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鎮(zhèn)建設小學 徐程程
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指導下,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師生關系。傳統(tǒng)教學一直認為:“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認為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期望的知識接受者?!皞鞯?、授業(yè)、解惑”被認為是教師的天職,特別強調教師教與學生學,而對教師向學生學習和師生互動學習很少提及。新課程則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受益者。
1.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的實質
A.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的含義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師還常常用一種單一的標準來衡量學生,喜歡學生寫作文都用同樣的格式和結構,上課舉手要用同樣的姿勢,解題要用同樣的方法和步驟。這種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缺乏個性,也造成了許多學生在教育中不僅沒受到關懷,而且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對話、相互溝通和相互理解的過程,它意味著師生雙方間的相互承認,意味著師生在互動機會上的均等,權利和道德上平等。
B.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的分類
生生互動即單個個體之間的互動。這必須在一定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實現(xiàn)。每個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都是一個知識源,他們有自己的認知方式,有自己的選擇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并且蘊藏著巨大的可開發(fā)與發(fā)展的潛能。因此,生生互動涉及競爭性、個體性和合作性三種課堂教學情境。在這三種課堂教學情境中,最重要的是合作性課堂教學情境。在合作性課堂教學情境中,滿足個體的個性發(fā)展及課堂交往的需要,讓學生體驗自己有能力作出影響同伴的決定的需要,是個體可以獲得更高的自尊,社交能力與心理調適能力,在互動中得到全面發(fā)展。
師生互動根據(jù)教師行為對象可劃分為三種類型:
師生互動——即教師行為指向學生個體的師生互動。
師班互動——即教師行為指向全班學生群體的師生互
動。
師組互動——即教師互動指向學生小組的互動。
師生互動不僅是發(fā)展學生的手段,而且是教學主體的
命活動過程?!皫?/span>——生”的雙向交往、雙向建構的過程,是師生的言語互動、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化、生命成長的過程??傊瑤熒邮菫榱藙?chuàng)造一種寬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個性的張揚,從而是學生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2. 教學中師生互動對教師的要求
A.教師要從學生角度考慮,尊重學生的內心體驗和真實
情感
教師和學生是師生互動活動中相對獨立的互動主體,彼
此必須做到和相互尊重。特別是教師,要努力摒棄“教師權
威”等因素所形成的優(yōu)勢地位,設身處地地從學生角度思考
問題,尊重學生的內心體驗和真實情感。也就是說,在認知
上教師不能以自己的認知方式去要求學生;在情感上,教師
不能忽視學生作為未成年人的情感體驗以及他們的情感要
求,要尊重他們做出的行為選擇 ,更要尊重他們的奇思妙
想。
B.教師要精心備課,鼓勵學生提問,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
教師要注意鉆研教學法,注意吸收新的知識和信息,并把它們融會貫通于自己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精心安排每堂課。在課堂中,教師應更多地為學生提供思考和提問的時間與空間,發(fā)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對問題的共同探討之中。同時把自己的激情釋放出來,這樣才能吸引感染學生,他們也才能跟著教師的指揮棒行動起來,參與到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C.教師要注意形象,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
學生極強的評價能力和追求美的熱情,要求教師以適中的講課速度,幽默風趣的言談、表情和動作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感,消除課堂上的緊張氣氛,使長期處于渴望求知的興奮狀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在提高專業(yè)素質的同時,也應使授課方式日漸完善。
3.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策略
A.語言互動策略
語言是師生交往、互動的方式。語言互動的核心是師生作為平等主體之間的坦誠相見,互相關照,互相包容。在單向傳播課堂中,教師往往通過明文規(guī)定的形式對班級進行顯性控制。教師寧愿讓全班學生保持沉默,也不讓學生組際進行語言交流,因為無交流比組際言語交流更容易控制,在這種課堂情境中,教師充當“演講者”的角色,學生則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動地吸收信息。課堂要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狀態(tài),教師必須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暢所欲言,這種語言交流不僅在教師和學生之間,而且還應該在教師和學生群體、學生個體之間展開,讓教師與學生共同去探索知識的世界。
B.情感交流策略
現(xiàn)代情感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具有許多功能,它們在教學中發(fā)揮一系列積極作用。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過程不僅是言語的知識信息的表達、傾聽、領會、理解的過程,更是交往者彼此受言語負載的情緒、情感的熏染、人格感化的過程。交往者的精神世界在對話和理解中接受洗禮和啟迪,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交往時的言語方式、面部表情、體姿變化、視線接觸等,都能使學生獲得有關自我在教師心目中的價值,以及教師對自己的評價、態(tài)度等方面的無數(shù)信息。
C.情景設置策略
互動教學講究教的藝術,精心設置,創(chuàng)設簡明的、呈現(xiàn)梯度的問題情境,從而使學生真正領悟,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依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不同的形式,既要突出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又要突出本節(jié)課的獨特性,既要體現(xiàn)趣味性,又要體現(xiàn)科學性。這樣,可由教師課前設計好問題,也可在課堂中激疑,或讓學生提出問題,營造問題情景,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內部需求。
D.改進評價策略
長期以來,在課堂教學當中,我們的教學目標是預定的、明確的,注重學習結果。在教學開始之前,預先預定好目標,然后通過學科和教材的形式,再根據(jù)目標所設計要求,“克隆”到學生身上。分數(shù)成為了強化這種“克隆式”評價的催化劑,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總是千方百計地灌輸給學生系統(tǒng)的知識,并在學習結束時給學生打個分數(shù),以證明其中有了多少知識,這樣的評價方式直接地造成了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局面。
近年來,在西方較為流行的“頭腦風暴法”對我國的教堂實踐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即在教學中通過暫緩做出判斷和評價,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提供許多解答。利用這一教學方法應遵循的規(guī)則是:禁止批評;鼓勵暢所欲言;鼓勵各種相反,多多益善;歡迎進行綜合和提出改進意見。
在教育評價中,我們一方面要注意外在評價,同時也要推崇一種促進性的內部評價方法,即自我評價法。自我評價法不是和別人比較,而是對自己進行縱向的比較,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學習情況,在教師的指導下,自我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從而逐步培養(yǎng)起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只有評價方式得到全新的改變,課堂的氣氛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真正的良好的師生互動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