過華帝廟還曾入廟進香。后來,善信在廟宇門楣上掛上“御祭華光廟”木匾。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旅美歸僑何宮惠捐資修建廟宇,將木匾改為石刻橫嵌于門楣上。六十年代破除封建迷信,華光廟遭到了損壞,由于村民不舍,捐資重修,自今共重修兩次。。


在南下鄉(xiāng)鄰的口口相傳中,華光廟應(yīng)該是南下最靈的廟了,有些人甚至會將自己的小孩上契給華光大帝,以保平安。

 用神仙的視角看世間,大概是如此這般


華光廟的背后,就是迎陽山。

相傳,迎陽山上林木成蔭,翠竹清幽,是古香山縣的一個原始森林。山南端有一塊大石非常顯眼,人們稱之為“掛榜石”。明代天順、成化年間,有倭寇侵犯南部沿海,放火燒毀了儲兵糧的大船,地處南海之濱的香山,就成了海防的戰(zhàn)略要地?;实叟裳埠6级綇埻ǖ较闵借F城沿海一帶的地方巡疆抗倭,張通果然一舉打敗倭寇。一天早上,張通巡海至掛榜石邊,剛好日出東方,耀眼的朝陽直射大石上,張通精神為之一振,當即揮動大戟,在石上刻寫“迎陽”二字,字體雄渾,約有2.3至3.3米見方。后來人們把字跡鑿深,此石景便成為香山一大古跡。此石得名“迎陽石”,此山得名“迎陽山”。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一次颶風把迎陽石旁的古榕被吹倒,樹干又把迎陽石砸裂,使“陽”字被壓入地下,并使之傾斜。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在當?shù)剜l(xiāng)民的要求下,縣衙最終“慷慨”撥款修復(fù)了迎陽石,使它成為鐵城八景之一。1920年,迎陽山被辟為迎陽公園,園內(nèi)景色優(yōu)美,建有亭臺樓閣、石臺石凳和假石山,植有各種名花和盆景,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吟詩題詞。1946年,當局將迎陽公園改為中山縣抗日烈士墳場,把橫門戰(zhàn)役陣亡后安葬在其它地方的100多具抗日官兵的骸骨,集中安放到迎陽山上,建起一座烈士墳?zāi)?,墓前豎起一塊高大的石碑,上刻“中山縣抗戰(zhàn)殉難先烈之墓”,使抗日烈士名留青史??上Р痪煤螅柟珗@被荒廢掉,園內(nèi)景致被夷為平地,在迎陽山上的許多古廟也被拆毀,漸變成野草叢生的山岡,中山縣抗戰(zhàn)殉難先烈之墓成為少人問津的烈士之墓。連迎陽石也在上世紀60年代被炸毀......


如今,在重新修葺后的華光廟內(nèi),可見一個小型的迎陽石模型,估計是村民依記憶重造的,連“陽”字被壓入地下而傾斜的模樣都保存著,可以說還原度很高了。


今年10月華光廟重新修繕,許多熱心街坊自愿作為義工參與修繕工作,圖為義工們的留影,而71歲的高伯就在其中,一同參與義工的還有他的哥哥和弟弟。


之前我轉(zhuǎn)悠了無數(shù)次,試著想找一下迎陽山的入口,可惜遍尋不見。后來機緣巧合之下咨詢到高伯,高伯說入口就在這個叫大洲小食的燒烤檔附近,旁邊有口井叫三水井


下面這里就是入口,鐵柵欄已被鎖,無法進入。高伯說他小時候上去玩過,上面有個烈士紀念碑,還有古廟,現(xiàn)在就算進去,原來的路應(yīng)該都已被荒草淹沒了.......想想也是很可惜啊,希望以后能夠恢復(fù)迎陽山舊貌,讓后人也能一睹其當年的風采。


 

南下片區(qū)的古廟非常多,在距離華光廟不到百米的地方,還有一個康真君廟,門口就是豬肉檔,每日聞著肉香的神仙,也是忒接地氣了......


從那些遠古歷史中跳離出來,如今的麻洲街,街道逼仄,嘈雜凌亂,充斥著水果攤、肉菜檔、雜貨鋪、服裝店、裁縫店、補鞋檔、手機店、涼茶店.....看上去更像是一個普通的城中村。







可是,就是這樣的市井氣,才賦予了它更鮮活的生命。


如果說用一張照片證明你來過麻洲街,我想以下任何一張都可以:南華電影院、麻洲錄像廳,巷中橫臥的巨石,涼茶鋪前的大樹......隨便哪一個場景,都有著麻洲街揮之不去的烙印。





麻洲街有6個橫巷,如果不看地圖隨便亂穿,很容易便迷路了。然而就是這些小巷子里的風景,往往才是最好看的。


麻洲街一橫巷,往里走20米左右即是三山廟,這里的“三山廟”,既指的是一條街,也指的是一座廟。街叫三山廟街,廟叫三山古廟。


三山古廟擁有祠堂式的三間三進的格局,帶左右偏殿,占地面積達651平方米?!叭健敝竾@著南下的西林山、迎陽山、東林山(古廟所在地位于東林山)。三山古廟始建于宋代,現(xiàn)存的古廟為清代雍正、道主光年間及民國時期重修的建筑特色。青磚墻、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豐富的木雕、石雕、灰塑……集中表現(xiàn)了嶺南建筑的技法和建筑藝術(shù)。


古廟內(nèi)的老榕樹不知高齡幾百歲呢?


廟內(nèi)第三間供奉著“主家”三山司馬護國侯王,正像正門石刻對聯(lián)曰:“鐵城保障,粵嶺威靈?!保榱吮苤M,廟內(nèi)照片均已避開神像)。


三山古廟也是命運多舛的:抗日戰(zhàn)爭期間,古廟被日軍霸占為駐地,在這里英勇的中山武裝游擊隊曾與敵人進行殊死戰(zhàn)斗......解放后,古廟還先后變成南區(qū)小學、藤織家具廠、幼兒園、老人活動中心等等。2009年三山古廟被公布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古跡之所以吸引人,很大原因來自于它的人文。所以,如果你單純就去看一座廟,它便只是一座廟,而當你了解到它背后的故事之后,它便不止是一座廟。


除了古廟,橫巷里還有不少老屋。

麻洲街164號。



麻洲街102號已是一片荒園,遠遠可以望見164號。


麻洲街2橫巷,進去就是迎陽正街


迎陽正街旁邊有一座小小的先鋒廟。

聽聞南下廟多,素來有“睇廟睇南下”的說法,如今看來果然不是浪得虛名 ,只是我不覺好奇:整個南下也就幾千戶人家,這么多廟,到底應(yīng)該拜哪個呢?


麻洲街3橫巷


和樂里,還保存著一條麻石路。


一只當街擼毛的喵,被我發(fā)現(xiàn)之后,驟然蒙圈......傻楞楞的樣子,像不像上課睡覺突然被老師點名的你?


長壽里,巷口的第一間民居讓人記憶深刻,因為它有一個旋轉(zhuǎn)樓梯,而且院子里有一棵大大的陽桃樹,陽桃成熟的季節(jié),時不時能見到鳥兒在枝頭撲楞楞地飛過......


在長壽里回望麻洲街



有一戶人家的三角梅長得十分茂盛,枝條蔓延到二樓再垂將下來,于窗戶里投下美麗身影,突然便想起那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挨著長壽里的,便是泰安里,同樣我也找到了它的石刻標記。


泰安里3號,老屋保存得十分完好。




3、南倉街

前文曾有提道:在麻洲街194號德記車行的對面,便是南倉街的入口。

南倉街長約235米,里面還分有南倉街二巷、三巷、四巷。據(jù)史料記載,南倉街始建于明代,原稱倉廂巷,又因地處縣城之南,且清代時曾在此設(shè)倉儲糧,遂改稱南倉街。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改稱工農(nóng)正街,1981年恢復(fù)南倉街至今。


一輛摩托由麻洲街駛?cè)肽蟼}街,轉(zhuǎn)彎的時候司機一回頭,正對著德記車行廣告牌上奔跑的李晨,像極了你在跑我在追的劇情.......有沒有?


逸仙中學的后門就開在南倉街上,從門縫里依稀可見建于西林山旁的逸仙中學校園一角,還隱約能見到一點西林山,只可惜未能進去一觀校景。


路過一人家,和穿著紅衣的女主人聊天,我說這里是不是很快拆遷了?女人答是啊,臉上洋溢著一股喜悅之情。



一戶舊宅,門前一叢雞矢藤從電纜上搭下來,雖無人照料倒也長得滋意,而院內(nèi)早已成了野貓的樂園。



街邊有一條長長的石板,大嬸們經(jīng)常坐在這里聊些家長里短。見我來回走了好幾趟,她們?nèi)滩蛔栁遗倪@些照片干嘛,我說就想留個紀念而已.......


南倉街很短, 不到十分鐘就走完了,折西轉(zhuǎn)南處,便通向了觀音堂正街。


4、觀音堂正街

觀音堂正街西起于南下碼頭街,東接麻洲街,長約200米,始建于明代,因地處觀音廟前,故名。1967年改稱群眾街,1981年復(fù)稱今名。




觀音堂同時也是石岐賽龍舟展示館,旁邊還有南下民俗文化陳列室。據(jù)高伯介紹,南下的五條龍舟平日里都是沉在白石涌里,等端午比賽的時候才撈出來,用柚子葉浸清水洗凈,再用船灰執(zhí)漏、上油,最后把從宗祠“請出來”的龍舟頭和龍舟尾安裝到龍舟上,重新上彩、點晴都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再請畫師在龍舟身上繪上龍鱗,這就叫“起龍”;比賽勝利后還會在鄉(xiāng)中大擺龍舟飯宴席。飯后,經(jīng)過拜祭儀式,龍舟被重新埋到河涌里的龍舟塢,謂之“收龍”.......沒想到龍舟文化這么講究,而讓人尤其敬佩的,是南下鄉(xiāng)民們對民俗文化的執(zhí)著和傳承。


觀音堂正街1號


觀音堂正街13號,一幢兩層的小樓,吸引我的不但有它二樓黃綠分明的門窗,還有那陽臺上兀自徒長的多肉。



看這形態(tài),有點似東美人?


觀音堂四橫巷,有居民在院子前圈了一塊地種菜種花養(yǎng)雞,恍然有一種“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悠然景象

往里走,就是和寧里,是個死胡同,于是原路折返。


5、南下碼頭街

南下碼頭街西南起于南洲街,東北接觀音堂。長約200米,始建于宋代。據(jù)傳,街內(nèi)有“正顯將軍”匾,因當時有一王姓將軍在此養(yǎng)了很多馬,初名馬頭街;又因街之西面涌岸邊建有埗頭,后改稱碼頭街。1967年又改稱群眾街。1981年復(fù)稱今名。

 至今有些居民還喜歡用回“馬頭街”的舊稱



南下碼頭街有一棟舊民居特別漂亮,就在東明幼兒園對面。


可惜街距太窄,無法完整拍到房子全貌




 我拍照的時候,坐在路邊的一位阿伯說這是我的房子!原來阿伯正是此屋主人,日常閑來無事時,他總愛坐在屋子對邊的石階,一邊與街坊傾謁,一邊遠遠欣賞自家大屋。



據(jù)阿伯介紹,此屋也有一百多年歷史了,當時建造的時候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講起這間大屋,阿伯臉上流露出滿滿的自豪感。


夕陽西下,整幢樓沐浴在陽光中閃閃發(fā)光......這才是老屋應(yīng)該有的樣子啊。


順著碼頭街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有一個啟業(yè)電動車修理,往左拐是南洲街,直直走出去就是南邊大道了。


6、南洲街

 南洲街北起于碼頭街,東接麻洲街。長400米,寬3米?;炷谅访?。宋代始建,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修。因居此多徐姓人,曾名徐屋街(如沒記錯的話,我記得南朗有個地方叫徐屋村)。又因地處原一小洲之南,后稱南洲街。1967年改稱勞動正街。1981年復(fù)稱今名。


街邊的涼茶鋪生意特別好,旁邊更有一家賣秘制牛羊雜的店,每每走過,肉香撲鼻,讓人很有買上一斤外帶回家的沖動。

街坊經(jīng)過,喝上一杯涼茶成了日常






7、南陽里正街

南陽里正街位于西林山北麓,西南起于黃袍社,東接三級石。始建于明代,因有南陽廟,故名,不過現(xiàn)在好像找不到南陽廟了。1967年改稱工農(nóng)大街。1981年復(fù)稱今名






南下武侯廟就位于南陽里(我數(shù)了一下,這是本文里南下第7座廟了)。

武侯當然指的是諸葛孔明,大家都知道最出名的武侯祠在四川成都,而在中山南區(qū)的曹邊也有一座武侯廟,中山這幾座武侯廟應(yīng)該與諸葛孔明本身是沒有什么淵源的,大概當初建廟是源于人們相信這位智者能保佑自己吧。南下武侯廟始建于宋代,歷經(jīng)清代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的重修,前門墻上的石雕、木雕、壁畫清晰可見,保存完好。


從一小巷見到有一斜坡,順勢而上,發(fā)現(xiàn)這片屋子竟然緣山而建,而它們背靠著的這座山,應(yīng)該就是西林山了,我還以為這條路是可以通往山上的,殊不知沿路走下去,竟然又回到了南陽里,并無上山之路,只不過繞行一圈罷了。




8、西邊街

西邊街北起于南陽里,南連南洲街。長約300米,明代始建。因地處西林山西側(cè),故名。1967年改稱勞動大街。1981年復(fù)稱今名。 



西邊街沒有麻洲街那么熱鬧,但我卻莫名地喜歡這條街,因為在這里,我遇到了幾個很喜歡的院子。


第一個院子在西盈坊,雖然有點破敗,但我覺得它就是從電影中走出來的院子。

院子看上去似乎無人居住,然而奇怪的是一切似乎又打理得井井有條:院中央有一棵樹,樹下擺滿了大大小小的花盆,月季正在盛開,三四口水缸里種著碗蓮,這些植物都長得非常好,沒有一點枯萎,不像是長期無人照料的樣子。而且我以為,一定是比較有品味的人,才會種碗蓮。


門雖破了,但所有東西都擺得整整齊齊。


院中央還有一口井,看這桶擺放的樣子,分明是有人剛打了一桶水,突然有什么事走開了的情形......所以這里到底有人住還是沒人住呢?真是一個神奇的院子。



另外幾個院子在仁壽坊。


仁壽坊4號,雖然門窗略有破損,但墻上灰雕保存還算良好。


這一家的窗戶造型是多邊形的,很特別。


仁壽坊16號,它的門框特別高。


仁壽坊基本都是這種老宅,而且布局都是一樣,如同現(xiàn)代的聯(lián)排別墅一般,一排老屋并排而建,前面是院子,再加一個影壁。


 幾個院子都種滿了銀桂,花落一地,芳香滿屋,讓人陶醉,久久不愿離去,住在這樣的院子里,捧一本書坐于院內(nèi)石板椅上,光想想都是一件美好的事。


由于篇幅有限,以上僅收錄了南下片區(qū)7條街的一部分照片,還有很多有故事的地方等待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


入夜,老街褪去了日間的喧嘩,歸于寧靜,正如一場盛放后的煙火,留下一地塵埃.....


煙火自有眩目的美麗

塵埃亦有樸實的飄逸

盛放時你便燦爛

隕落時你便靜安

無論世事如何變遷

坦然面對

總有屬于自己的光芒



僅以此文紀念即將改造的石岐南下片區(qū),愿你多年以后,仍能記起它滄桑的模樣。



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