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六) 關于章草 章草是漢字草書中的一體,也可以說是最早的有規(guī)范草書體系。 “草”(本文“艸”)的本義是草本植物的泛稱,轉(zhuǎn)而作“便略”、“粗放”解,進一步把文書的起稿也稱作“起草”?!安輹保桥c“正書”相對的一種為書寫方便而采用的簡略粗放的書體,這種書體在篆書、古隸書中就已出現(xiàn),但不具有獨立的系統(tǒng)性,只能說是一種潦草的篆書或隸書,即“草篆”或“草隸”與正書并行、相對獨立的草書體系。它最為流行的時期,大體在東漢到西晉之間。章草是一個與隸書并行的草書體系。它的來源是隸書,在結(jié)體上,它由隸書逐步向楷、行書過渡。特別是在一字的內(nèi)部,運用了連綿的點劃,這是對隸書的否定和變革。但在用筆上,則保留了隸書的圓筆中鋒和未筆上挑的波磔。同時,字形大小整齊連帶,每字各自獨立不相連帶,這也是章草的一個特點。 為什么叫“章草”?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因為漢章帝喜歡和提倡這種書體,所以用他的謚號來命名書體。有的說是因為這是用來起草章程用的書體,所以叫章草,即“章程草”成“章表草”之意。這些說法各執(zhí)一端,但也都無法確證。近年范樣雍同志在《書法》雜志上提出一說,認為“章”應作“程式”“法式”解,“章草”意即合乎法式和規(guī)章的草書。這種說法可能比較合乎實際。 章草遺跡的流傳。首先,可從出土的漢代簡牘中來窺見當年漢代章草的真面目。其次,從歷代傳刻的叢帖中保留了一部分章草作品,如傳為吳皇象書的《急就篇》、傳為晉索靖書的《月儀帖》、《出師頌》等。雖未必是本人或當代原跡,但亦可從中窺見章草的結(jié)體和運筆。至于元代趙孟頻、明代宋克等人所寫的章草,均為摹擬前人之作,可以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章草的原跡看待。 近世和當代書法家中,善章草的有沈曾植(寐叟)、鄭誦先、王世鏜(魯生)、張繼、王蘧常等,他們的作品,也可以供我們參考和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