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解讀張九齡《望月懷遠(yuǎn)》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張九齡的《望月懷遠(yuǎn)》: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個大詩人,五古寫的最好,上承陳子昂,下開李太白,給唐詩定了一個典雅高華的調(diào)子?!短圃娙偈住芬婚_篇,不就是他的《感遇四首》嘛。但是呢,跟一般大詩人不同的是,他還是一個大政治家,官至宰相,而且是唐玄宗開元盛世時代最后一位賢相。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受李林甫排擠,被貶為荊州長史,從此唐朝就進(jìn)入了長達(dá)十九年的李林甫時代。開元盛世也一步一步蛻變?yōu)樘鞂殎y局,直到安史之亂爆發(fā),整個大唐王朝由盛到衰。那回顧這段歷史,很多人會認(rèn)為,不用等安史之亂,其實張九齡罷相就已經(jīng)預(yù)示著唐朝要走下坡路了。甚至還會有人講,如果唐玄宗始終信任張九齡的話,安史之亂根本不會發(fā)生。為什么呢?因為就在開元二十四年,當(dāng)時還在幽州當(dāng)小軍官的安祿山,違犯了軍令,打了敗仗,被長官押送到長安,請朝廷發(fā)落。那張九齡呢,早就覺得安祿山性情狡黠,內(nèi)心陰險,所以堅持按律斬首。但是唐玄宗卻可惜他將才難得,刀下留人,放虎歸山。這才會有后來改變整個中國歷史命運的安史之亂。那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唐玄宗逃到四川,痛定思痛,還特地祭祀張九齡,表達(dá)自己的追悔之意,這才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吶。
不過呢,唐玄宗雖然在諸多問題上和張九齡有矛盾,乃至最終罷免了張九齡的宰相之位,但是他對張九齡的人品和風(fēng)度卻一直高度認(rèn)可。認(rèn)可到什么程度呢?在張九齡以后,每次再任用高官的時候,唐玄宗都要問一句“風(fēng)度得如九齡否?”這個人的風(fēng)度是否能比上張九齡???當(dāng)然回答永遠(yuǎn)是否定的。為什么呀?首先,張九齡風(fēng)度確實好。更重要的一點,唐玄宗后期越來越重視功利,能夠上位的,都是李林甫啊,楊國忠啊,這樣的急功近利之徒。這樣的人,怎么可能有張九齡那樣的君子之風(fēng)啊?那我為什么要在這首《望月懷遠(yuǎn)》之前講這些呢?首先《望月懷遠(yuǎn)》就寫于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罷相之后,前面咱們說的這些,都算是張九齡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那么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在我看來,所謂的“九齡風(fēng)度”,大體就像月亮的風(fēng)度,輕而有光。這首《望月懷遠(yuǎn)》的基調(diào)也正是如此。先看前兩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這開頭一句真是氣象不凡!“海上生明月”,其實就是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呀,多自然啊,仿佛脫口而出,沒有任何修飾。但是你想,那茫茫無際的大海,高懸海上的月輪,還有灑遍海天的清輝,是不是已經(jīng)像畫兒一樣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且這幅畫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我們甚至都可以感覺到冰輪涌出,海浪翻滾,清輝閃耀的力量了,這是一副多么渾雄壯闊的畫卷??!所以這句話呀,歷朝歷代評價最高。人們往往把他和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以及謝佻的“大江流日月”相提并論。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幾句詩,都是那么自然渾雄,又是那樣氣象高華。這是首句,首句寫景,點望月的主題。
下一句“天涯共此時”,這就是由景及人,開始懷遠(yuǎn)。那面對茫茫大海,皎皎月輪,詩人的心胸一下子展開了,思緒也一下子飛遠(yuǎn)了。飛到哪去了呢?飛到眼睛看不見,腳更走不到的地方,飛到天涯了。此時此刻,無論天涯海角,人們都面對的是同一輪明月呀!你看這句“天涯共此時”在情感上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在文本上可是頗有來歷的。當(dāng)年南朝的謝莊寫《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所謂“隔千里兮共明月”,不就是“天涯共此時”嘛。那還有呢,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這不也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嗎?這都是張九齡之前的文本,那在張九齡之后,蘇東坡《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結(jié)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不還是“天涯共此時”嘛!這幾個都是詠月的名篇啊。但是呢《月賦》的結(jié)尾以及《春江花月夜》它的語言都更流蕩,有歌行的特點,而《水調(diào)歌頭》呢,是更直抒胸臆,是詞呢。而《望月懷遠(yuǎn)》怎樣,它是更明練,更渾厚,這正是五言古詩應(yīng)有的氣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開頭兩句詩已經(jīng)把整個詩題的內(nèi)容全部納入了,而又一點兒不費力氣,氣象還那么渾厚,這就是張九齡了不起的地方,由望月而懷遠(yuǎn)。
那接下來下兩句,“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注意這個情人可不是我們今天講的情人,男女朋友,它是指多情之人,說白了,其實就是指詩人自己,那所謂“情人怨遙夜”就是多情的我,埋怨長夜遙遙沒有盡頭。為什么詩人會嫌夜長了?下一句解釋,“竟夕起相思”,因為我一整夜都在思念你呀,我思念你,睡不著我才覺得夜長啊。一看就是在順承前兩句,因望月懷遠(yuǎn),因懷遠(yuǎn)而相思,因相思而無眠,又因無眠而怨夜長,這層層鋪敘的情感多細(xì)膩呀,真不愧是一個多情之人!那把這四句詩并到一起想,前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是一個外景,也是一個全景,它描述的是一個最廣闊的海天世界以及詩人最廣遠(yuǎn)的思緒?而后兩句呢?“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則是從室外回到室內(nèi),從全景來到焦點了,本來“天涯共此時”還可以是泛泛而論,但是一旦到了“竟夕起相思”,我們就知道了,詩人心里是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思念對象,這個人和他遠(yuǎn)隔天涯,但是呢,又時時藏在他的心里。這種相思之情一旦被一輪明月觸發(fā),就一發(fā)不可收拾,讓詩人輾轉(zhuǎn)反側(cè),徹夜無眠了。這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從宏大的背景出發(fā)走進(jìn)深邃的情感,就像一個廣角再拍一個特寫一樣,讓人覺得那么豐富,又那么有層次。
那接下來呢?“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這是夜深不寐的人在給自己找事兒做。睡不著覺,是不是因為燭光太亮了?于是詩人起身把蠟燭吹滅。那吹滅之后,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現(xiàn),吹滅蠟燭之后,屋里可不是漆黑一片,恰恰相反,如練的月華透過打開的窗戶一下子灑滿了整個房間。大家想想,原來有蠟燭的時候燭光是強(qiáng)勢的,強(qiáng)勢到讓人覺得它就是唯一的光源??墒悄??一旦蠟燭熄滅,月光就靜悄悄地現(xiàn)身了。它不是燭光那樣熾熱的一團(tuán)火苗,而是散布均勻的滿是清光。它毫不張揚,但是又無所不在,這也是潤物細(xì)無聲啊。這樣樸素低調(diào)而又無所不包的光輝,像什么呀?真像君子之德。這樣的光芒也罷,這樣內(nèi)蘊的德行也罷,怎能不令人憐愛,所以才“滅燭憐光滿”?那清輝滿是,詩人當(dāng)然更睡不著覺了,干脆起來走一走吧。披上衣服在平院之中徘徊,徘徊著徘徊著……夜越來越深了,清涼的露水悄悄灑下,不知不覺已經(jīng)沾濕了詩人的衣服,這就是“披衣覺露滋”。你看,“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讀這兩句詩是不是一種寧靜的感情油然而生???就在這清輝的沐浴之下,詩人內(nèi)心歸于平靜。
那接下來,“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月亮的清輝,讓詩人釋然了,寧靜了。詩人真想把這清輝掬起來、捧起來,送給遠(yuǎn)方的朋友。可是呢,西晉大才子陸機(jī)就說過“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月光是無形的,它可以充滿天地,但卻不能捧在手心兒。那怎么辦?那就干脆回去睡覺吧,期待著在夢中與你歡會,這就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相思還是綿綿不絕,但內(nèi)心已歸于寧靜平和,是月光惹起了相思,又是月光安撫了詩人多情的心。那我們開始的時候就講過,這首詩是張九齡開元二十四年,被貶荊州的時候?qū)懙?,那么詩人思念的人到底是誰?是愛人,是家人,是朋友,還是遠(yuǎn)在長安的皇帝,沒有人知道。但是無論是誰,這思念都是深沉的。那么是什么讓詩人由“竟夕起相思”的焦慮,回到“還寢夢佳期”的寧靜?就是這滿滿的,而又靜悄悄的月光,或者你也可以說是詩人強(qiáng)大而又豐盈的內(nèi)心世界。所以有人說。這首詩是五言的離騷啊,也就是說,你可以當(dāng)它是就事論事,就是講月亮,就是講懷遠(yuǎn),但是你也可以當(dāng)它延續(xù)了離騷用香草美人兒做政治庇護(hù)的傳統(tǒng)。但是無論如何你都會覺得,它是那樣的高潔,那樣的明凈,又是那樣的余韻悠長,這就是就“九齡風(fēng)度”??!再讀一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蒙曼品唐詩第四十三集是解讀孟郊的《游子吟》,因為找不到這集的文本,只好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