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的價格高度 文/朱匡杰 收藏快報 最近有媒體在總結2017年的拍賣情況時說,去年年底拍賣的齊白石作品山水十二條屏,以過億美元成交創(chuàng)紀錄,登上與畢加索、莫迪里阿尼、培根、蒙克等西方大師同一個價格高度。倒不是特意抬杠一句“同一個價格高度”,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一定程度上占了“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2017年齊白石單幅畫作最高價格,從網(wǎng)絡數(shù)據(jù)來看,應該是中國嘉德年底拍賣的氣勢恢宏的《英雄獨立》,鷹立峭巖,三米巨幅,英雄氣概噴薄而出。其成交價達到9890萬元,價格在國內已屬于頂尖,但與逾9億元的山水十二條屏一比還是略顯“小氣”。其實在2011年,齊白石的單幅作品《芭蕉書屋》就超過9000萬元,價格堅挺的齊白石作品也一直深受市場的喜愛,山水十二條屏的成交價也正是建立在齊白石的市場信任度上的吧。 根據(jù)媒體給出的山水十二條屏約1.325億美元的成交價,對比世界拍賣前十位的畫作價格,應該可以排至第六。而這里面畢加索的幾幅過億元作品,都是單幅作品。之所以這樣稍微抬一下杠,倒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想說,在目前國內近現(xiàn)代書畫的市場容量下,山水十二條屏已然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集大成者。類似的情況如電影《戰(zhàn)狼2》,票房狂飆突進拿下紀錄,但大多數(shù)國產(chǎn)電影票房都離這個紀錄相去甚遠。或許國內的最頂級的些許幾件近現(xiàn)代書畫拍品,在市場熱情下可以夠到過億美元這個市場價格高度的線,但還不至于盲目樂觀,說已經(jīng)完全站在了這個價格高度,畢竟目前只出現(xiàn)了這樣一件?;乜幢緢笊弦黄谠u論,就已經(jīng)指出,去年的成交拍品中,截至今年5月15日,18件過億元拍品僅有兩件結算,恐怕也很難說市場的最高價格就是市場的行情明燈了。 所以,齊白石“登上與畢加索、莫迪里阿尼、培根、蒙克等西方大師同一個價格高度”,是值得市場歡欣鼓舞的事情,但也是應該讓市場沉下心思索的事情。十二幅巨幅作品加上傳奇的經(jīng)歷,以及市場的熱度追捧,才造就出這樣一個價格高度,肯定不是留給業(yè)內人士彈冠相慶的,相反是一個業(yè)界可以看到的標桿。以前人們一直在問什么時候中國書畫拍賣能達到世界級的高度,現(xiàn)在被證明是可以達到的,但這之后,拂去狂熱,沉著經(jīng)營,提振市場,建立一個成熟健康的書畫市場才是值得人們去做的。 收藏應懷敬畏之心 于千萬幅畫作間遇到你所喜歡的畫,于千萬年之間,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好遇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好說,只好輕輕地問一句—— “噢,我可以蓋個章嗎?” 相信所有的藝術愛好者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心情。偏偏就是這一幅畫撩撥了你的心弦,輾轉、思量、徘徊,終于帶點決絕的勇氣買下。心愛的畫作交到你手上的那一刻,真有種“歸來”的狂喜之感,想要記下?lián)碛辛怂拇丝?!又擔心破壞手中的珍品,但日對夜對,每一天賞析畫作都有新的啟發(fā),“想要留下一點自己的痕跡”的念頭愈發(fā)強烈…… 古往今來,人們對藝術的喜愛是共通的。畫家想記下作畫時的感受,如常青在《洞里薩湖記行》卷首留下采風之旅的心境,藏家也可在賞玩畫作之時留下自己的心得感悟,于不起眼處蓋上一枚小小的鑒賞印,是文人的雅趣,專業(yè)術語叫作“題跋”“鈐印”。 題畫是中國特有的東西,中國的題畫并非從來就有,唐畫無題字者,宋人畫也極少題字。一直到明代的工筆畫家如呂紀,也只是在畫幅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寫上一個名字。題畫之風開始于文人畫、寫意畫興起之時。題跋是題寫“跋語”,一般就手卷而言被置于卷首為“序”,被置于卷后的為“跋”。一種題跋是書家的互相點評,著名的有黃庭堅與蘇軾的書畫往來。二是藏書跋,有種到此一游的味道,記錄收藏脈絡。 像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蘇軾《寒食帖》這樣的名作,歷代印章題跋自不必多說,那種得擁至寶的心情早已躍然紙上,而它們曾經(jīng)被火燒斷燒黑的痕跡,也成了歷史沉浮顛沛流離的印證,更憑添了幾分藝術價值之外的傳奇意味。 原則上說,由于任何一件書畫作品,從筆墨形象到題款、鈐印,它的疏密、聚散、主次、輕重,都有作者個人的意匠經(jīng)營,因而也就有它獨立的構圖完整性。中國收藏家在古畫上題跋或蓋收藏印是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據(jù)《歷代名畫記》記載“自晉、宋至周、隋收藏圖畫,皆未行印記,但備列當時鑒識藝人押署。”所謂“押署”也就是畫押署名。隋唐的題跋,其文字的內容擴展到時間、地點以及作品的標題,但仍屬于簡單的短款,而并不在題跋中表明鑒識藝人的意見。 到兩宋,收藏鑒賞書畫更成為遍及朝野的社會普遍風氣。一方面,由于文治的大興,不再限制鑒賞者的身份,另一方面,鑒賞的方式有了流通的意識。當時人的題跋之多,水平之高,堪稱空前絕后,這些題跋文字,多為當時、后世人輯為專門的題跋文集。書畫鑒賞題跋,從此亦由短跋而長題,由敘述性而詩情化。這一傳統(tǒng),一直為元、明、清人所延續(xù)、發(fā)揚,直到20世紀的前半期。 雖然人們現(xiàn)在所知的前代大藏家皆為達官貴人,但古時候,“題字蓋印”還是一項頗為“民主”的傳統(tǒng),滲透于每一個階層,與身份高低并無必然聯(lián)系。它并非貴族所特有,古時的平民百姓也會在書畫上題字。 至于私人收藏,這畢竟是私人物品,沒有法律規(guī)定不能這樣做,個人有充分的自由,這樣的做法在民間依然保留著。歷史上有位著名的收藏家就是這樣的熱情比常人多了點,他幾乎是見到喜歡的畫作就瘋狂蓋章,甚至直接在畫面上寫心得感悟,但是他財大氣粗到為所欲為的地步,堪稱“名畫牛皮癬”,沒錯,他就是“蓋章狂魔”乾隆帝。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