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居士磚塔銘
正書,十七行,行十七字,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此塔銘刻于唐高宗顯慶三年。此磚銘瘦勁秀逸,淳雅整飭,婉潤秀整,筆調輕重咸宜,酷似褚遂良書,為唐磚中佼佼者。
天亡殷
又稱大豐殷,高24.2厘米,口徑21厘米,昌周武王時期的器物。內底有銘文八行七十七字。銘文大意是記述武王克商西歸宗周,舉行大封典禮并文王和上帝,天亡輔助武王舉行祭祀受到賞賜,因鑄此殷,以記榮寵。和一般商代銅器不同,它是傳世較為可靠的最早的典型西周銅器。其銘文“丕縣王則省,丕王則賡?!睂ε脊ふ?,用韻協調,為商代卜辭和金文所未見,它不僅開創(chuàng)千古詞賦的先河,同時也看出我國韻文的最早表現形式。
天發(fā)神讖碑
又名《天璽紀功碑》、《三斷碑》。篆書,三國·吳天璽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蘇江寧,已毀。傳為華核文、皇象書。清嘉慶十年(1805)毀于火。此碑非篆非隸,下筆多呈方棱,收筆多作尖形。轉折方圓并用,形象奇異瑰偉。其筆法及體勢,在書法史上可說是前無先例,后無繼者。
元書紙
古稱赤亭紙。采用當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書寫用紙。潔白柔韌,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著墨不滲,久藏不蛀、不變色。在古代用于書畫、寫公文、制簿冊等。
元羽墓志
立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元羽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體優(yōu)美,刻工極精細。其筆畫方折峻厲,而亦參用圓筆,直畫收筆多做懸針形,蒼勁不足《張猛龍碑》而凝鏈端整足以并駕,渾脫北朝粗獷之風。
開通褒斜道石刻
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的摩崖石刻。為現存東漢石刻的最早一種,是備有篆字筆法的隸書,無波磔,字形大小錯落有致,別具天趣,古意盎然。清楊守敬評其:“按其字體,長短廣狹,參差不齊,天然古秀若石紋然,百代而下,無從摩擬,此之謂神品?!?。
云書
1.篆字。篆字筆畫如云,故稱。
2.稱佛道的典籍。
云峰刻石
云峰山摩崖石刻在山東省萊州市東南。與天柱山石刻一起統(tǒng)稱“云峰刻石”?,F存北魏刻石16處,共40余種,北齊刻石一處。山腰以上有《鄭文公下碑》《論經書詩》等碑刻。山頂有《云峰之山題字》《九仙之名題字》《赤松子》等題字。東西兩側峰亦有題字、碑記。山口南端巨石上有《當門石坐》及《右闕題字》。其中最珍貴的碑刻當屬《鄭文公下碑》。
《鄭文公碑》系北魏光州刺史(后轉青州刺史)鄭道昭所書。是魏碑書法的代表作之一。書法風格以自然美見長,上承篆隸,下開隋唐,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不空和尚碑
全稱《唐太興善寺故大德大辯正廣智三藏和尚碑銘并序》。記述了佛教密宗的傳承歷史,以及榮任唐王朝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國師不空和尚的業(yè)績。唐嚴郢撰,徐浩書。唐建中二年建于長安?!督鹗途帯份d:碑高八尺三寸五分,廣四尺一寸八分,字共二十四行,滿行四十八字。
五十六種書
唐韋續(xù)撰。系由五易、八體、十二時書、三十三體相加,去其五易、八體中重復述及之大小篆二種書,而得五十六之數。
五指執(zhí)筆法
是用右手五個手指全派上用場,用“按、壓、鉤、頂、抵”的方法把筆執(zhí)穩(wěn),使手指各司其職。具體的握筆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書內側按住筆桿靠身的一方,大拇指處于略水平的橫向狀態(tài)。食指的第一節(jié)或與第二節(jié)的關節(jié)處由外往里壓住筆桿。中指緊挨著食指,鉤住筆桿。無名指緊挨中指,用第一節(jié)指甲根部緊貼著筆桿頂住食指、中指往里壓的力。小指抵住無名指的內下側,幫上一點勁。這樣形成五個手指力量均勻地圍住筆的三個側面,使筆固定,手心虛空。同樣是五指執(zhí)筆法,又因手格的張開和并攏、筆執(zhí)在指尖處還是手指第二關節(jié)處而形成多種形式,古人稱之為“鳳眼”、“虎口”、“鵝頭”等五指執(zhí)筆的不同態(tài)勢。
瓦當文
瓦當上所刻的文字。多用吉祥語,如“延年益壽”、“千秋萬歲”之類。字體多用小篆,隨勢詘曲,間有方整者。清王昶《金石萃編》收有秦漢瓦當文字。
藝舟雙楫
清代書法理論著作。包世臣著。該書內容包括論述作文、作書兩部分,是《安吳四種》之一,對中國近代書壇影響很大。作者論書一反清代書壇對趙孟頫、董其昌的偏愛,對改變清代書法風氣具有重要影響。其書法理論的立足與方法,都與前人有所不同。
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筆法之一。戈法可分兩種:一種是橫畫較長,斜豎筆下筆時逆筆上行停頓回峰往右斜下行,至停頓收峰挑出。其斜右豎畫和橫畫相交處為橫畫的二分之一處。下筆時逆峰斜向左上方,回峰停頓向下行時出現第一個小弧度,再向右下行至停頓收筆跳出,又出現一個小弧度,形成向左向右上下兩個小弧度,另一種橫畫短的字,其戈的斜豎畫則靠近橫畫的末端處交錯,只有一個弧度。
中鋒
又稱“正鋒”。書法術語。指行筆時將毛筆的主鋒保持在點畫的中線,以區(qū)別于偏鋒。它是各種筆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筆在運行中,主峰在筆畫中間,這叫中鋒行筆。這樣寫出的線條才圓渾而有質感。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宋徐鉉善小篆,映日觀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于屈折處,亦當其中,無有偏側,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
中堂
是懸掛在中式房屋的廳堂上首墻壁的中間,兩旁往往配有一副對聯,其畫幅比較大。
中秋帖
又名《十二月帖》。晉王獻之尺牘,草書。原五行三十二字,后裁去二行,現三行二十二字。明董其昌刻入《戲鴻堂法帖》,所佚二行以《淳化閣帖》補入。此帖運筆爽利,如公箸畫灰,連續(xù)無端末。清代作為“三?!敝?,刻入《三希堂法帖》。
中岳嵩高靈廟碑
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說太延年間(435~440)立??瑫?,23行,行50字。是由隸書向楷書過渡書體??涤袨樵u此碑書為“體兼隸楷,筆互方圓?!彼汛吮帟ê汀墩勒驯凡⒄?,稱為“高美”。由于它脫胎于魏晉隸書,所以隸書森嚴;又因為是尚未成熟的楷書,故結體自由,用筆無拘無束。
內拽
指意在收斂的筆勢。近人沈尹默認為:“大凡筆致緊斂,是內拽所成?!庇终f:“要用內拽法,先須凝神、靜氣,一心一意的注意到紙上的筆毫,在每一點畫的中心線上,不斷地起伏頓挫著往來行動,使毫攝墨,不令溢出畫外,務求骨氣十足,剛勁不撓。”
內擫外拓
內擫,指意在收斂的筆勢;外拓,指意在縱放的筆勢。近人沈尹默認為:“大凡筆致緊斂,是內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內擫外拓來區(qū)別二王書跡,很有道理,說大王(羲之)是內擫,小王(獻之)則是外拓。試觀大王之書,剛健中正,流美而靜;小王之書,剛用柔顯,華而實增?!辈⒅赋觯骸皟葦L是骨(骨氣)勝之書,外拓是筋(筋力)勝之書?!?br>
冗筆
詩文書畫中多余的筆墨。
月儀帖
傳為西晉書法家索靖所書,是章草名帖。我們今天見到的是《鄰蘇園法帖》拓本,縱32厘米。《月儀帖》為書信文例,按月令書寫。但傳至今日,該拓本已缺四至六月,計18頁。
手卷
也稱長卷,在比較狹窄的橫條紙上書寫,內容大多是較長的文學作品。這種長卷可以一氣往后寫下去,故書體大多是楷行草書。不便懸掛,只適合在書桌上舒展,觀后卷置之橫幅作品。
手筆
1.親手所寫或所畫的東西。猶筆跡。指所寫的書信或指所寫的詩文。
2.指所設計或所辦理的事。
3.
謂執(zhí)筆寫作。
4.
排場;手面。
5.
指辦事的氣度。
毛邊紙
宣紙的一種,也稱“毛太紙”,一種用竹纖維制成的手工紙。原產我國江西 、
福建等省。色淺黃,質細,適合毛筆書寫和印刷古籍。為我國舊時用途最廣的紙。雖質地較緊密,但韌性差,色也不潔白,不宜長期保存。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銅器物,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
,結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筆致謹嚴,字形整齊有致,相異于一般金文的豪放逸縱,結字略帶長形,顯得勁挺瘦勁,全文布局氣象溫和,歷來被視為周代篆文的正宗。
長卷
見“手卷”
長款
題款字數多的叫作長款。參“款書”。
長毫
1.鋒穎較長的毛筆。唐張懷瓘《隸書贊》:“長毫秋勁,素體霜妍?!?br>
2.細長的毛。唐岑參《太白東溪張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詩:“主人東溪老,兩耳生長毫。”
升元帖
法帖名。南唐后主李煜出所藏古今法帖刻石,有“升元二年三月建業(yè)文房模勒上石”字樣,故稱。宋周密《志雅堂雜鈔·圖書碑帖》:“江南后主,嘗詔徐鉉以所藏古今法帖入之石,名‘升元帖’。此刻在淳化之前,當為法帖之祖也。”
分書
1.漢字書體名。即八分書。清周亮工《宋比玉臨董文敏各體十九首跋》:“比玉,人知其善分書,不知其行楷俱登峰造極。”清捧花生《畫舫馀談》:“孫淵如分書,亦在趙廷桂家?!眳⒁姟?八分
”。
2.子孫分家析產的憑據。
分布法
即“分行布白”法。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在“分布法”一則中所講的書法分行布白的技法。
分行布白
書法上指安排字體點畫和布置字、行之間關系的方法。字體的點畫有繁簡,結構也有大小、疏密、斜正。分行布白的要求,是使字的上下左右相互影響,相互聯系,以達到整幅分布穩(wěn)稱。
分隸偶存
清代康熙年間進士萬經的作品,是中國歷史上著名書法論文之一。
公卿將軍上尊號奏
又名《勸進碑》,碑文內容為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刻立。高3.32米、寬1.02、厚0.32米,有穿。額題篆書陽文“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文隸書,32行(后10行刻于碑陰),行49字,有不少字殘毀。傳為王郎文、梁鵠書、鐘繇攜刻,世稱三絕。是東漢晚期成熟的隸書,也是隸書發(fā)展末期,極為工整劃一,精妙平穩(wěn),但無靈和雍榮之態(tài)。有向楷書轉變的痕跡。
丹墨
朱墨和黑墨。古人用于書寫與點校書籍。宋蘇軾《送劉道原歸覲南康》詩:“朅來東觀弄丹墨,聊借舊史誅姦彊。”
宋黃庭堅《與徐彥和》:“所寄詩文,久乃得。熟觀之,極見琢磨之功。奉想丹墨之暇,左右經史時,以古人用心處,一浣刀筆之塵也?!?br>
鳳眼
書法術語,執(zhí)筆法的指法名稱,握管時,大拇指節(jié)骨挺直,里側呈微凸伏,與內彎的食指構成狹長形的縫隙,因美其名為“鳳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圓者稱“龍眼”,是另一種執(zhí)筆法。
今隸
正書的古稱。正書
由漢隸發(fā)展演變而成,在唐代仍把正書沿稱為“隸書”。如《唐六典》載:“校書郎正字,掌讎
校典籍,刊正文字。其體有五:……五曰隸書,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贝恕半`書”即指當時通用的正書。為區(qū)別于漢魏時代通用的隸書,又別稱正書為“今隸”。明代李贄《疑耀》稱:“唐以后之楷書稱為今隸,因謂漢隸為古隸?!标懮睢稌嫛匪Q”鐘王變體,謂之今隸”,則又泛指魏晉以來之楷書而言。
今草
亦稱“小草”。草書的一種。始于漢末。是對章草的革新。筆畫連綿回繞,文字之間有聯綴,書寫簡約便。為東晉王羲之所發(fā)揚完善。唐代張懷瓘《書斷》載:“(王)獻之嘗對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之間,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更加縱放的“狂草”為“今草”的發(fā)展。
倉頡篇
秦李斯著。原是教育學童識字的字書,秦始皇帝統(tǒng)一文字時又成為小篆書體的樣板?!秱}頡》、《愛歷》、《博學》3篇,斷 60字以為一章,凡
55章,統(tǒng)稱《倉頡篇》。參'爰歷篇"。
殳篆
也稱“殳書”,秦書八體之一。是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特別是武器上的一種篆書,是一種適應器形需要的裝飾性極強的書體,類似現代的美術字。從秦“大良造鞅戟”和“呂不韋戈”上的文字看,結構不脫小篆,書法作風和秦權、秦詔版上的一樣,草率省便而近于隸書。徐鍇《說文系傳》:“殳體八觚,隨其勢而書之也?!爆F代有的學者認為秦代若干觚形的權上較方整的書體,如“栒邑權”,也是殳書。
烏絲欄
指在紙或絹素上畫或織成的黑色界格。亦泛指有這種黑色界線的書法用紙。唐界墨濃而細,宋界墨淡而理粗。北宋黃庭堅服膺五代楊凝式書法,有詩曰:“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前人也有把其解釋成書法用筆的,《書法三昧》稱:“烏絲欄者,鋒正則兩旁如界。”
方圓
指字的用筆和形體上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從用筆上講究方圓之術的,如元代劉有定《衍極·注》稱:“執(zhí)筆貴圓,握管不可不直,直則方。字貴方,得勢不可轉,轉則圓。篆圓也,圓其用而方其體;隸方也,外雖方而內實圓?!睆淖值男误w上講究方圓之術的,如南宋姜夔《續(xù)書譜》稱:“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狈街性A,圓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統(tǒng)一,才能獲得良好的藝術效果。若“舍方求圓,則骨氣莫全,舍圓求方,則神氣不潤;方不變謂之斗,圓不變謂之環(huán),此書之大病也”。(《變通異訣》)故方圓也可用來評價書法藝術的優(yōu)劣。
方法
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在“方法”一則中所講的書法學習的技法。
方筆
指書法上的方形筆畫用筆技法。筆畫的起筆處棱角,收筆與轉折處成方形的用筆??涤袨?《廣藝舟雙楫·綴法》:“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方筆便于作正書,圓筆便于作行草。”
六書
1.
古人分析漢字造字的理論。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吨芏Y·地官·保氏》:“五曰六書?!?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薄稘h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yǎng)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三家所列之名稱、次第,大同而小異。
2. 亦稱“ 六體
”。指古文、奇字、篆書、左書、繆篆、鳥蟲書六種字體。 漢 許慎 《<說文>敘》:“及亡 新
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
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 秦始皇帝使下杜人 程邈
所作也。四曰左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薄稌x書·衛(wèi)恒傳》說與此同。參見“六體”。
六體
1.
六種字體。(1)指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稘h書·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隸書、行書、草書。唐張懷瓘有《六體論》。
2.
指六書?!吨芏Y·地官·保氏》“五曰六書”唐賈公彥疏:“書有六體,形聲實多?!眳⒁姟?六書 ”。
3.
《尚書》的六種文體。
4.
《易》卦的六爻。
5.
人的頭、身和四肢。
6.
晉裴秀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其制圖之標識體例有六:一、分率,計里畫方;二、準望,辨正方位;三、道里,道路相距之里數;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后三者皆道路夷險曲折之別。秀圖今不傳,《晉書·裴秀傳》錄《圖序》全文。
六體書論
唐代張懷瓘所寫的關于大篆、小篆、八分、隸書、行書、草書六種字體的創(chuàng)始的相關歷史和字體的形狀描述。對中國早期書法的發(fā)展進行了一定的評價。
六體千字文
相傳是元代趙孟頫書寫的。全卷布局縱橫成行,將大篆、小篆、隸書、章草、楷書、草書六種書體組合在一起,取得了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效果。字體整齊勻稱,明快清晰,體現出作者高度的書法造詣。
六分半書
清代鄭燮(板橋)法書的別稱。鄭燮以隸書筆法形體摻入行楷,又時以蘭竹面筆出之,自成面目,此書體介于楷隸之間,而隸多于楷,隸書又稱“八分”,因此送燮謔稱自己所創(chuàng)非隸非楷的書體為“六分半書”。世人也稱為“板橋體”。
斗方
1.書畫所用為方形或近于方形的形式,幅面不大,如舊時的斗口大小一尺見方的紙,四尺宣紙裁為八份,稱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亦指一尺見方的冊頁書畫。清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屏軸》:“十年之前,凡作圍屏及書畫卷軸者,止有中條、斗方及橫批三式?!?br>
2.現在已不局限于斗口大小,形式已多樣,如“四尺斗方”等。
3.方形。
計白當黑
字的結構和通篇的布局務需有疏密虛實,才能破平板、劃一,有起伏對比,既矛盾又和諧,從而獲得良好的藝術情趣。清代鄧石如稱:“字畫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狈沧鲿纫⒁夂诘牟糠帧中喂P畫的密(實)處,也要注意到字畫間及行間之白的疏(虛)處。黑處要精心結撰,而白處——字里行間的布置也須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兩者相映生輝。
心成頌
著名書法論文,隋僧智果著。
書畫
1.書法和繪畫?!峨`釋·漢張平子碑》:“音樂書畫之藝,方技博弈之巧。”
2.書壇。
3.書法界。
書藝
1.書計;書數。《三國志·吳志·孫和傳》:“年十四,為置宮衛(wèi),使中書令 闞澤 教以書藝?!?br>
2.指書法。唐黃庭堅《跋李康年篆》:“余嘗論二王以來,書藝超軼絶塵,惟顏魯公、楊少師相望數百年,若親見逸少 ?!?br>
3.
即四書文(明清科舉考試所用的文體)。
書林藻鑒
是一部歷代書法評論資料匯編,按時代順序和人物編次。初次付梓在一九三五年。上起傳說倉頡造字的時代,下止清沫,共收人物二千八百一十七人。引用文獻除大量文集與方志以外,尚列三百六十七種,蒐輯詳備。在每一朝代之前,都有一篇緒論,對各朝書法的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評論,并提出許多精辟的見解。因此,這不僅僅是一部資料書,同時也是一部書法史?!稌旨o事》是編輯《藻鑒》時的副產品。這部書蒐輯了有關書法家的掌故史實七百余則,亦按時代和人物編次?!对彖b》和《紀事》實際上可視為一部著作的兩個組成部分。
書口
書籍上跟脊相對的一邊。線裝書通常在這地方標注書名、卷數、頁數等。
書品
1. 評論書法優(yōu)劣的書。歷代以“書品”為題名的很多,其中較著名的有南朝梁
庾肩吾《書品》、明楊慎《書品》和清楊景曾《書品》等。
2.
書法的風格造詣。唐張又新《東林寺建碑記》:“ 北海守李公,文人之雄,書品之能者也?!?br>
3.
冊命的官品。唐杜牧《戰(zhàn)論》:“夫戰(zhàn)輒小勝則張皇其功……凱旋未歌,書品已崇,爵命極矣……焉肯搜奇外死勤於我矣?!?/strong>
書估
唐代書論家張懷瓘于天寶十三年(754)所作,它的出現反映了唐代法書市場交易的繁榮。
書法
1.
古代史官修史,對材料處理、史事評論、人物褒貶,各有原則、體例,謂之“書法”。《左傳·宣公二年》:“
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碧苿⒅獛住妒吠āせ蠼洝罚骸肮手敃r史臣各懷直筆,斯則有犯必死,書法無捨者矣?!彼沃x采伯《密齋筆記》卷四:“《論語》書法之嚴,即《春秋》書法也?!?明劉基《春秋明經·鄭伐許鄭伯伐許》:“蓋與鄭伐許、鄭伯伐許之書法同矣?!?br>
2.
文字的書寫藝術。亦指書法作品?!赌淆R書·周颙傳》:“少從外氏車騎將軍臧質家得衛(wèi)恒散隸書法,學之甚工?!彼五X愐《錢氏私志》:“元章書法之妙,今日可謂第一。”
3.
指漢字形體。清葉名灃《橋西雜記·壹貳叁肆等字》:“至如秦漢碑,惟一二三書法不同?!?br>
4.
措辭方式。呂叔湘《<通鑒>標點瑣議》:“《通鑒》書法,‘夜’一字為句,必有所承。上文未說何日之事,‘夜’字連下讀,‘夜’字點斷,意為‘到了那天夜里’;‘夜’字不斷,意為‘趁夜里’?!?br>
書法正傳
中國清代書法理論著作。馮武編。馮武,字竇伯,號簡緣,江蘇常熟人?!稌ㄕ齻鳌?0卷,均收錄前人著述。卷一至卷四為技法部分,包括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無名氏的《書法三味》、李溥光《永字八法》、明代李淳進《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卷五至卷七為纂言及漢至元人論書,包括《梁武帝觀鍾繇書法十有二意》、《蕭子云十二法》、《顏魯公傳張旭十二意筆法》、《徐浩書法論》、《虞永興筆髓》、《歐陽率更三十六法》、《玉堂禁經》和《四體書勢》、《書譜》、《續(xù)書譜》、《豐道生筆訣》;卷八、卷九為《書家小傳》、《名跡源流》;卷十為馮班《鈍吟書要》。
書法雅言
明代書法理論著作。項穆著。項穆,萬歷年間書法理論家,字德純,號貞元、無稱子。書畫收藏家、鑒賞家項元汴之子。秀水(今浙江省嘉興市)人?!稌ㄑ叛浴?卷,共17篇,包括:書統(tǒng)、古今、辨體、形質、品格、資學、規(guī)矩、常變、正奇、中和、老少、神化、心相、取舍、功序、器用、知識。
書法約言
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宋曹著,1卷7篇,集中的闡述了作者的書法理論。
書學
1.猶典籍。
2.學習書法和字學;學習書法和字學的學校?!赌鲜贰ね醮葌鳌罚骸按?……少與從弟儉共書學,謝鳳子超宗嘗候僧虔,仍往東齋詣慈。慈正學書,未即放筆?!?/strong>
3.關于漢字書法的理論。
書評
1.書法評論。
2.評論或介紹書籍的文章。
書滴
1.儲水供磨墨用的水盂?!段骶╇s記》卷六:“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潤如新,王取以為書滴?!鼻逯扃短照f·說今》:“文房硯屏、墨牀、書滴、畫軸、秘閣鎮(zhèn)紙,司直各適其用?!?/strong>
2.指磨墨時用的水滴。
書譜
唐孫過庭撰并書。書于垂拱三年(687),草書,紙本。縱27.2厘米,橫898.24厘米。每紙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漢末伯英”下闕30字,“心不厭精”下闕30字。《書譜》在宋內府時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現傳世只上卷。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書譜卷上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的書法名跡、著名書法理論著述。此卷為紙本,草書,縱26.5厘米,橫
900.8厘米?!稌V》原為2卷6篇,現存其草書真跡一卷,題為《書譜卷上》。其內容論述正、草二體書的章法及學習和創(chuàng)作的經驗,議論精辟,文章宏美,是一部書文并茂的書法理論著作。
書訣
弇州四部稿作。中國明代書法理論著作。明代書法家豐坊撰。
書格
1.一種文具。亦稱臂擱,書寫時用以支臂,使腕不著紙,以防墨污?!赌淆R書·高逸傳·庾易》:“
安西長史袁彖欽其風,通書致遺。易以連理機、竹翹書格報之?!?br>
2.書法的風格。明徐樹丕《識小錄·李嗣真》:“李嗣真論右軍書格不同:《樂毅論》、《太史箴》,皆正大有忠臣烈士之象;《誓墓文》、《曹娥碑》,其容憔悴,有孝子順孫之象?!?br>
3.供摹寫用的范本。因常以方格為界,故名。俗又稱仿格。清厲鶚《悼亡姬詩》序:“影搨書格,略有楷法?!?br>
書概
清代書法理論著作。劉熙載著。劉熙載,字伯簡,號融齋,江蘇興化人,另著有《古桐書屋六種》、《古桐書屋續(xù)刻三種》等?!稌拧肥瞧渌墩撍噮R抄》中的一部分?!稌拧纷饔谕问辏?873),共245條,涉及書法理論十分廣泛,在許多問題上都有獨到見解。他論書強調文如其人,論氣韻以士氣為上;還提出書重用筆;認為行書法多于意,草書意多于法。對許多書法家的造詣和得失,也都有自己的看法。
書筏
清代書法理論著作。笪重光著。笪重光,字在辛,號君宣、蟾光、江上外史、郁岡掃葉人,丹徒(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人。除《書筏》外,還著有繪畫理論著作《畫筌》等?,F存《書筏》計文28則,綜論筆法、墨法、布白、風韻等幾個方面,論述都較重要,文辭簡明扼要,
書跡
亦作“書蹟”、“書跡”。筆跡;墨跡。
書帖
1.書寫簡帖。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嘗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br>
2.指書札、柬帖。唐溫庭筠《洞戶二十二韻》:“畫圖驚走獸,書帖得來禽?!?曾益等注:“ 唐李綽《尚書故實》:‘
王內史書帖中有與蜀郡太守書,求櫻桃來禽,日給藤子?!?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 元豐中, 王荊公居半山
,好觀佛書,每以故金漆版代書帖與朋儕往來者?!?br>
3.字帖;墨跡。
宋梅堯臣《張圣民學士出御書并法帖共閱之》詩:“刑政二字布楷法,古今書帖未足觀?!?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十:“士大夫家,亦有愛其書帖者,皆藏去,以為清玩。”
書體
1. 字體?!稌x書·衛(wèi)恒傳》:“ 杜氏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br>
2.
文體。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詳總書體,本在盡言?!?br>
書呈
書信,信函。
書家
1.書法家,善書者。宋董逌《廣川書跋·徐浩<開河碑>》:“書家貴在得筆意?!鼻逵衢?《茶香室叢鈔·百納碑》:“韓魏公作晝錦堂,歐陽文忠為記,蔡忠惠書之。忠惠每一字,必寫數十赫蹏,竢合作而后用之,以故書成,特精絶世……然唐以前書家,恐未屑為此也?!?br>
2.
侍書家的省稱。侍奉帝王、掌管文書的官員。
書圣
指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圣"之稱。
書奴
1.比喻學書墨守成規(guī)而不能創(chuàng)新者。唐代亞棲《論書》:“凡書通即變。王(羲之)變白云體。歐(陽詢)變右軍體,柳(公權)變歐陽體,......若執(zhí)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
2.有書法嗜癖者,寄興書學,也往往自稱為"書奴”。
書床
1. 猶書架。 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卷一:“其二人并持囊,囊大如小柱,似有文書。挾席人舒置書牀上?!?br>
2.
臨帖習字的文具。用染黑的絹,緊繃于長方形木框中,以筆蘸清水寫在絹上,既不傷筆,又省紙張。類似現在市場流行的一種萬次水寫布,現其名曰“文房第五寶”。
書丹
碑刻術語。古時刻碑,先用朱筆在石上寫所要刻的文字,稱“書丹”。后泛指書寫碑志?!逗鬂h書·蔡邕傳》:“﹝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
許之,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br>
書具
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等。宋王安石《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br>
書刀
在竹木簡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稱削,漢人稱書刀?!夺屆め尡罚骸皶?,給書簡札有所刊削之刀也。
書幌
書帷。亦指書房。南朝梁劉孝綽《<昭明太子集>序》:“猶臨書幌而不休,對欹案而忘怠。”
書翰
文字;書信。亦謂作書。
書斷
中國唐代品鑒、評論書法家和書法的著作。張懷瓘著。上卷敘述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等10種書體的源流和發(fā)展概況,每體都有一編贊,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字體的發(fā)展變化的歷史。中卷和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以書體分論。神品25人(除各體重復外,得12人),妙品98人(除各體重復外,得39人),能品107人(除各體重復外,得35人)。前列姓名,后為小傳,傳中又附錄38人。各品諸小傳以時代為次序,全書最后有《總評》一篇,創(chuàng)稿于開元甲子(724),脫稿于丁卯(727)。
書后品
唐代品鑒、評論書法家和書法的著作。李嗣真著。評述了秦至初唐的81名書家,按十品分十個等級加以評述,依次為逸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共3等9品。在品評中亦有理論闡述,條理中然。每品列書法家姓名,接著是敘錄,論述書藝的源流、作家的特色以及優(yōu)劣。而每等后有”評”和”贊”。還著有《續(xù)畫品》、《詩品》、《明堂新禮》等。
書小史
(宋)陳思撰,是書為書法家傳記,所載上自伏羲、神農,止于五代徐鉉、郭忠恕。南宋謝愈修稱此書“征訂名帖,飽窺探異書,趣尚之雅,編類之勤,可謂不茍于用心矣”
書史會要
明代輯錄歷代書法家傳記和技法的著作。元末明初陶宗儀編著。陶宗儀,字九成,號南村,黃巖(今浙江省黃巖縣)人,后居松江?!稌窌?卷,書成于明洪武九年(1376)。擇100余種書籍,編錄上古至元代的書法家傳記,評論簡潔、允當,系統(tǒng)而較詳盡。補遺1卷,收錄400余人,絕大多數是鮮為人知的書法家。
書尺
1.尺牘,書信。
2.文具名。即書鎮(zhèn)。
書眉
1.書頁的上端,又稱“眉額”也叫“天頭”。清陳鳣《對策》卷四:“至於部次州居,展書眉而可得?!?/strong>
2.指書封面所題的標簽。
3.橫排書印在版心之外上端空白處的書名、篇名等。其作用為便于翻檢。
尹宙碑
全稱《漢豫州從事尹宙碑》,又名《尹宙碑額》。東漢熹平六年(177年)四月立。14行,行27字。額篆書“漢豫州從事尹公銘”8字,僅存“從、銘”二字?!兑姹方Y體內緊外拓,筆畫細瘦圓健,整篇碑文為隸書,體勢近似楷書,元明以來書家多稱之。字體風格俊逸灑脫,頗具秦小篆之遺風。清王澍評其書云:“漢人隸書,每碑各自一格,莫有同者,大約多以古勁方拙為尚,獨《尹宙碑》筆法圓健,于楷為近?!保ā短撝垲}跋》)后世每多以此碑與《孔宙碑》并稱“二宙”。
孔宙碑
全稱《漢泰山都尉孔宙碑》。漢延熹七年(164)立,隸書。15行,行28字。存山東曲阜
孔廟。額篆書(陽文)“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二行十字。有穿。碑陰額篆書(陽文)“門生故吏名”五字,下隸書題名三列。是碑自歐陽修《集古錄》收載之后,代有著錄,對后世影響較大。其書風屬方整秀潤一路,與《史晨》《乙瑛》、《華岳廟》諸碑相近。結字中宮綿密,左右開張,橫畫甚長,波磔分明,用筆圓轉遒麗,有篆書意味。
雙款
書畫題款的一種形式。即有“上款”,也有“下款”。在單款(即“下款”)的基礎上,再加包括受書者姓名等內容的題款(即“上款”),如××囑書、雅正、斧正、正腕等。參“單款”、“上款”、“下款”、“款書”、“窮款”。
雙鉤
1.復制法書的技法。法書上石,沿其筆面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稱為“雙鉤”,南宋姜夔《續(xù)書譜》稱:“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體。”陸游有“妙墨雙鉤帖”詩句。
2.一種書寫“空心字”的技法。據載:宋代蒲元,嘗以雙鉤字寫河上公注《道德經》,筆墨精細,若游絲縈繞,孤煙裊風,連綿不斷,或一筆而為數字,分布勻穩(wěn),風味有余。
3.執(zhí)筆法的指法名稱,與“單鉤”相對。北宋黃庭堅論書:“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已意左右。”今以食指與中指上節(jié)、中節(jié)之間相疊,鉤住筆管,稱為“雙鉤”。
尺一書
1. 指詔書。
2. 指書信。
孔羨碑
建于魏黃初元年 (220),原碑在山東曲阜孔廟。碑額篆書
2行“魯孔子廟之碑”,碑文隸書22行,行40字。書法結字方正寬綽,骨力健勁,氣勢瑰偉,用筆方齊質拙,茂密雄強,如斬釘截鐵,開六朝分楷先河。
孔子廟堂碑
《孔子廟堂碑》有數種,以唐虞世南所書最有名,故單稱《孔子廟堂碑》或《夫子廟堂碑》。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為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此碑是為記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葺孔廟事而立。虞世南撰書,貞觀七年(633)刻成,無撰寫年月。
鄧太尉祠碑
全稱“馮翊護軍鄭能進修鄧太尉祠銘”,也稱“鄭宏道修鄧太尉祠記”,俗稱“鄧艾祠碑”,南北朝時期碑刻。公元367年(前秦建元三年)刻,隸書,19行,行字不等?!栋谁偸医鹗a正》評此碑說:“隸法略涉放縱,仍不失漢人矩矱?!逼鋵?,說它接近漢隸,還不如說它更多魏隸氣息。有些字的結體同“爨寶子”有相近處。
水墨
1.水和墨。多用以指一種不著彩色,純以水墨點染的繪畫法。元湯垕
《畫鑒·唐畫》:“董元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礬頭,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樣,著色,皴紋甚少,用色穠古?!?br>
2.水墨畫的簡稱。唐張碧
《題祖山人池上怪石》詩:“我聞吳中項容 水墨有高價,邀得將來倚松下?!?br>
3.淺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煙云。
引牽
見“牽絲”。
引帶
見“牽絲”。
引首章
引首章是鈐蓋在書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稱“隨形章”,是隨石料的造型順勢刻成的的章。書法作品上是否蓋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過于整齊,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單調,需“調整”,這時應考慮蓋引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