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冒 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所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臨床表現(xiàn) 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 為特征。本病常年均可發(fā)生,而以氣候變化較多的冬、春季 節(jié)尤為多見。 方一 [組成】 防風、川芎、黃芩各10克,細辛每克,-蒼術 9克,羌活6克, 白芷、、柴胡各9克,生地18克i ‘ [用法]水煎2次兌勻,早晚2次分服,一般1--2劑 即愈。 [備注]主治風寒感冒、發(fā)熱頭痛。 [來源]譚風華等, 《經效驗方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 社。 方二 ,[組成]柴胡10克,葛根10克,羌活10克,荊芥10 克,防風10克,薄荷6克,炙桑皮12克,杏仁12克,蘇葉 10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服。 [備注]主治外感風寒,咳嗽、感冒初起。 [來源]河南中醫(yī)學院附院王壽亭獻方。 方三 【組成]葛根、赤芍、香附各10克,升麻、陳皮、川 芎、白芷各6克,紫蘇8克,麻黃、甘草各3克。根據春夏 秋冬,,濕暑燥寒之不同而加減:春加荊芥;夏加藿香;秋加 黃芩;冬加金銀花。 [用法]水煎服。 [備注]主治感冒。 [來源]張振榆, 《陜西中醫(yī)》 1987年第4期。 方四 【組成]大黃、山梔、僵蠶各4克,牛膝2克,細辛l 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每次5-8克,米醋調如糊狀,敷 貼雙涌泉穴,包扎固定4-6小時取下。 【備注]主治外感高熱證。 【來源] 《陜西中醫(yī)》 1988年第11期。 方五 [組成]銀花30克,葛根30克,生石膏30克,連翹 15克,黃芩15克,柴胡15克,牛蒡子9克,蟬衣9克,桔 梗9克,蘇葉9克,荊芥穗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日 1劑。 [備注]主治風熱感冒。 [來源]鄭延國等, 《山東中醫(yī)雜志》 1985年第6期。 方六 [組成]羌活、防風、川芎、白芷各6克,細辛2克, 柴胡、黃芩、生地、蒼術、甘草各5克,生姜3片,,吠棗3枚。 如惡心減黃芩,如有汗加白術,如口渴加知母、石膏,如鼻 塞加紫蘇、蔥白。 [用法]水煎服, 日 l劑。 [備注]主治四時感冒,發(fā)熱,惡風寒,頭痛,身痛, 腰脊強,晝夜不眠,不思飲食。 [來源]尚宗康, 《萬全至寶》,中醫(yī)古籍出版社。 方七 [組成]香薷、藿香、姜半夏、白芷各9克,蘇梗、厚 樸、陳皮各10克,茯苓、黃芩各12克,板藍根30克,甘草 6克。 [用法]水煎2次兌勻,早晚2次分服。 [備注]主治暑濕感冒。癥見發(fā)熱較高,微惡風寒,無 汗,頭痛身痛,脘悶心煩,口渴欲飲,時有嘔惡,小便短赤。 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此型患者常在炎夏感受暑濕之邪而發(fā)病。 [來源]邵維國, 《新疆中醫(yī)藥》 1986年第1期。 方八 [組成]制川烏、麻黃、細辛各6克,白芍、荊芥各30 克,黃芪、桂枝各15克,防風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備注]主治陽虛感冒。癥見發(fā)熱,惡寒怕冷,鼻流清 涕,倦怠乏力,骨節(jié)酸痛,大便稀溏,面眥白無華,舌淡苔白, 脈細弱。 I來源1白光輝, 《浙江中醫(yī)雜志》 1986年 |
|
來自: 玉峰山 > 《偏方、秘方、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