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睹献印沸形臍鈩莅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后世,影響深遠(yuǎn),成為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1.食色,性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飲食和男女之事,這是人的本性。這是告子的名言,其意是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正當(dāng)性。 2.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 選自《孟子·離婁上》。生活里侍奉誰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守護(hù)誰最重要?守護(hù)自身的身體和善良最重要。 讓自己身體健全、健康,不喪失善良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聽說過;失去生命和健康,還喪失自身善良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從來沒聽說過。 3.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權(quán):稱一稱。度:量一量。意思是:稱一稱,這樣才能知道是輕還是重;量一量,這樣才能知道是長還是短。原來是孟子勸齊宣王權(quán)衡利弊,決定取舍的話,后人常用來比喻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權(quán)衡利弊得失。 4.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出自《孟子·盡心下》。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羞恥的羞恥,是真正的羞恥啊。 5.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出自《孟子·盡心上》。一切我都具備了。反躬自省,自己是忠誠踏實的,那么快樂是沒有比這更大的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做人要做到問心無愧,也就是心安理得、快樂無比了。 6.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出自《孟子·離婁下》。人與禽獸的差異只有很少的一點點,普通老百姓丟棄它,而君子則保存它。 這是孟子的話,認(rèn)為君子與庶民的區(qū)別就在于是否保存那一點點與禽獸不同之處,其意是提倡人們修德。 7.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人只有常犯過失,然后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慮被阻塞,才能發(fā)憤有為;表露在臉色上,抒發(fā)在言語中,才能被人了解。 8.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出自《孟子·盡心下》。良好的政治,百姓畏懼它;良好的教化,百姓熱愛它。良好的政治可以得到百姓的財富,良好的教化可以得到百姓的心。 9.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 選自《孟子·公孫丑上》。有仁德就獲得尊榮,沒仁德就招來恥辱。 如今有人厭惡恥辱卻又安于不仁德,這就像厭惡潮濕卻又安于居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樣呦。 10.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選自《孟子·盡心章句上》。仁德的言語、好聽的話,不如仁德的聲望那樣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樣贏得民眾。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愛。好的政令可以令百姓發(fā)財致富,好的教育使百姓民心所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