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塔通覽·山西卷臨汾·鄉(xiāng)寧文筆雙塔
年代:西塔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形制、特點:八角七層磚塔,高30米;現(xiàn)狀:縣保東塔:清乾隆三十年;八角七層磚塔,高20米;縣保 ![]()
文筆雙塔,位于臨汾市鄉(xiāng)寧縣城南昌寧鎮(zhèn)南玉環(huán)山之腹。雙塔均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塔東西對峙,相距四百米,中間相隔鳳凰溝,西塔原名狀元峰,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知縣彭萬里創(chuàng)建,原址在東帝君廟,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縣福錄移建今址改稱文筆峰,塔八角七層,高三十米?;叫危荛L二十四米,直徑四點三米,磚灰結構,塔西原有文昌祠與鐘風樓,已毀。 東塔,亦名文筆峰,清乾隆三十年邑人鄭飲天創(chuàng)建,原為木制結構,咸豐九年(1859)邑紳閻時康等主修,改為磚灰結構。塔身高二十米,底層周長十二米,直徑四米,塔體、塔基均為八角形,塔身樓閣式七層,第一層壁上有八卦形磚一周,第七層西南壁開窗,塔頂為大圓蓋寶珠頂。 1991年2月7日,電業(yè)局工人在文筆塔上安裝彩燈,發(fā)現(xiàn)塔第八層小拱券門內,有一塔舍,內置古書等物。經(jīng)該縣組織專人收取,有古書五十三本,稿紙一本,硯臺一個,墨三大節(jié)六小塊,毛筆六支和泥塑魁星神像兩尊。藏書有:“四書”、“五經(jīng)”二十九冊,《二十一史約編》八冊,《爾雅注疏》四冊,《增訂古文釋義》八卷,《小學集注》十二冊,《唐詩三百首》二冊,空格稿紙一本。初步考證,此書乃清咸豐九年(1859)修筑文筆塔時放置。現(xiàn)兩座塔都經(jīng)過修繕。 圖片資料:新浪博友·耶律一溜煙;網(wǎng)易博友 翌新;·福成中華資料庫
補充資料: 鄉(xiāng)寧古為鄂地。春秋時,晉侯失國奔隨,嘉父逆于隨,而納諸鄂也。自唐改為鄉(xiāng)寧縣之后,縣城歷經(jīng)遷徙,舊址面目,明滅難考。宋·元右三年(1051年)置縣城于斯,始稱鄂邑。迄今959年,宋元明清之古代城池,街道建筑,四合院落,名人遺跡雖不完整,然風格優(yōu)存,依稀可見。鄂邑古城,北靠印臺山座落,南面隔河與玉環(huán)山遙相呼應。歷屆縣衙與邑之士民,眾志成城,筑河堤、修城郭、建廟宇,以涵養(yǎng)鄂邑風水之靈秀,以期毓子孕孫而后發(fā)。故鄉(xiāng)寧知縣彭萬里,于明朝萬歷三十四年(1606)八月,創(chuàng)建西塔,原名“狀元峰”。清乾隆三十年(1765)鄉(xiāng)寧知縣福錄將其移建,改名“文筆峰”。塔身高20米,底層周長13.5米,直徑4· 3米,磚灰結構。 清乾隆三十年(1765),邑人鄭欽天創(chuàng)建東塔,名曰“文筆峰”,原為本質結構。咸豐九年(1859),邑紳閻時康等重修,改為磚灰結構。塔身高20米,底層周長12米,直徑4米。 雙塔之身為八面體,均有磚砌的八卦圖樣。東塔為大園蓋寶珠頂,有大清官戴(壯元帽)風格;西塔索然為之明風。全國各地古今建塔者甚多,而若鄂邑 “文筆雙塔” 之風格者寥寥。自后鄂邑玉環(huán)山之腹,就有“文筆峰”雙塔矗立,東西對峙,兩塔相距約一里許,中間闊地俗稱鳳凰溝。夏秋之際,雨過天晴,彩虹飛架;朝迎旭日,夕送落霞,塔影輝映,猶如鳳凰展翅,鵬程萬里;寓意文運并盛,厚德載物。 妙哉!壯哉!鄂邑“文筆峰”雙塔不獨為邑增添一景,而寓意之深遠,故人之情懷,歷史可鑒,子孫可見耶? (文字:云臺逸人“為鄭欽天等創(chuàng)建《文筆峰》雙塔記”)
鄉(xiāng)寧文筆雙塔欣賞 一、雙塔全景 ![]()
![]()
二、西塔狀元峰 ![]() ![]() ![]() 三、東塔文筆峰 ![]() ![]() ![]() 四、鄉(xiāng)寧雙塔大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