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受英國人控制的蕪湖海關,指派情報人員白恩到安徽涇縣打探宣紙的制作機密。白恩將自己所見到的配料方法和造紙流程,呈報給總稅務司赫德,并寫入關務報告。自此百余年來,對宣紙加工技藝的窺探,從未停止過。而外人窺探的結果,也正如你能想到的那樣——宣紙,是偷不走的“秘密”。時至今日,宣紙工藝流程早已經不是“秘密”了。1949年后國家為擴大宣紙產量,鼓勵云南、浙江、江西等地的手工紙制作者,到涇縣學徒,涇縣宣紙藝人遂將關鍵技術傾囊而授。幾十年后,各地手工紙常冠以“宣紙”的名頭向外營銷。但真正懂紙的行家,若要購買正宗宣紙,依然會選擇去安徽涇縣??梢院敛豢鋸埖恼f,涇縣之外,無宣紙。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宣紙只能在涇縣一地生產呢? 此物只在此山中 涇縣地處皖南山區(qū),全縣地貌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二起一伏”——“二起”,指東西兩部的山地丘陵,“一伏”則是中部的河谷平原?!捌呱揭凰环痔?一分道路和莊園”多山少田,古來便是皖南人篳路藍縷的困頓所在,而涇縣的群山漫野,卻孕育著宣紙制造最關鍵的兩個要素——青檀樹和沙田稻草。 青檀,一種我國特有的石灰質指示性落葉喬木,在長城以南的19個省份都有生長。但絕大部分地區(qū)的青檀樹,樹皮都不能用來制作宣紙。唯有種植在氣候溫潤的喀斯特中高丘陵上的青檀樹,符合表皮纖維細密規(guī)整、成漿率高等必備條件。巧的是,涇縣140余座大小山峰,恰恰多為喀斯特中高丘陵。而境內東西丘陵之間的河谷平原,又為制作宣紙的青檀樹皮,提供了必不可缺的搭檔——沙田稻草。這種在水源充沛、含沙量高的水田里種植的水稻莖稈,具有成漿率高、纖維規(guī)整度高、不易腐爛、且易于提煉白度的造紙優(yōu)勢。 可能有人會問,同屬皖南山區(qū),涇縣與周邊縣市的物產,真的存在絕對的差異嗎?倒也未必。實際操作中,宣紙原材料的選擇,其實并不囿于涇縣境內,而是覆蓋了周邊相鄰的一些地區(qū)。比如旌德、宣州的沙田稻草,石臺、青陽、貴池的青檀皮。不過,這些原料是分六九等的。像旌德的稻草和貴池的青檀皮就屬于優(yōu)等,而距涇縣不遠的“銅都”銅陵,連當地出產的青檀皮都自帶有色金屬,故而行業(yè)內有“不要銅陵皮”的說法?!凹堉圃?首在于料?!笨此破匠5牡静莺颓嗵礃淦?竟為宣紙工藝的“外遷”,種下了第一道屏障。 無法復制的工藝“戰(zhàn)線” 制宣無法外傳,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藝“戰(zhàn)線”拉得太長。從樹皮稻草,變成可以出售的宣紙,要過108道關。許多步驟必須仰賴涇縣特有的水土、氣候條件,在擇地的同時,兼顧擇時。每年霜降到次年驚蟄,是青檀皮的收獲季節(jié)。這時,青檀已停止生長,汁液內斂,表皮最“厚”。農戶將長了三年的青檀枝條砍下來這每三年一次的砍枝,使得涇縣的青檀樹個個低矮粗壯。而稻草的收集則在秋收后完成,斬去草頭、草樁扒掉枯葉,只留純粹的莖稈。 加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需要經過數月的腌漚、蒸煮和清洗,對水的需求量很大。但涇縣人從不擔心這一點,因為此地溪壑縱橫,竟有146條大小河流可保駕護航。涇縣的水基本都是山澗源頭水,水質純凈,無沉淀物,金屬元素含量少。這對需要反復清洗原料的宣紙加工來說,無疑是天賜的資本。而水邊即是山。洗過的皮料和草料,要挑到山上平鋪曬干。涇縣人稱這種山坡曬場為“曬灘”。遠遠望去,就像是被貼上了一塊塊黃白相間的“膏藥”。 曬灘是很有講究的,山坡需背風向陽,傾斜度在30°到60°之間清除掉表面的植被后,再用大小不一的山石鋪墊。之所以要強調“大小不是為了形成凹凸和空隙。涇縣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少有久晴久雨的情況。就算下雨,雨水也會沿著毛血細管一樣的縫隙,迅速流走,避免皮料草料因長期水泡而腐爛;如遇大風,凹凸的石塊則會將原料迅速“勾住”,減少損失。而當天氣晴朗時,山體中蘊藏的水分,又會在夜晚,從石塊縫隙滲入被曬干的原料,為第二天的晾曬適度補水。 原料第一次上山時,大多是黑黃色的,等曬到顏色發(fā)白,就會被挑運下山,再次經歷漬灰、腌漚、蒸煮、清洗、晾曬的過程。如此反復三次,耗時一年,青檀皮與稻草終于在陽光雨露中實現了艱難的蛻變,升級為合格的“燎皮”、“燎草”。這個步驟,利用的是大氣中臭氧氧化作用的原理,使木素、色素氧化或降解成可溶物,而原料自身的淀粉蛋白質等有機含量,則在反復錘煉中消失殆盡,只剩下純粹的皮、草纖維料。因此,整個過程就是原料纖維的“提純”、“漂白”過程。 經過這樣的處理,宣紙原料中已經沒有了一絲一毫的有機成分蛀蟲不愛吃,也就延長了紙張的壽命。人們常說宣紙“紙壽千年”,久藏不壞。而“長壽之謎”的答案就藏在這看似原始的露天曬場里。外人想照搬照抄,也無濟于事。不得不佩服,涇縣人的智慧在制作宣紙的過程中發(fā)揮的淋漓盡致。讓我想起“涇縣之外,無宣紙”這句話,話中所說的宣紙并不是真正的宣紙,而是宣紙的制作技術,因為我認為這種技術并不是普通地方能模仿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