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的進士劉鳳誥擅寫對聯(lián)。一天,一位老翁前來求他寫一副壽聯(lián)。劉鳳誥隨口問道:“您老人家的生日是哪月哪天???”老人笑著回答說:“十一月十一日。”劉鳳誥一聽,隨手在紙上寫道:“十一月十一日。”老人一看,傻眼了,心里暗暗叫苦,這叫什么對聯(lián)呀?劉鳳誥看老人有點不高興,又問:“您老今年高壽了?”老翁回答說:“我今年整整八十歲了。”劉鳳誥隨手寫出了下聯(lián):“八十春八十秋”。一個“春秋”就是一年。老人八十歲,正好過了八十個春天,八十個秋天。對聯(lián)以鶴頂格的形式,嵌入“八十”整壽,上下聯(lián)對仗工整,數(shù)字正好重疊相對;“月”“日”是時間,跟季節(jié)“春”“秋”也正好相對;上聯(lián)是老人的生日,下聯(lián)是老人的歲數(shù)。整副對聯(lián)通俗易懂,相得益彰;信手拈來,卻又妙不可言,故而廣為流傳。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人求明代才子祝枝山寫壽聯(lián),那人也是十一月十一日生。祝枝山提筆就寫下了:“十一月十一日生?!蹦侨艘豢矗瑖藝肃猷榈卣f:“這……這上聯(lián)……”祝枝山莞爾一笑,從容地提筆寫了下聯(lián):“三千春三千秋壽。”上下聯(lián)也是巧用數(shù)字,又把生日嵌入,實在是構思奇特,別出心裁。其實,這兩副對聯(lián)都化用了《莊子·逍遙游》中“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典故,既點明生辰月日,又暗含恭賀高壽之意,看似簡單,實為神來之筆,妙手偶得。“雙十一”即將來臨,我們在“購物狂歡”的同時,莫忘傳統(tǒng)文化,讓物質(zhì)與文化同在,讓時尚與傳統(tǒng)并行,這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