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核心就一句話:既不否定也不鼓勵,不急著揭穿,也無需陪著演戲。
下面,讓我們簡單分析自言自語的利弊。
注意:本文的自言自語主要針對孩子跟「 假想玩伴 」的自言自語,其他情況請見文末。
研究表明,自言自語通常出現在蹣跚學步時期,2-4歲是高峰頻率,在學前期逐漸減少。
在說話方式上,是從大聲的外部言語轉化到部分內化言語(耳語聲),再是全面安靜的內語。
作為輔助兒童學習和認知外部世界的工具,自言自語可以訓練兒童的語言,發(fā)展他們的自我意識,促進想象力,并帶領他們走向初步的社會互動。一般情況下家長不用擔心。
不過,自言自語最后必須要走向社會交往,如果等到了學前期,家長發(fā)現孩子和幻想好友玩的機率要遠大于和真實的小朋友玩,那么就需要引起重視。
因為這段時期是孩子的身心不穩(wěn)定期,靠幻想好友來填補人際交往的愿望,說明孩子在社會互動上存在困難,或者是長期被家長忽略,感到孤獨。
且當遭遇突發(fā)事件,孩子可能因為無法直面自己犯錯的事實,于是制造一個朋友來承擔責任。這將影響孩子對責任感的培養(yǎng)。
那家長該如何應對孩子的自言自語呢?
除了開頭講到的「 不否定、不鼓勵、不拆穿、不陪演 」,家長還可以利用幻想好友講道理。
當孩子為了避免受罰而推卸責任時,家長可以說「 我想他一定會害怕吧,如果下次他能自己承認錯誤,爸爸媽媽會原諒他的 」,幫助孩子打消顧慮。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幼年期的幻想好友多來自狹隘的環(huán)境。家長需防止孩子沉迷電子產品,多帶他們外出游玩,多用孩子的思維溝通,多創(chuàng)造跟同齡孩子接觸的機會,用真實的個體替代腦中的小人。
不出意外,這種情況在孩子六歲(心智上的水平)以后會自動消失。
不過,以下兩種自言自語(且孩子在社交上存在障礙)則可能存在心理疾病: 一類是6歲以下小孩,他們的自言自語中并沒有假想的玩伴,說話也不存在角色語言的情況,而是純粹的、經常性的自說自話,這可能患有自閉癥。
另一類是6歲以上的小孩,甚至8、9歲還常常自言自語的話,家長就要引起重視了,有可能是患上兒童分裂癥。
一旦出現以上兩種情況,請家長們打住閱讀,盡快帶孩子去醫(yī)院做個篩查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