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聽蒙曼品唐詩之二十八

 江山攜手 2018-11-21


聽蒙曼品唐詩之二十八


蒙曼解讀宋之問《渡漢江》

 

春天就是這么霎時陰,霎時雨,霎時晴,感冒了,大家將就著聽。 

按照上一期的約定,這一期還講回鄉(xiāng)詩,講宋之問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

經(jīng)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聽蒙曼品唐詩之二十八

     宋之問這個人在政治史上評價不高,但是文學史上評價不低。政治史評價不高主要是因為他在武則天時期阿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唐中宗時期又巴結(jié)武三思和安樂公主,政治上屢屢站錯隊,所以最后被唐玄宗賜死在流放地,客死異鄉(xiāng),未得善終。文學史評價不低,是因為他真是唐朝前期的大詩人,對中國格律詩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宋之問和初唐另外一位大詩人沈佺期合稱“沈宋”。之所以把他們倆放在一起,是因為這倆人就是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總結(jié)出了律詩的基本規(guī)律。

 

    大家都知道,律詩在中國叫近體詩,發(fā)源于南朝的“永明體",但是比“永明體”進步多了,進步在永明體講究的是“四聲八病”,所謂“四聲”就是“平上去入”四聲,所謂“八病”就是在運用四聲的時候可能犯的八種毛病。這個總結(jié)已經(jīng)很好了,但是太復雜。宋之問和沈佺期的功勞在于他們把“四聲八病”進一步總結(jié)為平仄規(guī)律。原來的平聲當然就是平,而“上去入”都歸入了仄聲。咱們現(xiàn)在講詩詞格律,其實就是在講平仄。這個發(fā)明不得了,從此之后,中國的格律詩就定型了。咱們現(xiàn)在寫格律詩,還得依照沈宋這兩個人開創(chuàng)的路子。所以律詩又叫“沈宋體”,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貢獻。那當然光講這些,大家還是不能感受到宋之問的水平,再講兩個小故事吧。

  

     一個故事叫“龍門賦詩奪錦袍”,這個故事當初我在百家講壇講武則天的時候就曾經(jīng)說過。武則天晚年在洛陽龍門舉辦賽詩會,參賽的大臣誰第一個寫完誰就是第一名,獲得一套錦袍作為獎品。結(jié)果,有一個叫東方虬的先寫完了,把詩交給武則天,興沖沖的領(lǐng)到了錦袍。沒想到他落座未穩(wěn),宋之問也交卷了,武則天一看,宋之問這首詩寫的文理俱美,和他一比,東方虬那首就太小兒科了。怎么辦呢?武則天當機立斷,從東方虬那里把錦袍一把奪下,重新賜給了宋之問。因為這事兒太有戲劇性了,所以就成為唐朝詩壇一段著名的佳話,叫“龍門賽詩奪錦袍”。

  

聽蒙曼品唐詩之二十八

     再講一件事,武則天不是后來被兒子唐中宗趕下了皇位么?大唐復國,但是社會風氣并沒有改變,皇帝還是喜歡賽詩。有一次是正月三十兒,唐中宗在皇家湖泊昆明池大宴群臣,自己率先垂范寫了一首詩,然后讓大臣們都來唱和。還讓當時的第一號才女也是內(nèi)宰相上官婉兒當評委,選出一個第一名。只見上官婉兒拿著詩人們交上來的稿子隨看隨扔,詩稿像雪片一樣紛紛落下,最后只剩下沈佺期和宋之問兩個人的稿子了。咱們剛說過,這兩個人合稱“沈宋”,本來就勢均力敵,那到底誰更好呢?片刻沉吟之后,上官婉兒把沈佺期的稿子扔了下來,宋之問又是第一名。為什么呀?因為這兩首詩前面水平相當,但最后一句分出高下了,沈佺期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呢?“微臣雕朽質(zhì),羞睹豫章才”,什么意思呢?“我是一個不成器的人,在眾多高人面前真是自慚形穢”,你看這句話說的多喪氣呀!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是應制詩,是要頌圣的,你怎么最后說到自己來了呢?這不好。那宋之問最后一句怎么寫的呀?他寫的是:“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這立刻就不一樣了,為什么要說明月盡?因為不是正月三十嗎?沒月亮啊,這是在點題,那為什么又“不愁明月盡”呢?因為“自有夜珠來”呀,這可是一個著名的典故了,是說當年漢武帝開鑿昆明池,救了一條大魚,當然這大魚是神仙,后來這大魚就送給他一對夜明珠報恩。你想這句話,既是點昆明池,又把唐中宗比成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唐中宗得多高興呀,所以你看宋之問一結(jié)尾,既點到了時間、地點又恭維了皇帝,還寫的氣象高華,怎么可能不得第一呢?

 

     那我為什么要講這么多關(guān)于宋之問的故事?其實就是想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才子型官員,根基不深,政治敏感度也不強,但是在一個崇尚文學的時代,偏偏就走上了政治道路。若是時代承平也還罷了,當個高級弄臣就好,還偏偏趕上了從武則天到唐玄宗這一段著名的亂世,那亂世之中,他看不清形勢,卻又不甘寂寞,偏要出頭,最后只能落得一個悲劇性的結(jié)局。那我們要分享的這首詩,其實就和宋之問的政治悲劇直接相關(guān)。

 

     那先看題目吧,題目是《渡漢江》,大家都知道,漢江是長江最重要的一條支流,發(fā)源于陜西,從北匯入長江,那宋之問為什么要渡漢江呢?前面不是說過他在武則天后期巴結(jié)二張兄弟嗎,那唐中宗神龍政變之后,二張被殺,他也被貶嶺南,當了瀧州參軍,瀧州在今天廣東的羅定市,在當時屬于著名的瘴癘之地,貶官到那里,真是九死一生。宋之問是大才子,不甘心就這么糊里糊涂的死在當?shù)?,所以到神龍二年的春天,他就悄悄的逃跑了,往哪里逃呢?往洛陽逃。洛陽既是宋之問的家,也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宋之問從嶺南回洛陽,跟杜甫從劍南回洛陽一樣,都要過襄陽,所以這首《渡漢江》其實是指經(jīng)過漢江的襄陽一段。那杜甫要寫,“便下襄陽向洛陽”,宋之問也要寫《渡漢江》,為什么大家都對這個地方情有獨鐘呢?因為在歷史上,襄陽是處于中原文化和江南楚文化的交匯點。過了襄陽就屬于中原了,就有點到家的感覺了。那么渡過漢江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啊?

  

     先看第一句吧!嶺外音書斷。別小看這五個字,他一連寫了兩個重大挫折,第一個重大挫折是什么呢?就是嶺外,所謂嶺外是五嶺以南,就是現(xiàn)在的廣東、廣西、海南這片地區(qū),這些地方在唐朝還屬于荒蠻之地,詩人一下子從首都被貶到這樣的地方,內(nèi)心當然苦悶。這是第一個挫折。第二個挫折,是音書斷,跟家鄉(xiāng)斷絕了聯(lián)系,古代本來通信就不發(fā)達,所以杜甫才感慨,“寄書長不達”,何況是嶺南地區(qū),山重水復,聯(lián)絡就更不方便了。那詩人遠貶邊陲,又沒了家鄉(xiāng)的音訊,彼此生死未卜,這不是更大的悲劇么?所以說,短短的五個字卻已經(jīng)涵蓋了兩個重大的挫折,非常凝練。

 

     那再看第二句:經(jīng)冬復歷春。第一句是講空間的悲劇,第二句就講時間的悲劇了。詩人被貶嶺南,和家鄉(xiāng)失聯(lián)多久了呀?經(jīng)過了一個冬天,又經(jīng)過了一個春天,本來詩人都是敏感的,所以《詩經(jīng)》才會寫,“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币惶斓姆蛛x都那么痛苦,何況是“經(jīng)冬復歷春”。這句話一出來詩人的痛苦又深了一層。所以你看,“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就十個字但是空間的阻隔,時間的漫長,詩人的痛苦和牽掛都已經(jīng)表露無遺??雌饋砥狡匠3]有驚人之語,但是,真凝練,真干凈。

 

聽蒙曼品唐詩之二十八

     第三句,經(jīng)典的地方到了,近鄉(xiāng)情更怯,這句話太有意思了,題目不是《渡漢江》么,過了漢江離家鄉(xiāng)就近了呀,那詩人不是日夜在思念家鄉(xiāng)么,現(xiàn)在離家鄉(xiāng)近了,應該是什么心情?應該是非常急切的吧?恨不得一步就跨進家門啊,杜甫所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不就表現(xiàn)這種歸心似箭的心情么?那如果真是這樣,近鄉(xiāng)情更怯,就應該是迫切的切啊,那詩人為什么要寫膽怯的怯呢?因為這就是人心的復雜,詩人當然是想第一時間見到親人,但是畢竟已經(jīng)是“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了呀,自己被貶官,家人有沒有受到牽連?他們都還好嗎?日夜的思念其實也就是日夜的擔憂啊,這樣就形成了既想回家又怕回家的矛盾心理,這種心情在渡過漢江離家鄉(xiāng)越來越近的情況下就變得突出起來了。不詳?shù)念A感似乎就要變成殘酷的事實了,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怎么可能不膽怯呢?所以這個“怯”字用得真好,那這種膽怯是怎么表現(xiàn)出來的呢?

 

     最后一句,不敢問來人。就在詩人焦慮不安的情境之下,眼看著有人就從家鄉(xiāng)的方向走過來了,這時候詩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什么呀?是問哪,既然那么擔心家里人,那就一把抓住那個人,問他吧:你可是從洛陽來的呀?你知道洛陽的宋之問他們家嗎?他們家的田莊還在吧?他們家老太太還硬朗嗎?他年輕的妻子有沒有改嫁呀?一千個問題都會涌到嘴邊,就像王維說的,“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不就是問嗎?那宋之問到底問沒有?他沒問,因為他不敢問,萬一他的擔心都成了現(xiàn)實呢?在嶺南他日夜都做著跟親人團圓的夢,萬一這個夢破了呢,所以他不敢問,越想知道就越怕知道,越是愛就越是怕啊。

  

   杜甫的述懷不是也說嗎,“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所謂“反畏消息來”,不就是“不敢問來人”嘛。就像我們今天也仍然有很多這樣的體會,比方說,考試發(fā)榜的時候,或者,親人推進手術(shù)室,而醫(yī)生向你走來的時候,再或者,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即將見面的時候,心情不還是“近鄉(xiāng)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嗎?詩人貶官嶺南的遭遇是個體的,但是詩人表達出來的情感卻是具有普遍性的,這才能引起我們千載之下的強烈共鳴。《紅樓夢》里頭,香菱跟林黛玉論詩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詩的好處是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所謂“近鄉(xiāng)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正是如此啊,看似無理,其實有情,而且越想越逼真,越想越貼切,這樣曲折的心情,用這樣凝練的字句表達出來,乃至最后就凝練成“近鄉(xiāng)情怯”這樣一個成語,這就是宋之問的本事。讓我們不禁感慨,這樣的人要是能不問政治,單純的當一個詩人多好啊,再讀一遍吧。

 

嶺外音書斷,

經(jīng)冬復歷春 。

近鄉(xiāng)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聽蒙曼品唐詩之二十八

 

    想要回家的時候,是“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回家的路上,是“近鄉(xiāng)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那到家之后,又會是怎樣的心情呢?下一期和大家分享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