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旭
![]() 眾人相約喝酒。一時興致,干翻三瓶,又拿兩瓶上來……幾番吹五呵六,瓶底朝天。 第二天一通電話:都喝球藍了。 藍了,是個什么狀態(tài)? 藍了,就是醉得太深,神志不清。比如: 那個蛋昨天又喝藍了,連家門都尋不著。 成天喝的藍釅釅的……。 跟二毛眼喝酒,一準藍八。 方言中的“藍”字,為記音字。所記為“酲”之秦漢古音。 《說文》:“(酲),病酒也。一曰醉而覺也?!倍巫ⅲ?/span>(酲) 病酒也。小雅。憂心如酲。傳曰:病酒曰酲。一曰醉而覺也。節(jié)南山正義引《說文》無“一曰”二字。蓋有者為是。 《玉篇》:(酲)醉未覺也。 《漢語大詞典》:(酲),本義:酒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覺。引申義:酒醉不醒的。 “酲”字,多見于古典文籍?!肚f子·人世間》有云:“嗅之則使人狂酲。”張衡《東京賦》:“罔然若酲。”其中的“酲”,均可以方言中的“喝藍了”解釋。 “酲”,普通話讀音為“cheng2”。依照漢語聲韻演變規(guī)律,可依次上推其不同時期聲部:ch→ts→d/t→l/r。 在上古音系中,“酲”音擬構(gòu):“rleng”(鄭張尚芳)。 《廣韻》:“dieng” (潘悟云)。 《蒙古字韻》擬音:“dzing”。 《中原音韻》:“tshieng”。 在《說文解字》中,“酲”之讀音“從酉呈聲。直貞切”。說明在許慎年代,“酲”音同“呈”。上古音系中的“呈”的讀音有二,其一讀“rleng”,其二讀“lengs”。而“r”聲與“l”聲本身就可以互換。在古代典籍中蒙文、突厥文中的“re”常以“勒”或“日”對譯。同時,漢語的“li”音多源于上古的“re”音。如“離奇”,方言曰“日怪”,其中之“離”,上古讀“rel”。是故,“酲”之上古(雅言)亦可讀“lengs”。其中的后鼻音“ng”(有學者提出上古無后鼻音),在金尼閣的譯文中一律作“m”。方言中的腹韻“e”亦可能低化為“a”。如是,“酲”之上古(方言)讀音可擬構(gòu)為“lam”。 魏晉南北朝以后,“酲”之讀音發(fā)生了多次變化。隋唐時期讀“dieng”,南宋時期讀“dzing”,元代以后讀“tshieng”,建國后推廣普通話,其音規(guī)范為“cheng2”。但在方言中,其上古讀音“lam”一直留存著,并以與其讀音相同的“藍”(在《廣韻》、《蒙古字韻》、《中原音韻》中均讀“lam”)字替代。 可見,方言中的“藍”就是“酲”。“藍了”,就是“酒后神志不清”,就是“酒醉不醒的”。 如此說來,不光是我們一喝就“藍”,古人也經(jīng)常往“藍了”喝?!蛾套哟呵铩肪陀涊d:“景公飲酒,酲,三日而后發(fā)。晏子見曰:君病酒乎?公曰:然?!薄g成懷仁話:(齊)景公喝酒,藍了,三天后才爬起來。晏子進去眊看:“圪蛋又喝藍了?”景公摸了摸脖梁筋:“是的,藍球了?!?/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