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醫(yī)雜志 1999年第0期第21卷 臨床報道 作者:郭金武 單位:湖北省仙桃市中醫(yī)醫(yī)院(433000) 七味白術散原名白術散,首載于宋代名醫(yī)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中。該方由人參(或黨參)、白術、茯苓、甘草、木香、藿香、葛根等七味藥組成,特為小兒脾虛泄瀉而設,具有配方合理,立法嚴謹,收效迅捷的特點。筆者每以之治療小兒泄瀉如注,水谷不化,嘔吐、煩躁不安,口渴不止,消瘦精竭,小便短少,食欲不振等證,獲效頗佳。現(xiàn)不揣淺陋,茲就門診有記載的58例列舉如下。 1 一般資料及治療結果 本組病例均取自門診患兒,年齡1~6歲,均以七味白術散煎湯內服,每日1劑,結果見下表。 58例不同年齡療效分析 年 齡 病 程 療 效 <1歲 <6歲 1-2天 2-6天 全愈 好轉 無效 男 18 14 21 11 28 3 1 女 15 11 18 8 25 1 0 % 57 43 67 33 91 7 2 2 典型病例 霍某,男,1歲半。1995年8月4日初診。不明原因突然低熱(37.8°C),腹痛,泄瀉如溏薄便,甚則如水樣,一日3~6次,繼則腐臭難聞,口渴不食,小便短少,神疲乏力,指紋淡紅達氣關,化驗大便,白細胞~。其母曰:“近因暑熱過盛,瓜果生冷雜進,兼之整夜伴成人臥于電扇之下”??梢姃妒持鴽稣呙饕印K鞌M七味白術散加味。處方:條參、白術、茯苓、葛根各10g,薄荷、甘草、木香各8g,藿香、車前仁各12g。連服二劑,于6日復診,熱退,便次減少,呈糊狀,胃納增加,小便增多,精神好轉,化驗大便,白細胞+。依原方去薄荷、車前仁,加炒扁豆、苡仁各12g,又服二劑而安。囑其節(jié)飲食,慎寒熱。追訪未見發(fā)病。 3 體會 小兒稚陽之體,臟腑之氣未充,暑濕蒸騰之季,兒處其間,不耐其氣,兼之雜食之性,貪涼之習,致使脾經之稚陽易折,而致運化不及,津不上乘而下注,故口渴泄瀉;小腸之分清別濁混亂,水液并于大腸而下,故小便少而澀,大便多而稀;且因脾胃之腐熟無力或瀉下臭惡。 由于小兒飲食不當或偏食或厭食或暴食,一旦腹瀉則防疾病的能力虛弱,易于感冒,或者經常感冒的小兒,易患泄瀉,形成這一惡性循環(huán),即母病及子或子病累母,這種肺脾兼病、虛實互見之證,既不能單一解表,也不能單一和里,在扶正祛邪的同時,必須分清虛實之所在,斟酌補瀉,既不可峻下,也不可峻補,必須做到攻不傷正,補不凝滯,才不致有“虛虛實實”之弊。 七味白術散以參、術、苓、草補脾益氣,使運化各司其職,糞溲各歸其道,而泄瀉止;藿香、木香芳香疏理氣機而驅穢濁;葛根甘淡升陽,鼓午胃氣上行而煩渴除,從而達到養(yǎng)胃生津的目的。誠如《幼幼集成》贊曰:“幼科之方,獨推此方為第一”。自宋以來,臨床使用之經久不衰,其效即可盼矣! |
|
來自: 鑒益堂 > 《54[中醫(yī)兒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