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變遷,手工打鐵的鐵匠越來越少見??墒窃谛輰幙h榆村鄉(xiāng)富溪村,卻有一對夫妻鐵匠,雖然已經(jīng)年過六旬,卻依然堅持手工打鐵。 走進這個狹窄簡陋的鐵匠鋪,只見一男一女正在趁熱打鐵,叮當——叮當——的打鐵聲不絕于耳。男的拿著小錘敲,女的掄起大錘打。男的是師傅,掌握方向。女的打下手,男的敲哪里她就跟著打哪里。兩人動作嫻熟,配合默契。 這兩個打鐵的人是一對夫妻。丈夫名叫吳金寶,今年67歲。妻子名叫朱正愛,今年66歲。吳金寶從16歲開始便學打鐵,至今打鐵已有51年。原先吳金寶一直帶著徒弟打鐵,多的時候帶過五、六個徒弟,但是后來徒弟都走了。一個人打不了鐵,沒有辦法,他就帶著妻子打。 俗話說,打鐵需要自身硬,就是說打鐵需要一副好身板,需要一身好力氣。打制一件鐵器,需要不斷燒紅、鍛打,再燒紅,再鍛打,有的要反復20多次、耗時幾個小時才能完成。因為打鐵十分辛苦,舊時才有這樣的說法:人生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別看夫妻倆已經(jīng)六十多歲,可是打起鐵來依然充滿力量。打鐵不僅是力氣活,也是一門技術活。51年的千錘百煉,吳金寶練就了一身好手藝,可以打制各種各樣的鐵器,包括斧頭、砍柴刀、菜刀、殺豬刀、鋤頭、鐵耙、鑿子等等,不一而足。因為品種齊全、質量過硬,吳金寶的生意曾經(jīng)非常紅火。 如今,市場上用現(xiàn)代工藝制造的鐵器相比傳統(tǒng)手工打制的鐵器更具有競爭力,而且隨著農(nóng)業(yè)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態(tài)保護力度的加大,農(nóng)民對傳統(tǒng)鐵器的需求量也日漸減少,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傳統(tǒng)鐵匠生意的日漸式微。 盡管生意與以前相比已是相去甚遠,但是吳金寶仍然在堅持。每天,叮當——叮當——的打鐵聲依然在他的鐵匠鋪響起。 ▼▼▼更多打鐵夫婦詳情請看視頻▼▼▼ 來源 / 休寧縣電視臺 |
|
來自: zdjphoto > 《社會百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