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 賀州 董全吉
董槐在南宋修譜,湖北江夏有熹公以及珪公后裔見我《九江武寧泉溪村部分后裔分布的譜序記載與注解》一文后,來了一個《泉溪德昭暨熹之宗源流坑探討》大言不慚的直白“既然一直想證明金牒不污,就玩兒點兒新鮮玩意不行,怎么這么多年了還在翻炒那幾段復制的破字!想證明“瑕不掩瑜”,那也很簡單啊,只需證明你的祖上是如何做到連續(xù)的十代人,都是七點五歲就出生一代人!七點五歲,連續(xù)十代人啊,你的那些娃娃先祖都可以穿著開襠褲就會人倫,就懂得造人育人了?強悍的繁殖能力是何方仙家指點?”,該虛無歷史觀,僅僅從董槐的譜序寫董晉到“三大庭”誼、謙、讓,以“七點五歲,連續(xù)十代人”為不符合常理,卻不知道流坑的清然是什么時候成為董晉的孫子的?枉費心機不去考證修譜的歷史,大談“穿著開襠褲就會人倫”?卻不知道流坑等地族譜且至今流坑支派有地方修譜保留董槐譜的事實?
1、虛無的歷史觀,會成為無源之水 董槐的譜在流坑使用三百年,我在《流坑宗譜三百年傳承董槐譜世系》早論證“以靜軒公開堯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 的《董氏世次考》時間,距離董槐去世時(公元1262年),相距285年,以董燧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便辭官歸鄉(xiāng),則相距301年。那么,流坑以董槐譜序世系排列最少有300年。”。然而,確有湖北這嘩眾取寵之人,不去看看“強悍的繁殖能力”為何一直使用?空談什么造人能力,有意忽略修譜歷史,把其后修改的面目全非的譜作為引經據典,把清然列為董晉的孫子作為金科玉律,反而來一個“不要似是而非不懂而賣弄癡傻的閉門作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難道這句話的意思百度不告訴你?不要契而不舍恬不知恥的亂點亂指,惡劇搞多了、玩兒過了小心遭報應。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看看,誰在閉門造車?這些話語采取“小心遭報應”?是理屈詞窮只有叫罵狂吠的地步? 沒有研究修譜的歷史,任意割裂取舍某一段的譜序,況且還是流坑錯誤的統(tǒng)譜危害。這樣的研究方法,舍去歷史的原本,就如空中樓閣,卻不知羞恥,來大談譜的造人能力? 董槐譜才是三大庭最早的修譜,連萬歷年間的流坑董裕都說“故吾董之派直溯仲舒,而系詳清然徵所信也。尤加詳於司徒合以下,而譜而祠咸祖合者重始遷也,乃清然以上則不詳者,匪不欲詳不敢詳也。”,就已經直白告訴人們,清然以上的世系不可信,也就證明有很多世代?為何當今卻有人把清然列在董晉的孫子去了,就相信?就以此為名門望族? 2、敢不認“熹公----珪公-----山廣-----有林-----孝均------汝楫------藝俊-----碩”就算厲害了? 某人想去錯亂“認祖歸宗”,別人是無可厚非的,可恥的是他背著泉溪支派數典忘祖去亂認祖宗? 陜西鎮(zhèn)安有“1熹(字德昭,留武邑泉溪里居焉。賢良博學,后唐征為武寧令,轉任臨川郡守,終為中書參知政事,追贈文忠公。生五子:珪、璋、珮、琨、瑗)----2-珪(時珪隨父在邑,好游觀騎射,性耽山水,因畋邑中,至安樂鄉(xiāng)二都泉溪里,愛其山秀泉清,遂買田筑室而家焉。生三子:嵩,崇、山廣)、璋、珮、琨、瑗------ ------3嵩,崇、山廣【生團(生一子:信)、囮(名:有林)】----4囦、園、囿、團(生一子:信,后省略……)、囮(名:有林,生一子:仕,名:孝均)-----5仕,名:孝均(生三子:汝明、汝霖、汝楫)----6汝明(生一子:藝杰)、汝霖(生四子:藝億、藝偵、藝仙、藝偕)、汝楫(生子二:倫、?。?/span>----7藝倫、藝?。ㄉ淖樱?/span>---8碩(生子一:道)、碏、碭、磎----9道(生子:甫祥、甫壽)”;《山溪口分遷序》:“……吾支祖山廣公由其祖德昭公宦游武寧。長子珪遂家泉溪,生嵩、崇、山廣。山廣居修坡旋遷建昌石門,至汝楫公遷麻溪禾場。后俊公長子碩,從麻溪遷湖北麻城。傳一世至碩之子:藝道,字福三者,又由麻城遷通羊,石門,越其孫臨六公遷咸峰山。迨十五世孫榮詔公由峰山遷義寧州四都、山溪口?!?/span> 要說,這人的虛榮心是他自己的私事,可是他的先祖“藝道,字福三者”,這福三的先祖是“熹公----珪公-----山廣-----有林-----孝均------汝楫------藝俊-----碩----道”他本人不認泉溪支派的熹公后裔“熹公----珪公-----山廣-----有林-----孝均------汝楫------藝俊-----碩”也就算了,可他列了泉溪支派后裔的先祖,不僅僅泉溪不會學他數典忘祖,他自己“證明了山溪口董氏與武昌董氏,與鎮(zhèn)安董氏就是絕對的同宗同支。由此,無需多敘,湖北黃石地區(qū)以及黃石市下轄的大冶、陽新、鐵山等地的董氏珪公和珪公之后裔,與武昌董氏同出一支,是絕對的同宗同支。”可是,湖北武昌、湖北黃石地區(qū)以及黃石市下轄的大冶、陽新、鐵山等地、陜西鎮(zhèn)安、陜西柞水、包括安徽、陜西武寧、修水、永修、都昌等縣的珪公后裔,也不會背著“熹公----珪公-----山廣”等先祖去賣祖求榮啊。 我到了修水、都昌等地查閱族譜,里面清朝與民國的譜序,很多對把后唐德昭列為南宋德昭,進行了大量批駁,只是之前沒有放到網絡,多地方的譜記載如陜西柞水一樣“有林,號堯選,志載登:宋崇寧二年(北宋時期,公元 1103年)進士,霍瑞有接任荊州刺史,墓在縣北三十里虬津新城鄉(xiāng)董家?guī)X江宅前,娶湖山王氏生一子:孝均。”一個北宋的進士,還有墓在江西永修縣,難道他的曾祖父是在南宋,真實滑稽?我想一個小學生多會覺得不可信。董熹曾孫董有林(1082—1154) ,宋崇寧二年(公元 1103年)進士,其墓在永修縣虬津新城鄉(xiāng),董家?guī)X江宅前,保存完好。泉溪祠堂始建于宋嘉泰三年(1203年)……這些都是事實說話。可見,珪公后裔沒有幾個想亂認祖宗的,竟然還有叛逆來一個《泉溪熹公即流坑德昭公確定無疑》?《再論<泉溪董氏熹公即流坑董氏德昭公確定無疑>》、《泉溪德昭暨熹之宗源流坑探討》。不管如何跳,都早被《泉溪董氏譜系訂訛》的董振批得無地自容。 就算這些數典忘祖之人,武昌四大房能夠刪去“熹公----珪公-----山廣-----有林-----孝均------汝楫------藝俊-----碩”就算厲害了?量他沒有這個膽量。 我看這粗心狂妄之人,開始以為董振不姓董?至今也不知道“削去十代人”的含義?那些在德昭董熹公之上的十世代都不是泉溪支派的,刪除才是泉溪支派。還是讀一讀《<泉溪董氏譜系訂訛>的注解》。建議不懂要虛心一些,否則落個笑柄?!?/span>《訂訛》的最后一句“書此收俟后之明達參考焉”,還是很客觀,他也知道暇疵明顯,故留下一句清醒的話,書此收俟后之明達參考焉:先就這樣收錄寫記吧,等待后世賢明資料搜集確鑿了再考證吧!”詞不達意,還賣弄什么呢?
3、泉溪的譜為何敢保留錯誤的《乾隆辛丑重修譜序》? 歷史,就是歷史。不必要有意割舍。泉溪保留錯誤的《乾隆辛丑重修譜序》、《辛未董氏統(tǒng)譜序》,試問:麻城的譜是嘉靖年間第一次帶去的譜,現在流坑與麻城都沒有保留了董開堯的《董氏世次考》等譜序?兩者對譜序的保留,對待修譜的看法,有明顯的態(tài)度取舍。 然而《泉溪德昭暨熹之宗源流坑探討》來一個“依然不敢在‘整理’時刊發(fā)這篇泉溪乾隆辛丑重修譜序。簡直是可笑至極!”,我看這樣的狂妄自大,應該看看我早之前的《后唐董熹被統(tǒng)在南宋德昭的過程與反思》,該文章幾乎全文引用《乾隆辛丑重修譜序 》,闡述我的觀點。時間是2015年10月23日,且其他文章還有出現。 我之前寫了《后唐董熹被統(tǒng)在南宋德昭的過程與反思》、《宗譜己棄他存抱怨顯心虛》就抨擊了亂改族譜亂統(tǒng)譜的篡改行為。
4、流坑的居住,泉溪支派先居住早有記載,但不等于是流坑支派后裔 我在《開展學習<董氏譜系訂訛>的大討論》、《從碑文記載考證董謙董合兩支派的流坑遷徙》、《謙公及其后裔在流坑的初探》論證了泉溪支派為何先居住流坑,其后流坑的董合才遷徙的原因,與南唐遷都有關。 就如泉溪支派原來有在麻城,現在沒有發(fā)現在麻城一樣。不必重復闡述。但不能因為記載有居住,就列為另一支系的后裔。 然而,湖北該珪公后裔,承認自己是珪公后裔,卻不敢承認源于泉溪?《泉溪德昭暨熹之宗源流坑探討》以“不能明確德昭之前的源流,也不敢否定德昭及子嗣源自流坑”,試問,董槐的譜,不是在清朝流坑后裔董楷認可存在三大庭,“司徒仲五公廿四世孫貢生楷謹撰”董楷!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1807年),董楷撰《統(tǒng)宗重立字支派序》,該序肯定了董槐的譜序,且以江西誼、讓、謙三大祖庭,主張“取字派立新派”:“今統(tǒng)譜重修,於前而續(xù)修,於后后以行派可考,分支各公各省郡州邑遷居焉,世系可考,尊幼使卑不喻,尊疏不喻,戚亦歐蘇二公之遺意,及歷來至晃公之孫曰誼、曰讓、曰謙三大祖庭焉,夫發(fā)源吾家,前有槐公成金譜牒,主修世系以同,支派征兵討亂疏散,各族未知藏焉,后古今數百載,世遠年湮,派雜詳述,夫木本雖同,支派不一,水流族大,支繁皆共,分別各殊,惟歷來卜居焉,新老之丁世傳矣,曰誼、曰讓、曰謙各公支下分徙各省郡州邑,諸宗族新立有字派不同,一體一家派流紊亂,親派不一,不知長幼尊卑,亦亂其本者忘也,至誼、讓、謙公各支下歷查世系傳矣,至四十世滿,至四十一世起立字派,吾族及各省郡州邑聚集各族宗臺諸君定議,取字派立新派,夫木本一世起日字派,二世起正字派,三世起升字派,而有宗支各族各居,歷求倘有萬安派之公支下傳矣,……”
5、以刪改董槐譜,亂接董晉孫子,錯誤統(tǒng)譜,才出現撥亂反正
沒有了解亂接族譜的歷史,簡單攻擊一點,不及其余,都是故步自封的表現?!度抡阳哽渲谠戳骺犹接憽芬浴熬烤故乔⌒脸?/span>1781年的泉溪重修譜序早,還是后來人皇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董春的《擴源序》、抑或是董振清咸豐九年1859年的《訂訛》早?難道說泉溪乾隆辛丑1781年修譜之序,就可以被時隔不久的、后來參與修譜的董春和董振一段文字就修改了,就全否了?”。試問,為何之前修改使用幾百年的董槐譜?丟棄了董槐譜,隨意舍去還是原本面貌嗎? 把同是堂兄弟的,一方一下接到董晉的孫子,可堂兄弟卻成為十世裔孫,這樣就符合實際?不管之前的譜如何,歷史就是歷史。也不能隨意改動,自己亂接成為董晉的孫子啊。難道董槐的譜以及萬歷年間的泉溪譜不比《乾隆辛丑重修譜序》、《辛未董氏統(tǒng)譜序》早? 從這也看出,是否還原歷史概況?是否知錯就改,就判別高下。出現錯誤,不贊成別人恢復原本族譜,豈不天大笑話?
最后,還是多看看《開展學習<董氏譜系訂訛>的大討論》,以董振的勸告作為本文的結束語“數典而忘祖者悖也,淆其祖者均之悖也”。
2018年9月25日14:56荷香月暖作于廣西賀州
以下附注《泉溪德昭暨熹之宗源流坑探討》一文: 【泉溪德昭暨熹之宗源流坑探討】
泉溪·乾隆辛丑重修譜序
南昌郡,西越三百余里,為武寧境,山勢蟠欝,水據上流迤邐數邑與章貢匯彭蠡口。而泉溪地亙其中東西北連吳楚,南則毗鄰建、德、瑞。左繞寧、奉、靖。右環(huán)江以。右近六郡者多宗之。然而溯厥淵源則自樂安流坑,始由司徒合公孫、屯田、文肇、文世孫德昭公所衍而流焉者也。后唐兵亂,長眉隱公諱珪遂家于此生子嵩、崇、山廣。三派鼎立,蕃衍日盛,居者,徙者不知凡幾矣。自宗法廢而族非古,求其親疎聯昭穆序。歷千百年如一日者,不可得矣。此廬陵者山之所由興感也,而譜之修所由昉乎,考樂安于元季(注:指修譜于元朝)時天衢公修者,曰:原譜;尚公修者,曰舊譜。自明洪武至成化御史時望公續(xù)修而未卒業(yè),宏治間司訓續(xù)修,校書一派。然皆略而未備;嘉靖初庠士潤則合通族而修之。謂之新譜。雖備于前而制猶未盡善。迄嘉靖末,譜所弗錄者,四十余年又值辛酉流寇祠燬,譜亦散亡;迨萬歷七年已卯刑部正堂燧致政歸,慨譜缺修巳久,因思雪峰公譜例中一圖一傳之說。格而未行時大足縣極久歸田,御史公裕亦按秦還復續(xù)修。之謂重新族譜。今首卷吾泉溪尚有存者,序、跋、表、傳。前頗全,后多缺,簡前辛巳年(乾隆辛巳年(1761))有流坑庠士謨烈族,彥儀、彩有常以聯譜事,來得彼所攜諸篋中者核對之無殊也。只因舊譜世次不全,因有萬歷丁未草譜之悮牽綴支離自傷矛,貽誤至庚申重修,世系舛錯,宗祖混淆??蓜俚涝铡=裥脸笪崛詴悼ぷ陂L,奉上復校遍。為搜討于尚漳,得尚公所修舊譜壹帙。端委蟲蝕,蠧而中自連伸公起世,以至德昭公者,世系井然,始知吾泉溪係軄方淵派五世孫之苗裔,信不誣也。而從前原本流坑豈攀援鄉(xiāng)附者,所可得而比擬哉。不然胡尚公所修之舊譜與刑部正郎燧御史公裕大足縣極所修之重新族譜。經數百年之久,吾族尚存兩帙可稽也,不惟向日之訛傳,足以水釋抑以見吾泉溪之所。從來為不謬矣。又得族彥良儀、字鳳鳴者捐金以主修,先肇南三,祝文恒,有彰映,蟾庭璧捐金以輔修。倡其間竭力而勷事者,特書別簡以彰其義,而著其勞也。譜成而親疏聯愛敬隆人倫,厚風俗美將于斯而得之矣。譜牒之有關于世道人心豈曰小補之云爾是為序。
乾隆四十六年(1781)歲次辛丑修坡成章暗亭氏敬譔
德昭公二十九世孫邑廩生雷公坳振謹識(清咸豐九年(1859)德昭公董熹二十九世裔孫雷公坳董振):爰是同堂商訂,將清然公以下十世削去,仍照原譜從謙公之孫述公之子起世,庶不至因仍謬誤貽憾無窮也。書此收俟后之明達參考焉。 董振於清咸豐九年(1859)在《泉溪董氏譜系訂訛》也知道需要削去十代人名諱,泉溪即與流坑世系自晉公而至合公就是一致,他也明白這十代人是平均7.5歲出生一代,不符事實!但還是堅持用謙讓誼三大祖庭為起始,但是《訂訛》的最后一句“書此收俟后之明達參考焉”,還是很客觀,他也知道暇疵明顯,故留下一句清醒的話,書此收俟后之明達參考焉:先就這樣收錄寫記吧,等待后世賢明資料搜集確鑿了再考證吧! 還有早前于董振之仲三公之裔孫爰廿三世裔孫太學生董春,他在皇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歲次丁卯仲夏月谷旦重修撰題中,不能明確德昭之前的源流,也不敢否定德昭及子嗣源自流坑。由此我就想,究竟是乾隆辛丑1781年的泉溪重修譜序早,還是后來人皇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董春的《擴源序》、抑或是董振清咸豐九年1859年的《訂訛》早?難道說泉溪乾隆辛丑1781年修譜之序,就可以被時隔不久的、后來參與修譜的董春和董振一段文字就修改了,就全否了? “因家譜湮沒,志存聿修,幸遇臨川祖居樹英等,會同各省、郡、州、邑、各族諸君建局重輯,喜不自勝,遂絆眾定議,秉筆置書,集成一族。夫木本支系,赴譜局以共勸美舉,俾歷代祖考森然應列賢,哲源流燦然丕著是修也,繼述先祖文人,煥百代之光肇,開奕世登堂拜昭穆之序,則家聲有不由是而振也,哉予也,黍居義交方樂,且觀厥成矣,於是乎序?!边@也是泉溪董氏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之序原文,“遂絆眾定議,秉筆置書,集成一族”!
原文發(fā)于今年四月十八日,今再重發(fā)一次,因為剛才晚間私聊時,聊到此話題,廣西某人于今天“再次整理”編發(fā)了一組文字,再次觸及德昭話題。 有幸剛才粗略又拜讀了一下,觀其,依然在沿襲其一貫的拼接湊字游戲,依然搞不懂武昌四大房的關系遙空亂指,依然不敢在“整理”時刊發(fā)這篇泉溪乾隆辛丑重修譜序。簡直是可笑至極! 既然一直想證明金牒不污,就玩兒點兒新鮮玩意不行,怎么這么多年了還在翻炒那幾段復制的破字!想證明“瑕不掩瑜”,那也很簡單啊,只需證明你的祖上是如何做到連續(xù)的十代人,都是七點五歲就出生一代人!七點五歲,連續(xù)十代人啊,你的那些娃娃先祖都可以穿著開襠褲就會人倫,就懂得造人育人了?強悍的繁殖能力是何方仙家指點? 否則,拜托,不要似是而非不懂而賣弄癡傻的閉門作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難道這句話的意思百度不告訴你?不要契而不舍恬不知恥的亂點亂指,惡劇搞多了、玩兒過了小心遭報應。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
|
來自: 荷香月暖 > 《董氏等姓氏宗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