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多數(shù)是用來煎服的,煎藥也是一門大學問,很多人拿著中藥包,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煎藥,下面就教大家中藥煎藥的一些常識,一起來看看吧! 01 用具 煎煮中藥最好用砂鍋。砂鍋傳熱性能好,受熱均勻,不易劇烈沸騰,兼有保溫、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等優(yōu)點。更重要的是砂鍋為硅酸鹽成分,化學性能穩(wěn)定,不易與中藥有效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煎煮中藥忌用鐵、鋁容器,因為這些容器的金屬化學性質(zhì)較為活潑,易與中藥中的成分發(fā)生化學變化,影響中藥成分的含量,使中藥的效應減低或消失。 02 水質(zhì) 煎煮中藥,取什么樣的水非常重要。古代醫(yī)家的經(jīng)驗是,肢體的病變?nèi)¢L流水,二便不通的取急流水,痰飲郁滯的取逆流水,發(fā)熱陽證的取雪水,中氣不足的取春雨水。但現(xiàn)在很難依此法取水,多是用自來水,偏遠地方還有用井水的,如果用礦泉水更好。 03 水量 用水量直接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度。原則上第一煎加水要超過藥面3厘米,第二煎超過2厘米即可,但也要看藥物是否吸水,如植物的枝葉花莖等容易吸水,可以多加一些水,而植物的根、礦物質(zhì)、動物甲殼等,不易吸水,可以少加水。煎煮時間較長的中藥,可以多加一些水,煎煮時間短的,則可以少加一些水。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好的,可以多加一些水,而胃腸功能較差的,可以少加一些水。 04 浸泡 煎煮用水,一般以生水為主,冬季也可以用常溫水,但不可用沸水。浸泡時間以30分鐘為宜,但具體浸泡時間也要依據(jù)藥材而定,如植物的根、莖、果、礦物藥、動物內(nèi)臟等,浸泡時間可以長一些,而花、葉等浸泡時間短一些。 05 時間 一般火候是“先武后文”,即煎開前用較強火力,煎開后用較弱火力。要做到武而不烈,文而不緩。按照常規(guī),第一煎煮時間以20~30分鐘為宜,第二煎煮時間以15~20分鐘為宜。煎好后將兩次煎出藥液混合,一般分2~3次服用。 06 先后 由于藥材的特殊性,有的要先煎,如金石類、甲殼類藥物。有的要后下,如葉、花及鉤藤等。有的要包煎,以避免刺激咽喉,或以利于藥物成分的滲出,有的膠類藥物要烊化后加入藥液中服用。而貴重藥物要另煎兌入服用,以免藥物的浪費。 怎樣服用中藥 一般中藥煎劑,分2~3次于飯前空腹服用。胃腸功能差的病人、老年人、小兒,可以多分幾次服用。發(fā)熱的病人,一天可以煎煮兩劑,分4~6次服用,以使熱勢盡快消退。 安神藥要在睡前1小時服下:待藥物發(fā)揮作用時,正是閉目欲睡之時。 消導藥最好在飯后服用:以利于消化食物和胃的排空。 苦味比較顯著的藥,應在飯后服用:在飯前服用,會刺激胃黏膜,影響病人的食欲。 補氣養(yǎng)血藥物,應在睡前服用:以利于藥物的慢慢吸收,使藥物起到應有的作用。 來源:河南省衛(wèi)計委 |
|
來自: 容得草堂 > 《中醫(yī)藥 衛(wèi)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