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四川,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開啟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他從蜀中乘船沿長江而下,經(jīng)三峽赴荊門,奔向荊楚廣闊的山川。 在荊門,李白要向自己的故鄉(xiāng),作一個正式的告別,于是寫了一首氣勢磅礴、想象瑰麗的五言律詩《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詩題《渡荊門送別》,因為詩中沒有明顯提到送別的意思,所以有人認(rèn)為“送別”二字是多余的。 清人沈德潛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泵髂┨迫暝円惨伞八蛣e”二字是衍文(因繕寫、刻版、排版等錯誤而多出來的字或句子)。 今人馬茂元先生認(rèn)為,“送別”是指故鄉(xiāng)的江水送別李白。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荊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從,至,向。 楚國,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從蜀地乘船來到了遙遠(yuǎn)的荊門山,從此踏上漫游楚地的旅程。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江,長江。 大荒,遼闊的原野,與上句“平野”互文。 群山隨著遼闊的原野的出現(xiàn),漸漸遠(yuǎn)去消失,長江匯入廣闊的原野,自在奔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天鏡,指水中明月之影,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 海樓,海市蜃樓,舊說海市蜃樓是蜃(大蛤)吁氣產(chǎn)生的,故稱海市蜃樓,但是在荊門山是看不到海市蜃樓的,所以這里是借指江上云霞變換出美麗的景象。 明月倒映在江水之中,仿佛是從天上飛下來的鏡子,云霞繚繞,變換出一個個飄渺奇幻的景象。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仍:依然。 憐:憐愛。一本作“連”。 故鄉(xiāng)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 行程萬里,故鄉(xiāng)的江水一直相送,讓我不住留戀。 李白的這首詩,最值得品味的是中間兩聯(lián)。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詩人乘船出蜀,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山逐漸消失了,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侵入視野。 本來,動的是詩人,而群山跟原野是靜的,但是,李白用“隨”、“盡”二字,讓群山和原野動起來了,群山隨著原野的侵入漸漸消失,原野在李白面前展現(xiàn)遼闊的視野。 這樣一來,李白變成了靜觀者,仿佛一切變換都在詩人心中,展現(xiàn)了李白包舉宇內(nèi)的博大胸懷。 李白的胸中,囊括了這廣闊的原野,群山消隱,大江在其上自在奔流,這壯闊的景象充滿了一種豪情萬丈的力量。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這一聯(lián)則充公體現(xiàn)了詩仙的仙氣。 大江在原野上奔流,夜晚,月映大江,投下一面皎潔的鏡子,江水中的天鏡,隨船而走,就變成了飛行的天鏡。白天,江上云霞繚繞,變換著各種瑰麗的景象,就像飄渺的海市蜃樓一樣。 這樣瑰麗的想象,非詩仙不能有。 中間兩聯(lián),都是寫景,但是在寫景中,蘊含了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時的心情,沒有愁緒,只有胸懷天下的豪情,沒有恐懼,只有對外面世界瑰麗的想象。 文 | 謝小樓 精讀《唐詩三百首》060:李白《渡荊門送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