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工作繁重瑣碎,總會遇到非典型的病例,需要我們逐步分析、查閱資料、不斷積累,才能有所收獲。 作者 | 簡書 來源 | 醫(yī)學界心血管頻道 尖端扭轉型室速(torsades de pointes,Tdp)是臨床上一類惡性心律失常,因發(fā)作時QRS波的尖端圍繞基線扭轉而得名。這類心律失常易反復發(fā)作,導致昏厥,可發(fā)展為室顫,患者猝死風險極高。因此,早識別、早診斷、早藥物及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對降低該類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今天講到的這類Tdp與我們認識的典型Tdp不同——無典型危險因素、無典型病因、無典型心電圖表現(xiàn)。 那么,三無”Tdp,這是怎樣的一類Tdp呢?其發(fā)病機制是什么?與典型Tdp的治療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先從一個病例說起。 病例介紹 患者是一位29歲的青年男性。既往體健,無猝死家族史。 5個月前坐在辦公桌前工作時突發(fā)室顫,成功心肺復蘇后,于醫(yī)院完善了室顫病因的相關檢查,包括左心室造影、冠脈造影、心臟超聲和心臟核磁,檢查結果均為陰性,未發(fā)現(xiàn)缺血性或器質性心臟病證據(jù)。隨后醫(yī)院為患者植入了單腔ICD。 院外患者未再發(fā)作室顫。直到此次起病,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現(xiàn)了心悸、頭暈、并感到多次電擊就醫(yī)。入院時生命體征、體格檢查、血常規(guī)及電解質結果均在正常范圍。心電圖如圖1,可見頻發(fā)室早、呈三聯(lián)律,QT間期及QTc間期分別為340 ms及380 ms,均在正常范圍內。 圖1 住院期間患者發(fā)生一次暈厥,同步心電監(jiān)護示波如圖2,記錄到一次Tdp發(fā)作,可以判斷Tdp應為此次暈厥的原因。 圖2 我們知道,典型Tdp多伴有QT間期延長。常見病因為各種原因所致的QT間期延長綜合征、嚴重的心肌缺血 或其他心肌病變、使用延長心肌復極藥物(如胺碘酮等)以及電解質紊亂(如低鉀、低鎂)。 但是,該患者QT間期正常,無器質性心臟病證據(jù),無猝死家族史,無原發(fā)性心律失常綜合征如Brugada綜合征、長QT綜合征、短QT綜合征、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等的心電圖相關表現(xiàn)——“三無”患者,卻頻發(fā)惡性心律失常,背后的真兇是什么? 接下來我們細細分析、抽絲剝繭、尋找真相。
圖3 那么,患者頻發(fā)的短聯(lián)律間期室早和Tdp有關聯(lián)么? 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1994年,Leenhardt等首次描述了一類特發(fā)性室顫的心電圖特征,該類特發(fā)性室顫發(fā)作前其觸發(fā)性室早的聯(lián)律間期非常短(≤300 ms),因此被命名為短聯(lián)律間期尖端扭轉型室速(short-coupled torsades de pointes,scTdP)。其觸發(fā)性室早聯(lián)律間期多為220-280 ms,一般不超過300 ms;形態(tài)常恒定一致或有輕度變化,絕大多數(shù)呈左束支傳導阻滯伴電軸左偏,提示其起源部位靠近右室心尖部。 需要注意的是,該類特發(fā)性室顫與典型的Tdp不同,典型的Tdp合并QT間期延長,而scTdp擁有正常的QT間期。在Leenhardt的病例系列中,超過35%的患者發(fā)生了猝死,約30%的患者合并猝死家族史。
scTdp不同于Tdp,其治療上有特殊么?該患者已經植入ICD,但上呼吸道感染后ICD頻繁放電,還有其他治療措施么? 目前的文獻研究指出,scTdp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射頻消融治療以及ICD植入。
我們可以看出,治療方面,scTdp與典型Tdp存在差異。兩者均是ICD植入的強適應證,但對于scTdp,CCB類藥物及射頻消融治療可明顯抑制易感環(huán)境下觸發(fā)性短聯(lián)律間期室早,對減少ICD放電有重要作用,這與典型Tdp治療明顯不同。
該患者為青年男性,診斷特發(fā)性室顫,無猝死家族史,因此當?shù)蒯t(yī)院為其安排了基因檢測,發(fā)現(xiàn)藍尼丁受體(RyR2)的基因編碼區(qū)存在一個顯著突變位點。 RyR2位于心肌細胞肌漿網,通過介導鈣致鈣釋放過程促進心肌細胞收縮。已證實兒茶酚胺敏感性室速患者中RyR2存在突變,最近的研究顯示RyR2變異體的兩個錯義突變與scTdp有關。
臨床工作繁重瑣碎,總會遇到非典型的病例。然而我們看到的信息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只是一角,海面下的情況復雜多變、信息體量龐大,因此我們需要逐步分析、查閱資料、不斷積累。 今天這個病例,知識點我們歸納如下:
參考文獻: 1.Beach LY ,?Goldschlager N ,?Moss JD ,?Scheinman MM. Idiopathic?Ventricular?Fibrillation?in a?29-Year-Old?Man. Circulation. 2017 Jul 4;136(1):112-114.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7.029120. 2.Leenhardt A, Glaser E, Burguera M, Nürnberg M, Maison-Blanche P, Cou- mel P. Short-coupled variant of torsade de pointes: a new electrocardiographic entity in the spectrum of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Circulation. 1994;89:206–215. 3.Knecht S, Sacher F, Wright M, Hocini M, Nogami A, Arentz T, Petit B, Franck R, De Chillou C, Lamaison D, Farré J, Lavergne T, Verbeet T, Nault I, Matsuo S, Leroux L, Weerasooriya R, Cauchemez B, Lellouche N, Derval N, Narayan SM, Ja?s P, Clementy J, Ha?ssaguerre M. Long-term follow-up of 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blation: a multicenter study. JACC. 2009;54:522–528. doi: 10.1016/j.jacc.2009.03.065. 4.Cheung JW, Meli AC, Xie W, Mittal S, Reiken S, Wronska A, Xu L, Steinberg JS, Markowitz SM, Iwai S, Lacampagne A, Lerman BB, Marks AR. Short-coupled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t rest linked to a novel ryanodine receptor (RyR2) mutation: leaky RyR2 channels under non-stress conditions. Int J Cardiol. 2015;180:228–236. doi: 10.1016/j.ijcard.2014.11.119. |
|
來自: 耘禾 > 《心腦血管保健醫(y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