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孟子

 湖北省荊門市李 2018-09-24
    【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br>
    公孫丑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zhàn)之,大敗,將復之[1],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2]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注釋】

    [1]復之:指再次作戰(zhàn)。

    [2]子弟:指魏國太子申。

    【譯文】

    孟子說:“梁惠王真是不仁義啊。仁義的人能把他喜歡的推及到他不喜歡的人身上,不仁義的人卻把他不喜歡的推及到他喜歡的人身上?!?br>
    公孫丑聽了,問道:“先生為什么這么說呢?”

    孟子回答道:“為了爭奪土地,梁惠王不惜犧牲百姓的性命,動員他們參軍打戰(zhàn),結果卻遭到了失敗。他又準備再次打戰(zhàn),卻擔心還是不能取勝,所以就動員他鐘愛的兒子為他送死。這就叫把他不喜歡的推及到他喜歡的人身上?!?br>
    【闡釋】

    在這一章里,孟子提到的梁惠王“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的故事,就是《梁惠王上》卷第五章里,梁惠王對孟子說的“東敗于齊,長子死焉”的事情。據(jù)《史記》記載,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5年),魏國大舉進攻趙國,趙國大敗,慌忙向齊國求救。齊宣王采納孫臏的建議,在馬陵與魏軍大戰(zhàn),結果,齊國獲勝,斬殺魏將龐涓,俘虜魏國太子申。

    孟子認為,梁惠王是個“好戰(zhàn)分子”,“好戰(zhàn)”會給百姓帶來戰(zhàn)亂和苦難,最后甚至會禍及自己的兒子,所以說,梁惠王是個“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的不仁的人。事實上,任何一個好戰(zhàn)分子都是“不仁”的,別說名氣并沒有多大的梁惠王,就連成吉思汗、拿破侖、希特勒這些人,被孟子遇到的話,也會被斥責為“不仁”吧。

    【原文】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zhàn)。彼善于此,則有之矣。征[1]者,上伐下也,敵國[2]不相征也?!?br>
    【注釋】

    [1]征:通“正”。上國討伐下國稱之為“正”。

    [2]敵國:指地位相等的國家。敵,意為勢均力敵。

    【譯文】

    孟子說:“《春秋》上記載的戰(zhàn)爭,沒有一場是正義之戰(zhàn),但相比起來,更好一些的情況還是有的。因為所謂征討,是指周天子下令討伐諸侯國,而諸侯國之間是等級相同的,不能相互征伐?!?br>
    【闡釋】

    在這一章里,孟子表達了他的“春秋無義戰(zhàn)”的觀點。孟子為什么敢如此籠統(tǒng)而肯定地說“春秋無義戰(zhàn)”呢?原來,儒家認為,禮樂征伐只有“自天子出”才是合理、合法、合義的,眾所周知,在西周時期,禮樂征伐是出自周天子的,但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之間的兼并和侵略戰(zhàn)爭頻發(fā),所以也就沒有“義戰(zhàn)”了。

    儒家“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思想最早見于孔子的著作《論語》。在《論語·季氏》篇里,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政治和戰(zhàn)爭兩者是相輔相成,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由于政治目的的不同,戰(zhàn)爭也就被分成了正義之戰(zhàn)和非正義之戰(zhàn)。然而,在戰(zhàn)國時期,判斷一場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標準,卻不是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是什么,而是看是誰發(fā)動的戰(zhàn)爭,只要是周天子發(fā)動的戰(zhàn)爭,不論什么目的,都是正義之戰(zhàn),否則都是非正義之戰(zhàn)。

    由于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大都是兼并戰(zhàn)爭和侵略戰(zhàn)爭,所以也很難說有多少正義的成分,又有多少非正義的成分。真正的裁判不是周天子,也不是歷史學家說,而是遭受戰(zhàn)爭之苦的百姓。因此,也可以這樣說,只要是百姓支持的戰(zhàn)爭就是正義的,只要是百姓反對的戰(zhàn)爭就是非正義的。

    【原文】

    孟子曰:“盡信《書》[1],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2],取二三策[3]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4]也?”

    【注釋】

    [1]《書》:這里指《尚書》。有學者認為,這是泛指所有的書籍文獻,但從后文提到的《尚書·周書·武成》篇可斷定,這個“書”指的就是《尚書》。雖然理解為“泛指所有的書籍文獻”也能解釋通,而且顯得意義更寬泛,但只是后人的附會之想。

    [2]《武成》:《尚書》的篇名,即《尚書·周書·武成》篇?!段涑伞芬黄呀?jīng)遺失了,現(xiàn)存《武成》篇是偽古文。

    [3]策:成編的竹簡。

    [4]杵:舂米或捶衣的棒子。

    【譯文】

    孟子說:“與其完全相信《尚書》的記載,那還不如沒有《尚書》的好。我對于《尚書》中的《武成》篇,只相信其中的二三處罷了。施行仁政的人全天下找不到一個對手,周武王那樣極為仁義的人,去討伐商紂那樣極不仁義的人,怎么會出現(xiàn)血水都能漂起木棒這樣的情景呢?”

    【闡釋】

    盡管后來的《孟子》研究學者將孟子在這一章里提到的《書》理解為一般書籍的泛指,但實際上孟子所說的《書》特指的是《尚書》,也就是說,孟子的原意是“與其完全相信《尚書》的記載,那還不如沒有《尚書》的好”。

    《尚書》又稱《書經(jīng)》,簡稱《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渡袝肥俏覈罟诺墓俜绞窌?,也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事跡著作的匯編,保存了商周時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孟子之所以不相信《尚書》,或者說不完全相信尚書的記載,是因為孟子認為《尚書》的記載不實。他舉的例子是《尚書》中的《武成》,認為施行仁政的周武王討伐實行暴政的商紂,戰(zhàn)爭場面不可能有“血水都能漂起木棒”這樣的情景。說到底,孟子質疑《尚書》,立足點不是實際情況,還是他心中施行仁政的理想,以及這個理想所呈現(xiàn)給他的美好藍圖。

    不管怎么說,《尚書》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據(jù)說又是孔子編撰的,在那個時代自然具有很高的地位。因此,孟子敢于質疑《尚書》,不僅需要很大的勇氣,而且這種對權威保持獨立思考、勇于懷疑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的確如此,任何一位大師在治學過程中,大都提倡存疑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認為這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種重要方法??鬃泳秃苤匾曋螌W中的“疑問”對思維發(fā)展的作用,孟子更是明確提出“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觀點,對人們堅持嚴謹科學的治學態(tài)度產(chǎn)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前文已經(jīng)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格言是后人總結孟子的精神之后形成的,基本精神是:既要相信書,又不能“盡信書”,不要迷信書,不做書的奴隸。這種精神有一定的正確性。因為沒一本書都是某一特定時代、條件和思想認識的結晶,能給人們帶來知識和經(jīng)驗,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既要認識書的價值與作用,又要反對教條主義和唯書是從。如果完全相信書,輕則會讓自己變成書呆子,重則形成“唯書是從”的作風,貽害無窮。

    【原文】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1],我善為戰(zhàn)?!笞镆病萌?,天下無敵焉。南面而征,北狄怨;東面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2],虎賁[3]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舯镭式腔祝?]。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zhàn)?”

    【注釋】

    [1]陳:通“陣”,戰(zhàn)陣,即作戰(zhàn)時軍隊排列的戰(zhàn)斗隊列。

    [2]兩:量詞,用于稱呼車輛。后來被寫作“輛”。

    [3]虎賁:勇猛的武士。

    [4]稽首:指古時候的跪拜大禮。

    【譯文】

    孟子說:“有人說:‘我會排兵布陣,我會帶兵打仗?!@都是罪惡的。國君喜歡施行仁政,就能天下無敵。當初,商湯向南進軍,北狄人抱怨說為什么不先討伐他們;當商湯向東進軍時,西夷人又抱怨說;‘為什么把我們放在后面?’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時候,出動了三百輛戰(zhàn)車和三千士兵,并對商朝的百姓說;‘你們不要害怕,我是來保護你們的,不是和你們?yōu)閿车?。’百姓們聽了,都跪在地上不停地磕頭,就好像大山崩塌了一般?!鳌褪恰囊馑迹绻麌齻兌寄芸镎约旱男袨?,哪里還有戰(zhàn)爭呢?”

    【闡釋】

    在這一章里,孟子提出了“國君好仁,天下無適度”的觀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國君喜歡施行仁政,就能天下無敵”。這個觀點最初出現(xiàn)在《孟子》的第一卷里,是孟子在跟梁惠王的一次談話中提到的。因此,我們不妨接著那次的話題繼續(xù)討論。

    當時,孟子告訴梁惠王,即使是一個只有面積百里的小國家,如果能施行仁政的話,也可以成為有實力稱王天下的國家。在戰(zhàn)國時代,稱王天下是不容易的,但只要注意孟子的前提,要施行仁政,不要有霸道思想,就會發(fā)現(xiàn)稱王天下其實很容易。

    那么,應該怎么施行仁政呢?孟子給梁惠王提出四條粗略的措施。第一條是“省刑罰”。刑和罰是兩種相輔相成的法治方法,在實行時不要太嚴格,不要變成嚴刑峻法。第二條是“薄稅斂”。這就是說,要注意減少向百姓征收的各種苛捐雜稅,切實減輕百姓的負擔,否則就等同于殺雞取卵,如果民窮財盡,天下就要大亂了。第三條是“深耕易褥”。要重視農(nóng)業(yè),鼓勵生產(chǎn),以便增加糧食生產(chǎn),達到富民的目的。第四條是“重教化”。要在全國上下推廣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于國君和誠實守信的道理,可成為講究孝、悌、忠、信的國家。

    這里尤其需要強調(diào)的是第一條。法治與仁政并不完全矛盾,法治也是仁政的智謀之一,不過,仁政要以仁義為本,因此,在仁政精神下的法治不能太苛刻。只有做到“省刑罰”,百姓才會安居樂業(yè),不至于人人自危。

    在闡述了施行仁政的四條粗略的措施后,孟子又分析了當時鄰國的國情。他對梁惠王說,這些國家都不管百姓的死活,亂用民力,不管農(nóng)忙與否,只要想打戰(zhàn),就隨時征調(diào)百姓上陣,百姓不能正常勞作,過不上安定的生活,結果都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如果大王派軍隊討伐這樣的國家,又有誰能抵擋呢?”

    的確如此,國君施行仁政的話,自然會得到百姓的擁護,這在人心向背方面就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但要把這個人心上的優(yōu)勢轉化為軍事上的優(yōu)勢,就必須得借助戰(zhàn)爭這一手段。如果沒有強大的實力的話,空談“仁者無敵”就是沒有后盾的癡人說夢了。

    因此,從長遠角度來看,“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如果據(jù)此得出“焉用戰(zhàn)”的結論,也不亞于癡人說夢;如果據(jù)此斷定“善為陳善為戰(zhàn)”之人是戰(zhàn)爭的罪人,也是不妥當?shù)摹?br>
    【原文】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殺人親[1]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自殺之也,一間[2]耳?!?br>
    【注釋】

    [1]親:指父親、兄長等親人。

    [2]間:這里指很接近。

    【譯文】

    孟子說:“我現(xiàn)在才知道殺害別人的親人的嚴重了。如果殺害了別人的父親,別人也要殺害你的父親。如果殺害了別人的哥哥,別人也要殺害你的哥哥。這和自己親手殺死自己的父親和哥哥只有一點點差別罷了。”

    【闡釋】

    孟子這幾句話看來是有感而發(fā)的。在氏族宗法社會里,施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孟子當時大概是看到了這種氏族間仇殺的可怕景象:冤冤相報,無休無止,甚至帶來了滅門、滅族的人間慘劇。所以說:“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也?!闭驗槿绱?,儒家提出了一個“恕”字來解決這種過分緊張的人際關系。本來在這些相互仇殺的問題上,也說不出個誰是誰非來。讓步、寬恕,抹稀泥,糊涂一點是最好的處理辦法。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便是“恕”道的最好注腳。而不忍、不退、不恕、打打殺殺的結果,是規(guī)模更大、后果更嚴重的報復,并陷入惡性的循環(huán)之中,有時甚至還會延續(xù)至幾代人。近代金庸、梁羽生風靡于世的武俠小說,便是描述這一社會現(xiàn)象,而又以錯綜復雜的恩恩怨怨來稀釋或解決這一仇怨的。“恕”也是眾多武俠小說的主旨。恕,是遠禍之道;暴,實為招災之因。

    【原文】

    孟子曰:“不仁而得[1]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注釋】

    [1]得:在這里的意思是取而有之。

    【譯文】

    孟子說:“不施行仁政的人取得諸侯國國君之位的情況是有過的,但是不施行仁政的人占有天下的情況是從來沒有過的?!?br>
    【闡釋】

    這一章很短,闡述的觀點還是施行仁政的問題。孟子認為,不施行仁政的人或許可以取得諸侯國國君的大位,但是絕對不可能占有天下。那么,把這個道理反過來講的話,就是:施行仁政的人不僅可以取得諸侯國國君的大位,還可能占有天下。由此可見,施行仁政真是“善莫大焉”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