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手藝人 (shouyiren2050) 作者:Betty 以物動人· 以手言心 和99.99%人相比 戴海飛的北漂生活的絕對算妙得出齊 因為他是帶著房子去北京的 海飛是湖南人,也是一名建筑設計師 2009年來北京開始了北漂生活 ▲戴海飛 不談買房 在北京租個房都讓他折騰不起 一個大屋子用木板隔成好幾個單間 他住的那間十來平米,八九百塊一個月 住房體驗差不說 還被中介以各種名頭扣費,他氣不過 那個時候海飛正好在北京的 一家建筑公司實習 建筑專業(yè)加上正值年輕的一腔熱血 讓他動起了“歪腦筋” 學以致用 他把他接觸到的移動住宅項目 用到了即將誕生的新家上 說干就干,海飛管表哥 借了6400多塊錢作為買材料的成本 太陽能970元、竹子375元 鋼筋573元、鉆孔18元、洗臉盆60元 ...... ▲年輕時候的海飛 從最高消費太陽能到必備家用品洗臉盆 都算下來,這筆賬是6427元 看了一眼賬單,相信大家也能猜到 這個蛋形小屋的主材料是什么 沒錯,竹子 蛋形小屋建了兩米多高 “蛋殼”上被掏出一個橢圓形的小門 沒有鎖 小屋的下邊裝有輪子,可以挪動 竹條外,還有竹席、保溫膜和防雨膜 在最外邊,是麻袋拼成的保溫層 麻袋里填充著發(fā)酵木屑和草籽 “到了春天,上面還能長出草來?!?/strong> 海飛說道 ▲“蛋”的外表上的綠草,就像從地里長出來一樣 屋里擺設也甚是簡單 一個臥室,一張約一米寬的床 床頭放著幾本書,床尾藏有一個水箱 里面有壓力系統(tǒng),可以把水壓上來 供洗漱用 忙碌了一兩個月 這座蛋形小屋終于建成了 之后,海飛又花了3500塊把小屋 從湖南老家運回北京 放在公司所在的園區(qū)里 當作他在北京的第一個家 白天,他在公司里工作、學習 晚上12點,從樓上的公司下來 鉆進小屋睡一覺 只是進入冬季后,小屋越發(fā)冷了 晚上大概只有3、4℃ 雖然房子有保溫層 可還得用其他措施:用蓄電池供暖 再用上個電熱毯 “畢竟我是湖南人,習慣了湖南的濕冷 所以在這兒還算適應 偶爾睡得舒服還會熱醒呢” 看得出來,海飛可不愁 十幾秒就能到公司,不用擠公交車 不用愁房租 省下的錢還能去游泳館游泳,鍛煉 順便解決洗澡問題 到了周末,海飛還能體驗一把小資生活 “小資”這個詞放在現(xiàn)在看上去很扎眼 可放在8年前的2010年 說起來還真像那么回事 去附近的咖啡館喝喝咖啡,看看書 騎著自行車逛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胡同 海飛的日子過得舒服自在 可好景不長 奇特的造型加上自由的生活方式 海飛的“蛋屋”很快吸引了媒體的關注 與此同時,小區(qū)物業(yè)也盯上了他 蛋屋自然也就被遣送出園區(qū)了 無奈之下 海飛搬到了五環(huán)外的出租屋里 在那里,他每天花幾小時 在家和公司的往返途中 也是在那里 他和現(xiàn)在的妻子相戀并結婚 ▲戴海飛一家三口 2012年10月,租房又遇上了麻煩 毫無征兆地,房東違約要收回出租的房子 海飛和當時已經(jīng)懷孕五個月的 妻子被趕了出來 為了妻子和未來的孩子有個安定的家 海飛咬咬牙用上所有積蓄 在燕郊買了個毛坯房,自己裝修 ▲正在裝修房子的海飛 有了穩(wěn)定的住所和溫馨的家 海飛就把曾經(jīng)的創(chuàng)意小屋就拋在腦后了嗎 并不是 同年,海飛又去做了 一個把三輪車變成房車的設計 這是繼兩年前的那顆蛋之后的 第二個小屋“一多宅” ▲一多宅 ▲一多宅內(nèi)部 五年來,為了養(yǎng)家糊口 海飛在公司做著穩(wěn)定的工作 直到15年的9月份海飛生了那場大病 生病的時候,人難免不多想 回想工作的五年里,自己一直和甲方打交道 卻也沒有做出很多自己想做的東西 “索性就不要甲方了,去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吧” 于是,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小嘿 第三個小家——小嘿也由此誕生 與此前的單一可移動不同 小嘿還多了個可拆卸和可自行拼裝功能 外觀上也美觀了許多,城市氣息濃了一些 更重要的是,比起滿足“蝸居”的基本需求 小嘿豐滿的設計更能吸引人的興趣 尤其是小孩子 一把它放到小區(qū),小朋友就玩歡脫了 再后來,又有了北京郊區(qū)的樹屋和 蛋屋1.0版的進化版蛋小屋 ▲樹屋 ▲蛋小屋 看了海飛造的這么多的小房子 雖然建房的成本很小 可很多人依舊不理解它們有什么用 這樣想也不是沒有道理 因為它們難推廣不說 而且空間小、安全性弱 甚至在不適宜的地方安置 還會被當成違章建筑 可海飛的建筑嘗試自有他的用意 他在嘗試讓房子不再依賴土地 為蝸居的人們尋求一種新的居住方式 讓人即便蝸居也蝸得自由,住得舒坦 現(xiàn)在海飛也常常想起 自己年輕時做的蛋屋 想起被違約房東趕走的窘迫 想起城市里那么多 沒有房子的年輕人 也正是如此 他愿意堅持為曾經(jīng)的自己 和四處飄蕩、居無定所的人們 做一些看似奇怪的事情 結果無人知曉 可畢竟試著往未知走一步 也不是什么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