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徽(?-208),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中國東漢末年一有名隱士,名士龐德公送號“水鏡先生”。其才華始終未得施展,一生湮沒不彰。 漢靈帝末年,群雄割據,有經邦濟世之才的司馬徽不愿施展才能為時所用,他緘默固守,甘愿陷居陽翟故里,躬耕度日。徽平時從不討論別人,如有人向他求問,他也不品評高下,總是說好、好、好,所以后人又稱他為“好好先生”。當時,徽與襄陽名士龐德公相友善,德公的侄子龐統(tǒng),字士元,少年純樸誠懇,無人知道他是奇才,唯德公甚為器重。 龐統(tǒng)年十八歲時,以德公之名前往潁川拜見徽,二人交往,十分投機。最后,徽盛贊:“你真是個有才德的人,應當稱作“江南第一名士”。這之后龐統(tǒng)的聲名大顯于世。由此可見,徽確有知人之明。建安十二年(207),劉備在荊州求訪名士,親自拜見司馬徽?;諏λf:“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于俊杰。此間自有臥龍鳳雛?!薄芭P龍乃諸葛孔明,鳳雛乃龐士元”劉備十分信服,親自前往隆中,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與司馬徽首薦諸葛亮是密切相關的。建安十三年(208)九月,曹操大軍到新野,直指荊州,徽被曹操征聘。曹操對徽慕名已久,而徽卻得病去世。 成語故事《好好先生》出自明·馮夢龍《古今談概》,司馬徽不得罪人,做好好先生的故事?!昂煤孟壬敝甘欠遣环?,誰也不敢得罪,但求相安無事的人。 成語故事《識時務者為俊杰》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故事?!白R時務者為俊杰”意謂能認清當前形勢并了解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才是杰出的人物。 成語故事《三顧茅廬》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獻帝建安六年(公元101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后成就大業(yè),他留心訪求人才,荊州名士司馬徽向他推薦諸葛亮,劉備和關羽、張飛三次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 顧:拜訪;茅廬:草屋。“三顧茅廬”,就是三次到草屋中來訪問,比喻誠心誠意去邀請或拜訪。舊時文臣常用以表示對帝王的知遇之感。 成語故事《南州冠冕》出自《三國志·蜀書·龐統(tǒng)傳》,十八歲的龐統(tǒng)拜見司馬徽,交談后,司馬徽稱贊龐統(tǒng)“當為南州士之冠冕”,就是南方士人中的第一人。“南州冠冕”,意思是指南部地區(qū)的第一人,用以稱譽才識優(yōu)異的人。 |
|
來自: 文獻資料pzh > 《成語故事-歷史人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