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揭秘嵊州10大姓氏來歷!你可能就是名門望族之后...

 閑庭信步59 2018-09-17

嵊州,屬江浙魚米之鄉(xiāng),歷史悠久,風(fēng)景秀美,經(jīng)濟殷實,文化昌盛,歷來是大族聚居之地。至2002年底,全市共有559個姓氏,均為單姓。人口萬人以上的22個,千人以上的90個,百人以上的156個。

那么

嵊州的十大姓氏又是哪些呢?

張姓為嵊州的第一大姓,但究竟是哪一支張氏的先祖最早來嵊州大地繁衍生息已經(jīng)無從考證。據(jù)小編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從現(xiàn)存的嵊州各支張氏宗譜來看,有很大一部分都出自南宋魏國公張浚之后,張浚在嵊州的后裔可分三派。

南宋魏國公張浚

一、是其長子張栻的后裔,主要有:

① 長樂鎮(zhèn)雅張張氏:根據(jù)宗譜記載,其始祖為唐朝元和狀元張又新,出任會稽郡守遷居綿竹,傳十世至張旸,任剡縣縣令,居宦磡頭,卒于任所,其子張奎自宦墈頭遷居剡西雅張

② 三界清水塘派:根據(jù)宗譜記載,張栻之孫,束三公諱錫,字易金。宋承奉郎,遷居紹興府山陰縣之余貴莊(今馬山鎮(zhèn)桑余村)。其子萬二公諱赟,字惇美,在宋端平年間,拋棄官職(宣義郎),在家讀書賦詩、游山玩水。一次偶爾間經(jīng)過今友誼陳村之后巖山,見此地眾山迥繞,林木茂盛,環(huán)境幽雅,頓生流連之心,遂將全家遷來后巖落業(yè)。

③剡湖街道南山塘派:據(jù)沙園記載,始祖魏國公張浚,護駕隨宋高宗趙構(gòu)南渡遷居杭州,其曾孫張轅又遷居嵊州城中,再傳五世至張永旭轉(zhuǎn)遷南山塘,永旭生六子,其第三子張溋再徙居沙園。

二、是其次子張杓的后裔,主要有:

①三界茶園頭、浦口上林、仙巖岙底、崇仁新官橋、應(yīng)桂巖、裘巖一系張氏。本支張杓后裔,自張杓隨宋高宗南渡遷居臨安后,以此為基繁衍生息。張杓生三子,張琜(球)(1157—1230)吏部尚書,張珍(1169—?)兵部左侍郎,張玖(1163—?)刑部尚書。張珍和張玖遷湖州。張玖之孫張祉分居嵊邑五都上林,祉長子后兩世,有張勤自上林分居剡西玨芝。后三世有張霞自五都上林分居下家岙(岙底)。

②剡西雅堂派,今甘霖鎮(zhèn)馬塘村。其遠系先祖為漢朝張良、唐朝張九皋。宋魏國公張浚次子張杓的孫子張堅為臺州府尹而宦居黃巖。張堅曾孫元舜遷居琵山后其九世孫茂略遷居剡西雅堂。

三、是幼子張翼的后裔。張翼隨宋高宗南渡遷居臨安(今杭州)后,在淳熙年間(1174~1189)由臨安隱居剡城集賢坊(今剡山小學(xué)一帶)。其后裔分居城中、石磺下路頭、鹿山街道孟愛、蓮塘、花田胡公廟等地。

王姓為嵊州的第二大姓,由于現(xiàn)有資料不多,小編通過查閱各方資料,總結(jié)了嵊州金庭王氏、南岙王氏、剡溪王氏、石璜王氏、東林王氏的由來。(資料不全,如有錯誤請見諒)

一、嵊州金庭王氏。始祖王羲之,字逸少,號譫齋,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自瑯琊遷于會稽,為內(nèi)史,后隱于金庭,卒葬瀑布山。

“書圣”王羲之

二、嵊州南岙王氏?!澳厢跏稀敝饕赡厢?、大王、箬嶺、獨山、王舍崗、石坑、里大山、外大山、唐岙、陸康等許多村莊構(gòu)成,都姓王,是王羲之后裔,同一個宗族,統(tǒng)稱“南岙王氏”。南岙王氏的始祖為王煤,從新昌長潭遷來,他是王羲之的24世孫,王獻之的23世孫,王超之的18世孫。

另有說法為,南岙始遷祖名王祉,其子仁美為南岙祖,據(jù)宋熙寧四年(1071)左丞相鄭德源《瑯琊王氏家譜序》中寫道:“閑游嵊嶀頂南,見一平地,闊有二畝余,造一羲之亭,面朝剡溪,面北看得靈芝鄉(xiāng),隱于箬嶺下,七星之相,九龍之地,可作住場,而寧九縣尉長子百十府君諱祉者,同子千廿三公、廿四公遂遷于此居焉。”

三、嵊州剡溪王氏。據(jù)剡溪王氏宗譜(嵊州)記載:始遷祖為王铚,字性之,號雪溪居士,南宋時自安徽汝陰縣(今屬阜陽市)駕至臨安,羨剡溪山水之勝,遷居浙江嵊縣(今嵊州市)靈芝鄉(xiāng)上舍村(今仙巖鎮(zhèn)王舍村),王铚曾在南宋紹興年間,得到常販薦舉,曾為樞密院編修官,后因忤奸相秦檜意,遭到貶斥。王铚撰有《雪溪集》,雪溪即剡溪,因王子猷雪夜訪戴而名。可謂王铚鐘情剡溪、倦戀剡地山水之情昭然。自王铚始,王氏就在剡地繁衍生息,“我家住在剡溪曲,萬壑千巖看不足。卻笑當年訪戴人,雪夜扁舟去何速?”

<雪溪集>

四、嵊州石璜王氏。先祖王維承于元代末年,為避戰(zhàn)亂攜帶家屬來此,見山川秀麗,景色宜人,而世其家焉;并以“盤石相安”之義,名其地曰石王

五、嵊州東林、平溪王氏。嵊縣東林村是王導(dǎo)第59世孫諱令謀,於北宋元豐(960)十二月,因想念王羲之后裔在剡(嵊縣),遂遷平溪(今華堂村)落戶於巖頭,是為始祖。61世孫王仁壽於宗至道三年(997)分居於東林,是為東林村始祖。

陳姓為嵊州的第三大姓,分布于全市各鄉(xiāng)鎮(zhèn),如同其他姓氏一樣,嵊州陳氏其源流派別也是各有其宗,不盡相同。 嵊州陳氏,就已知的有以下數(shù)支:

一、為南宋山陰令陳銓之后。陳銓,字輔國,原籍安徽歙縣。宣和間任山陰縣尹,謝事后于建炎丁未(1127)徙居剡之浦橋。銓生昱,昱生賢,賢有曾孫名淦,由進士授寧海縣令。元兵南侵,全家殉難,唯一子廷銓就學(xué)僧舍得免。廷銓的曾孫——均順,遷至坂頭,今三溪,上陳,下陳,西坑陳氏均為其后裔。

二、為南宋咸淳進士處州僉判陳圣之后。陳圣(1230-1268),世居江州德安。圣生二子:頤,順。頤生三子:國珍,國鈞,國澤,國澤從事轉(zhuǎn)運司。順生二子:國光,國美,國光(1292-1382)于元為進士,官大理寺卿。國澤,國光因愛剡中山水,遷其祖墓與嵊,并悉遷其昆弟在處者,居于嵊城東隅鼓樓下。

三、為元宣議郎陳守仁之后。陳守仁,元至大時官宣議郎,去職后自鄭家岙徙剡北德政鄉(xiāng)后巖(即陳村),為今陳村陳姓始祖。

四、為陳覸之后。陳覸,字彥成,其先世有陳孺文,籍四明,任后唐,官端明殿大學(xué)士,晚歲致仕后游天臺,途中以病留養(yǎng),定居新昌桂山。傳五世至陳元中,進士,中憲大夫。元中二子:德清,德深;德清字仲和,官御史中丞,居新昌平湖。德清再傳七世至彥成,始遷嵊靈山鄉(xiāng)官園,為官園陳姓始祖。

五、為清陳士祥之后。陳士祥,其族奉南朝梁主陳霸先之父為一世祖,陳霸先之兄陳奎元為二世祖,三世祖始安公始徙湖州安吉,六世祖康伯后裔分徙東陽,天臺,二十一世祖陳亢字子禽,遷義烏石樓。子禽再傳三十世至陳士祥(1747-1791)于清乾隆間遷嵊下路西。

六、為陳璖之后。陳璖,字循遠,號永孝,婺州義邑大陳人。南宋紹興三年進士,授紹興府主薄,遂卜居斗門鼓樓下。其三子陳鐩生一子陳整,字正乾,官至翰林學(xué)士,生二子:陳昌、陳隆。昌為大理寺評事,隆為宋開慶間狀元(未見于正史)。陳昌生一子陳會。陳會生五子,長朝仁、次朝義、三朝禮、四朝智、五朝信。陳朝智,字延清,號泉川,進士授江山知縣。傳八世孫陳良玉在明萬歷年間遷嵊州城北竹山。

周姓為嵊州的第四大姓,由于現(xiàn)有資料不多,小編通過查閱各方資料,總結(jié)了嵊州開元周氏、定山周氏、剡西周氏的由來。(資料不全,如有錯誤請見諒)

一、開元周氏。開元周氏始祖周奭(shì),字仁普,號建元,北宋景祐三年(1036)攜夫人林氏及子周誼嘉等自婺州府城(今東陽縣玉峰鄉(xiāng)查隩村)遷居剡縣開元村(今嵊州開元鎮(zhèn))。

二、定山周氏。據(jù)宗譜記載,定山周氏系淮巖派,第三十三世“世恩”公于明朝年間從鄰近的東陽古塘遷徙今地,定山而居,卜筑于楓樹下,遂為定山周氏始遷祖,所居之里稱為“定山”。

三、剡西周氏。剡西周氏出自北宋理學(xué)大師周敦頤。敦頤公原名敦實,避宋英宗諱改焉。官大理寺丞、國子博士。因筑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上,以故居濂溪而名之,后人稱其為濂溪先生。 據(jù)該支《剡西周氏宗譜》記裁,濂溪之后有周公諱通甫者,以著作佐郎出守滁州,從駕南渡,徙居杭城。南宋以來,代有聞人。遭元兵燹,宗人四散避亂,有徙于湖州之烏程者;有徙于姑蘇之崐山者;有徙于山陰之前梅者。而成一君攜其子承祖徙居剡溪之成俗坊,父子繼登仕籍。

錢姓為嵊州的第五大姓,嵊州錢氏共同的祖先是唐末五代十國中的吳越國國王錢镠,謚武肅。吳越國位于今浙江全境及江蘇的蘇州(含今上海等地)和福建的福州。地域雖小,但有國時間最長,先后達72年,歷三世五王。這五王是錢镠及其七子元瓘、元瓘的六子宏佑、七子宏倧、九子宏俶。因“宏”為避宋高祖諱才去宏,單名俶。所以各地錢氏宗譜都從武肅王為第一世算起。

小編經(jīng)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嵊州錢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支:

一、剡源錢氏。始遷祖錢奎,是惟演的長子曖的孫子。惟演是俶的第八子,官居右屯衛(wèi)將軍、贈太師令、兼中師令。曖于宋真宗時特賜進士及第,官至兵部郎中太常卿,配妻郭氏,是宋仁宗郭皇后的妹妹,生七子,第六子景絢,宋神宗元年(1068年)拜左藏庫史,未幾卒于官廨,只生一子名奎。

奎生于治平丁未(1067年),宣和六年(1124)以祖蔭拜越州司理參軍(掌獄訟的官),值靖康之亂(1126年),北宋都城陷落,徽、欽兩帝被擄。翌年,宋室南遷于杭州建都,是為南宋開始。時,奎仰望北方汴京,已無家可歸,只好帶了家眷出走,先到暨陽(今諸暨)江藻安頓下來。后來奎又游覽到嵊縣剡源鄉(xiāng)崇安里(今剡源水庫的地段)屬西白山東麓,看到這里名山拱峙,秀水重環(huán),風(fēng)景特佳,遂按當時風(fēng)俗,相其陰陽,審其四象,筑室其中。

二、長樂錢氏。始遷祖錢值,是惟演第七子暐的后裔,暐生七子,第四子景堯,有志好學(xué),作文詞達理充,如長江巨河沛然,莫能御之,歷奉直大夫利州安撫史,知興元府。景堯生三子:稔、稹、稵。第二子稹生兩子:介之、仝之。

介之字畿仲,生于宣和元年(1114年),是武肅王第八世孫。介之初任福州羅源縣令,政多茂績,繼任婺州推官(主管司法)。因其妻薛氏有奩田(陪嫁的田產(chǎn))15頃在嵊,遂于淳熙四年(1177年)帶了三子植、幼子楷歷覽會稽上游剡川,見長樂陽明里這塊地方(即今長樂鎮(zhèn)駐地),西有太白山,南有蘆雪峰,山勢奇異,中間是一大平原,景色宜人,就命植和楷卜筑土庫臺門(大約在九曲路地勢較高的地段),相傳此宅就是長樂太公始遷古宅,宅旁還有土庫井。

朝奉郎錢植,字德茂。卜居長樂后,繼承家業(yè),克自勤勉,言行循規(guī)蹈矩,對人恭敬有禮,儒林俊彥稱其為世家典范。

三、剡東錢氏。是駙馬景臻之后,惟演的第六子冀國公暄,字載陽,生于天禧二年戊午(1018年)。暄的第七子景臻,生于至和二年(1055年),于熙寧七年(1074年)娶仁宗第十女(昭淑貴妃周氏生)秦魯賢穆明懿大長公主。生有四子:忱、愕、愐、愷。據(jù)《剡東錢氏宗譜》載,愷傳至第10世華祖,華祖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樂剡川之勝,自江西安吉徙剡忠節(jié)鄉(xiāng)(今北漳)定居。

四、北漳錢氏。始遷祖為啟明,是武肅王第二個兒子元璣的后裔。啟明約于康熙時大約在1710年左右,從九里馬家埠遷來剡東北漳鎮(zhèn)。啟明傳必大,必大傳其彬,俱以耕鑿為務(wù)、勤儉持家。至32世谷慶者,善經(jīng)營,置產(chǎn)業(yè),家有箱倉之積,田有阡陌相連,里中稱小康。

裘姓為嵊州的第六大姓。這次主要介紹嵊州的崇仁裘氏,目前,嵊州崇仁鎮(zhèn)是世界上最大的裘氏聚居地,對全國裘姓而言,嵊州市裘姓即占全國五分之一。以崇仁裘姓而言,則要占全國裘姓四分之一,崇仁裘姓包括移居國內(nèi)各省、市、自治區(qū)、縣和港、澳、臺及國外在內(nèi)共2.5萬人,占嵊州市總?cè)藬?shù)的百分之三,自古以來是嵊州望族,闔縣大姓,聞名省內(nèi)外。

裘永昂

遷居崇仁始祖裘永昂,行萬廿二,字于喬,號伴云。公元1022年3月1日出生于紹興云門斗邱。系紹興義門裘氏21世孫。公元1041—1048年間,入贅剡西下園商家。公元1068—1077年間,卜居崇仁上街八角井邊。因三子太子太傅移忠、幼子青州太子太傅助教移孝,敕贈左宣教郎。卒于公元1103年四月初四,享年八十二歲。

馬姓為嵊州的第七大姓。馬姓是嵊州世居大族,遍及全市21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且馬姓人才輩出,如人口學(xué)家馬寅初、國學(xué)大師馬一浮、教育部長馬敘倫、圍棋國手馬曉春、阿里巴巴總裁馬云等皆出嵊州馬氏。嵊州馬氏主要集中在谷來鎮(zhèn)、崇仁鎮(zhèn)、鹿山街道、甘霖鎮(zhèn)、剡湖街道、長樂鎮(zhèn)、仙巖鎮(zhèn)、浦口街道、竹溪鄉(xiāng)等地。谷來鎮(zhèn)的馬村是嵊州乃至紹興市絕大部分馬姓村落的發(fā)源地,至今已有1115年的建村歷史。

嵊州馬姓源出有二:一是陜西扶風(fēng)馬氏,二是何姓改馬。

一是陜西扶風(fēng)馬氏。嵊州馬氏除竹溪鄉(xiāng)上周村馬氏外其他均出陜西扶風(fēng)。據(jù)唐元和七年(812)《元和姓纂》載:“贏姓,伯益之后,趙王子趙奢,封馬服君,子孫氏焉。趙奢興,趙滅,徙咸陽,望出扶風(fēng)?!庇纱丝芍R姓遠出嬴姓,近自趙姓,形于戰(zhàn)國,遠祖伯益,始祖趙奢,即馬服君是也。

黃帝十世孫伯益,因養(yǎng)馬有功被賜“贏”姓,伯益再傳十世至造父,因平“徐偃王之亂”有功,周穆王封趙城于他,其后乃以封國為姓,遂得趙姓。造父廿九世孫趙奢因軍功,被封為“馬服君”,其只會紙上談兵的長子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全軍覆滅,不久趙國被秦所滅,趙奢幼子趙牧之子趙興以長平之戰(zhàn)敗而亡國為恥,即以祖上封號為姓,曰“馬服興”,其后省去“服”字,乃有馬姓。

馬服興五世孫馬何羅遷居陜西省扶風(fēng)縣茂林成歡里(即今西安市揚陵高新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境內(nèi)的畢公村,舊名馬服村,民國時改今名,原屬扶風(fēng)縣管轄),成為扶風(fēng)馬氏,堪稱望郡。

后馬氏一支遷居會稽城南十里卜居,名曰所居之地為馬家埠,值五代鼎革,有華公祖因避石晉之亂,遷居剡北富順鄉(xiāng)(即今谷來鎮(zhèn)一帶)城后坂名曰所居之地為馬村,為馬村始祖。

何鑄

二是何姓改馬。嵊州竹溪鄉(xiāng)上周村馬氏是由“何姓”改“馬”發(fā)展而成的。北宋時期,余杭縣西南有名何鑄者,字伯壽,元佑三年(1088)出生,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先后任秘書郎、監(jiān)察御史,累遷御史中丞。其為耿直忠貞,在審理岳飛一案之中,不屈服于秦檜權(quán)勢,為岳飛伸張正義,后兩次出使金國,也不辱使命。他看到奸臣當?shù)溃瑖\不濟,吏治腐敗,遂辭職隱居。他一生清廉,居無定所,飄寓各處,常住寺觀。時上周村附近的王院村有建于唐乾符三年(875)的靈巖寺,何鑄及其家人寓居于此,后經(jīng)上周等地,遂家于此。又恐秦檜黨羽追害,改用他姓。因時嵊州西北山區(qū)馬姓聲望顯赫,為大族,且望出扶風(fēng),遂改馬姓。

黃姓為嵊州的第八大姓。截至2002年,嵊州市有黃姓人口20123人,在全市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居第八,小編由于資料有限,今天先著重介紹谷來黃氏和北漳黃氏的由來。

一、谷來黃氏。谷來鎮(zhèn)黃姓人口在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中位居第一,有4722人,是谷來鎮(zhèn)繼馬姓之后的第二大姓氏,主要集中在谷來二村、砩頭、黃尖嶺下、黃尖嶺等、里塘塢、富里岙、呂岙、竿竹山、石硬、高腳峰、田良等十幾個村莊,其中谷來二村為最大的聚居村落,迄今將近900年歷史。

根據(jù)清道光廿三年(1843)黃吉庵、黃離照重修的聚斯堂《谷來黃氏家譜》記載:谷來黃氏系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首領(lǐng)伯益,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伯益后裔有14支,黃氏為其一。商末周初,黃氏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故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所滅,黃國子孫遂以國名為氏,這一支黃氏成為了黃氏族人的主要來源,史稱黃氏正宗。戰(zhàn)國后期,以黃歇公為代表的黃氏家族首先崛起。

黃歇的后裔有好幾支,其中有一支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省云夢縣東南),成為漢代著名的江夏黃氏。到了東漢,有黃況者以孝廉起家入仕,官居河南葉縣縣令。黃況有一子,就是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黃香?!度纸?jīng)》中“香九齡,能溫席”的記載和“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之說,都說明了黃香的孝道。黃香(18-106,黃帝八十一世孫),字文強,出生在江夏安陸,漢安帝時,任魏郡太守,郡內(nèi)水災(zāi),以俸祿及所得賑濟貧民,竟被免官。數(shù)月后卒于故里,年五十四,被尊為江夏黃氏始祖。

黃香

黃香三十二世孫黃晉卿之次子黃鉞,字武仲,國學(xué)生,累官吏部司封郎中,授朝清大夫,配石氏,生汝礪、汝楫、汝霖三子,葬諸暨孝義四十三都小際里上斯清涼寺。

黃鉞長子汝礪,字國香,配羅氏,繼娶高氏,官居剡縣宣諭使,生千五、千十、千十二、千十三、千十四五子,為避睦寇方臘之亂,于宋宣和三年(1121)辛丑正月由諸暨孝義遷嵊縣谷來西川黃石潭官園宅,卒后歸葬諸暨孝義小際里。因此,黃汝礪成為最早遷居谷來的黃氏之祖,其五子復(fù)遷會稽東浦、孟葑、山陰西莊等地。隨黃汝礪遷居谷來的還有其侄孫黃康國,因黃康國子孫定居谷來,故被尊為谷來黃氏始祖。

二、北漳黃氏。據(jù)五桂堂《剡東北莊黃氏宗譜》載:“……至六世祖諱演過剡東之北莊,見山川之秀麗,令子諱彥營建別業(yè)往來其間,厥后徙居焉,遂為北莊之黃氏祖?!绷碛兴未饵S檉墓志》言:“公諱檉,字圣輿,系出金陵。五季天祐中,有為明州刺史者終遂棲于鄞之隱鶴墜,鄰剡因營別墅,往來其間,子孫后家焉,故號北莊黃氏。……”

黃晟

黃氏姜山始祖黃晟隱居于寧波鄞縣姜山,直至第7世黃彥(公元1026年—1108年),出生于鄞縣鄞塘鄉(xiāng)上張九房,官拜吏部尚書。后來,他告老還鄉(xiāng),游歷四方,途經(jīng)濟渡到北漳,就決定在這塊山明水秀的風(fēng)水寶地定居下來,彥公遂為北漳黃氏之始祖。

鄭姓為嵊州的第九大姓。鄭氏最早的發(fā)源地在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于“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

宋時鄭氏祖先鄭敦仁避亂南渡居嵊縣長橋。近代著名畫家鄭午昌便是長橋人。

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幾位鄭氏杰出人物:

一、鄭化麟

邑侯鄭化麟,字文兆,號芝山,明代嵊縣人。據(jù)《民國嵊縣志.卷十四.人物志.鄉(xiāng)賢》記載,化麟居德政鄉(xiāng)(今三界蔣鎮(zhèn)長橋一帶),自幼聰慧好學(xué),由拔貢登萬歷癸卯順天鄉(xiāng)試,以父老思祿養(yǎng)而乞職,授弋陽縣令(在今江西),甫除職而父歿,后補詔安縣令(今屬福建漳州)

功德碑

在他任上時,建詔安報國寺,又在南山小峰培土修塔,下寬頂銳,頓成聳秀之觀。與屹立在縣東南海邊臘洲山上的祥麟塔文光輝映。據(jù)傳,在小峰培土后的百余年間,詔邑之科第就“稍稍蟬聯(lián)而起”,人才輩出,譽稱“海濱鄒魯”?;胼犜t安為縣令期間,雖官小位卑,卻能體恤百姓,安沙利民,任勞任怨,是一位難得的賢官,他有功于民,歷史不會忘記,功德載碑就是最好的證明?;脬∈赝ビ?xùn)于官,再升為廣信府(江西,治上饒)同知。(明代府同知,授正五品,分掌巡捕獲、糧務(wù)、屯田、水利、江海防務(wù)等,同知與通判并右為地方政權(quán)廳一級長官。)他體恤民情,減免徭役,后遷常德通判,減商舶稅,職司詰盜,冒險抓捕盜賊首領(lǐng)共計十八人,終致積勞成疾,遂解組歸里,八個多月后即卒,實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二、鄭午昌

鄭午昌(1894年—1952年),名昶,號弱龕,別署且以居士、絲鬢散人,嵊縣三合鄉(xiāng)(今嵊州三界鎮(zhèn))長橋村人。

早年畢業(yè)于杭州府學(xué)堂,中華書局美術(shù)部主任,首創(chuàng)漢文正楷字模。致力畫史畫理,著作有中國畫學(xué)全史(書成於一九二九)、中國美術(shù)史、石濤畫語錄釋義、中國壁畫歷史研究、畫馀百絕等。

組織或參與蜜蜂畫社、中國畫會、寒之友社等藝術(shù)團體,十馀年如一日。后與畫友湯定之、張善子、符鐵年、謝公展、王師子、謝玉岑(謝逝世后由王啟之補)、張大千、陸丹林等,結(jié)為九社。

著作之馀,兼任上海美專、中國藝專、國立藝專等教授之外,又以鹿胎仙館名義,招集有志治藝之青年,研究國畫,成材者數(shù)十人。山水、花卉、仕女,不拘一格,尤工山水,時而松秀,時而蒼郁。畫柳長條細葉,婀娜多姿,朋輩戲以鄭楊柳呼之。馀事詩詞,清新可誦。印有山水畫集。卒年五十九。

徐姓為嵊州的第十大姓。徐氏源于嬴姓,以國名為氏。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孫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縣北。徐國歷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躍在江淮之間,史稱徐戎,也稱徐夷或徐方。

春秋時,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聯(lián)合楚國所滅,后又復(fù)封徐偃王之子宗為徐子。戰(zhàn)國時,吳國滅徐,隨后越國滅吳,至楚國滅越,徐國的版圖歸入楚國。徐國的子孫遂以國名為氏,散居于江淮之間。 

《剡北白巖徐氏宗譜》中記敘:克成公游獵大斗山,腹中已餒,突然有飯顆成團,從石罅中出,拾而啖之,因仰觀山峰秀麗,層巒疊嶂,心實愛之,遂斬竹插地而祝曰:是無根之物也,若能生活,吾當卜居于此。越明年復(fù)至其處,竹果生而筍且出矣”,于是在剡北白巖居住發(fā)族,至今有白巖、上白巖兩個自然村,同屬嵊州仙巖鎮(zhèn)。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