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 “人怕中年日怕晚,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兒立志在少年”。 曾師還曾提過一句話:“天可動,山可移,唯日月退役不可變化”。兩句皆試圖告誡人們時光之不可逆轉(zhuǎn)性,那么既然基本上所有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機會,我們該如何把握? 生而為人,資質(zhì)深淺各有不同。有學生苦于腦力不夠,聽頭忘尾。于是,老師在早課時,,圍繞了五點講述簡單但又有效的養(yǎng)身健腦方法,此五點可簡稱為:手、腳、口、書、食。 首先第一點,手:在老師這里的搬石拔草等一系列勞動乃健腦之術(shù),而非光干活,在手足反射區(qū)示意圖上可以看到手足中存在著大量與身體各部位相連的穴位,干活乃練功,練手指才是健腦力。 其二,腳:老師說;腿要活,人必須時常接地氣,方能長壽,《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過:“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span>正如花草鳥獸,人雖不能歸類為動物,但同樣也是生于土地,時常位居高樓而不多接地氣,疑難雜癥說來就來,正如犬類,犬狗以土地為祛病之場所,鳥雀貓類也同樣以太陽為療傷之工具。 其三為口:日常生活中雖能時時刻刻聽聞到細嚼慢咽之訓誡,然而能真正執(zhí)行者卻寥寥無幾。咀嚼,同樣可作為健腦方式,曾師把手放太陽穴,拒絕時明顯穴位來回在動,就走健腦!同時,若吞咽過快,會加大脾胃受傷得病的幾率。 其四為書:師說,以書卷養(yǎng)腦,與書本共眠,與書共進食。有人問,手機不也可以看書嗎? 其實不然,電子設(shè)備皆是火性,易讓人性急透支腦力,本身就有對人體極大的物理傷害。 師贈送了我一本《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看似不厚,但內(nèi)容一翻便知道其豐富程度。 曾師說:白紙黑字,青燈黃卷,更能讀好書。心想:若不抓緊時間仔細閱讀,可就趕不上學醫(yī)進程了。 其五為食,即以食物來養(yǎng)腦力,養(yǎng)身體,而有趣的是,事物本身所攜帶的特性可用于身體之上。 比如曾師所舉出的例子中的一個:竹筍,雨后春筍有破土之力,這股向上的沖擊的特性,可治諸多疾病,讓人思維突破。 這不僅讓我想到了淮山:根深桿高,通天徹地,故而有可以長高的輔助作用。 據(jù)說非洲的一個長跑冠軍就長期以山藥為主食。 至此,我不禁感嘆:讀書與學習,動手跟動腦,真乃人類進步之階梯。 評按:世人都想腦力好,卻不知好腦如何修煉得到! 六祖大師砍柴舂米,受盡百般平腳磨煉。 米拉日巴大士蓋房推房,屢蓋屢拆,萬種打磨手腳。 三藏法師西行取經(jīng),徒步何止千里。 孫思邈,聞一善知識,不遠千里,伏膺拜求,真有學問,有道,千里步行不嫌遠。 若是無道無學問,錦衣玉食亦堪憂! 朱買臣打柴考狀元,王冕放牛成荷花巨匠畫師,嵇康打鐵,指力非凡,而有千古絕唱——《廣陵散》,王國維日修刻印不斷,遂有天降百兇成就一驚世詞人之說。 沒聽說哪個動手能力差的人腦力能好的哪里去,而這些英雄人物,俱往矣! 我將循著他們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領(lǐng)眾搬石塊鋪路,掄鋤頭拓荒。 真是披霜露,斬荊棘,以有足踩地,手起泡,腳起繭,方成靈活大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