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洞察|見解 每晚十點,1000萬人陪你讀洞見。 作者:洞見Ezreal 青年時懂得道理,中年時領(lǐng)悟真諦,晚年時達(dá)到境界。 ? 點上方綠標(biāo)可收聽洞見主播姍姍朗讀音頻 有人做過統(tǒng)計,大唐王朝三百年來,有名有姓的詩人誕生了2536位。 2536人,懷才不遇者不計其數(shù)。但終其一生未做過一官半職,只有孟浩然一人。 他用雙腳丈量大唐的好山好水,用雙眼見證人生的坎坷起伏,用雙手寫下恬淡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 就連謫仙人李白,也曾在朋友圈向他真情告白:“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span> 人生再難也不抱怨,讓他在詩星璀璨的盛唐,活成了所有人的精神偶像。 01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在襄陽的一個書香世家。 此時正值武則天篡唐改周之際,外面的世界一片喧囂。 老孟家是亞圣孟子之后,胸中自有氣象。雖然“結(jié)廬在人境”,卻自能做到“而無車馬喧”。 孟家老屋背后,是一片桃園,落英繽紛,花香滿徑。孟浩然年少無事,就跑來這里讀書。也是在這里,未及弱冠之年的孟浩然,寫下了《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一夜之間,家喻戶曉。毛頭小子孟浩然,就這樣成了襄陽城的明日之星。 孟老爺子甭提有多高興了,想著光耀門楣這下算是有指望了,便打發(fā)他早日去參加科舉考試。 公元706年,孟浩然參加襄陽縣試。 詩賦、試策、帖經(jīng)三場下來,孟浩然一氣呵成。在十八歲的年紀(jì),就榮膺襄陽全縣高考狀元。 眼瞅著下一步就是襄州府試,一家老小都備好了題名宴,孟浩然卻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拒絕參加府試。 理由很憤青:皇室混亂、朝廷腐敗、綱紀(jì)不振。我家老祖宗孟子說了,“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span> 上梁不正下梁歪,這樣的皇帝,我才不為他賣命呢。 少年熱血的孟浩然,任性一時爽,卻把孟老爺子氣吐了血。 家庭會議開一開,三姑六婆勸一勸。可怎么樣,都拉不回這頭倔牛。 孟浩然與家族的關(guān)系,就此鬧僵,孟老爺子看見他就氣不打一處來。 鬧僵就鬧僵,年少輕狂的孟浩然一氣之下干脆離家出走。不到二十歲的年紀(jì),就跑到鹿門山過起了隱居生活。 只是少年孟浩然做夢也不會想到,這一個拒絕參加府試的決定,這一次任性的離家出走,將成為他一輩子無緣仕途的先兆,將成為他與父親終生未能和解的遺憾。 倒是那份隨性灑脫的性格,在此時的少年孟浩然身上就已露出端倪。 不就是不參加科舉嗎?不就是在家里受氣嗎?這有啥好抱怨的? 鹿門山的風(fēng)光這么好,與其花心思生悶氣,還不如坐船看看風(fēng)景呢。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span> 02 山中無日月,寒暑不知年。 一轉(zhuǎn)眼,兩年過去了。少年孟浩然,也長成了感情充沛的青年小伙。 恰巧此時,襄陽城內(nèi)來了位歌女,名叫韓襄客,年方二八、色藝俱佳。 孟浩然常去給她捧場,一來二往,兩人漸漸熟絡(luò)。 一個靚麗光鮮,一個風(fēng)度翩翩;一個多才多藝,一個滿腹經(jīng)綸。 不擦出點火花,都對不起大好青春。 終于有一天,孟浩然壯著膽子約出了韓襄客。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韓襄客吹了一首《巫山曲》,孟浩然和了兩句詩。 “只為陽臺夢里狂,降來教作神仙客?!?/span> 韓襄客轉(zhuǎn)過緋紅的臉頰,也回了兩句: “連理枝前同設(shè)誓,丁香樹下共論心。” 哎喲,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看起來,都讓人臉紅心跳。 可兩人的愛情,在詩書傳家的孟老爺子那,卻遭到了激烈的反對。 “娶一個歌女進門,家風(fēng)何存?孟老夫子的臉,都給你這個不孝兒丟光了!” 老爺子只給了孟浩然兩個選擇:要么退婚,要么掃地出門。 可青春時的愛情,不遇上就算了,遇上了誰又能逃得過? 再說了,孟浩然這牛脾氣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皼_冠一怒為紅顏”,孟浩然毅然離家,跑到韓襄客家拜了天地,結(jié)了連理。 哪怕后來韓襄客為孟家生下了大胖小子,也沒有獲得孟老爺子的認(rèn)可。 從二十歲成親到二十六歲父親病逝,六年的時間里孟浩然只和父親見過一面。 贏了愛情,卻輸了親情。擱在誰身上,都是人生一大憾事,難免為此唉聲嘆氣,怨天怨地。 可孟浩然不這么想,贏了愛情,贏的是自己的一顆真心。 輸了親情雖然遺憾,可與其做于事無補的抱怨,不如投身官場搏個功名,也算是告慰老爹的生前遺愿。 于是,結(jié)束為期三年的替父守孝后,人到中年的孟浩然決定走出襄陽。 可等待他的,卻是命運再一次的捉弄。 03 公元717年,當(dāng)朝宰相張說前往兩湖地區(qū)檢查工作。 孟浩然獲悉后,覺得這是個機會,就呈了一首干謁詩以求獲得舉薦的機會。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沒錯,就是那首在后世大放光彩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憑借這首詩,孟浩然與張說結(jié)為知交,并在他的引薦下,結(jié)識了一票長安城的達(dá)官貴人。其中就有賀知章、王維、張九齡等政壇、文壇的領(lǐng)袖。 就在孟浩然摩拳擦掌、翹首以待時,卻傳來了張說因罪入獄的消息。沒了張說的引薦,再想通過獻詩獻賦的渠道進階仕途,可謂癡人說夢。 擺在孟浩然面前的,只剩下最后一條路:科考。 考就考唄,反正十八歲時我就是全縣高考狀元,孟浩然心里倒也不怵。 科目一為詩賦,這是孟浩然的強項,順利通過。 科目二為試策,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申論,是一種應(yīng)用性極強的政論文。 自由散漫了半輩子的孟浩然,對官場一竅不通,這下可把他難住了。 結(jié)果自然是名落孫山。 人到中年,生命只剩下一半,前半生浮皮潦草,渾渾噩噩地過去了。終于有一天,你幡然醒悟,決定痛改前非,立志要做一番事業(yè)。 卻猛然發(fā)現(xiàn),世界已經(jīng)對你關(guān)上了所有的門。 然而孟浩然非但沒有抱怨,轉(zhuǎn)身就南下吳越,游山玩水去了。 抱怨有什么用?除了讓自己生氣、讓別人討厭之外,什么都得不到。 有抱怨的功夫,還不如多看一眼大唐的好山好水,多交幾個當(dāng)世的才子英豪。 04 輾轉(zhuǎn)于河洛、吳越、川蜀之地,孟浩然在山水田園之間,一盤桓就是十?dāng)?shù)載。 隨遇而安、豁達(dá)灑脫的性格,讓他的詩歌清麗脫俗。 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 山水尋吳越,風(fēng)塵厭洛京。 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也是在這段時間,他與詩仙李白結(jié)下了名留史冊的友誼。僅是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就能讓后世之人暢想千年。 公元735年,已經(jīng)46歲的孟浩然迎來了人生中最后一次進階仕途的機會。 時任襄州刺史的韓朝宗,聽聞當(dāng)朝文壇偶像孟浩然閑居在家,忙不迭趕來拜訪。 這個韓朝宗也不是一般人,以舉賢薦能聞名于世。李白就曾寫過“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的名句。 兩人約定好時間,由韓朝宗帶著他一道上京,向玄宗皇帝推舉賢能。 到了約定的時間,卻遲遲未見到孟浩然。韓朝宗連忙派人尋找,卻發(fā)現(xiàn)他正和一幫朋友喝得高興呢。來人提醒他,別忘了和韓大人的約定。 孟浩然大手一揮,“喝都喝了,我現(xiàn)在全身痛快,哪有空管其他事情??!” 然后,就再也沒有然后了。 巧合的是,五年之后,五十一歲的孟浩然因為好友王昌齡路過家鄉(xiāng),于是設(shè)宴款待。宴席上,他不顧背生毒瘡,醫(yī)生千叮萬囑要忌口的禁忌,開懷暢飲大吃生鮮,導(dǎo)致毒瘡復(fù)發(fā),撒手人寰。 晚年的孟浩然,經(jīng)過了人生的坎坷起伏,早就看淡了世間的功名利祿,真正做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此時,世間已沒有什么挫折和遺憾,值得他去抱怨。 不抱怨,是孟浩然年輕時就懂的道理,是中年后就領(lǐng)悟的真諦,也是晚年后隨心而至的境界。 回想盛唐一代,才人輩出,群星璀璨。 多少人身處高位卻惶惶不可終日,論地位、論財富,他們比家庭破裂、婚姻受阻、終生未仕的孟浩然成功多了。 可是沒有一個人,能活出孟浩然的那份自在和瀟灑,就連李白、王維都視他為精神偶像。 要說幸福度,他們都比不上孟浩然。 世人皆苦。孟浩然告訴我們,不抱怨的人生,活的有多賺。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