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知識講話
第五講 現(xiàn)代漢語的詞法和句法
現(xiàn)代漢語有一個系統(tǒng)而復雜的語法體系,學習起來會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故人們往往疏文 基 礎 知 識 講 話而遠之。甚至有人說,語法沒什么實際用處,不懂語法照樣能寫好文章。誠然,寫文章不必一味拘泥于語法的限制,但不等于寫文章可以不懂基本的語法知識。只要我們仔細地閱讀在各類媒體上發(fā)表的文章,就不難發(fā)現(xiàn)有明顯語法錯誤的病句比比皆是。因此,要想在作文時能準確而規(guī)范地使用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不學一點基本的語法知識,是不能如愿以償?shù)摹,F(xiàn)代漢語語法的基本內容包括漢字的特點,字詞句的區(qū)別、聯(lián)系及其使用規(guī)則,以及字詞句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變化規(guī)律等等。囿于篇幅和筆者的水平,本講只能著重而簡略地講一講現(xiàn)代漢語中通用的詞法和句法這兩大問題。(上篇講詞法,下篇講句法。)
(一)詞 法
詞法,即運用詞語必須遵循的一般語法規(guī)則。所謂“一般語法規(guī)則”,即人們約定俗成并為人們廣泛認可和應用的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在《詞語的運用》一講中我們已經進過,詞語是具有實在意義并能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因此,我們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必須從學習詞語開始,首先應該學一點詞法的基本知識。接下來,我想擇其要講兩個問題:詞語的構詞方式,詞類和詞的兼類。
〔1〕詞語的構詞方式 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匯絕大多數(shù)是由兩個有具體意義的字構成的雙音節(jié)合成詞(古代漢語單音節(jié)詞居多)。聯(lián)合式和偏正式是雙音合成詞的兩種主要的構詞方式。例如“考試”和“考場”這兩個合成詞,“考”和“試”的意思相近,合為一個詞表示一個意思。這兩個字是并列的聯(lián)合關系,它們的意義沒有主次之分。而“考場”則不同,“場”是場所、場地的意思,“考”說明做什么用的場所、場地。其中的“場”是主體,“考”是附加的,起限制、區(qū)別的作用。兩個字的意思有主次之分。由此可知,如“考試”這類由兩個意義并列,不分主次的字構成的合成詞,叫聯(lián)合式合成詞。如“考場”這類由兩個有主次之分,意義有從屬關系的字構成的合成詞,叫偏正式合成詞。
聯(lián)合式合成詞又可分為兩種情況:(A)由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兩個字并列構成。例如“土地、城市、房屋、戲劇、海洋”等等。(B)由意義相反或相對的兩個字并列構成。例如“收發(fā)、開關、買賣、出納(詞中兩個字意義相反);方圓、左右、始終、尺寸(詞中兩個字意義相對)”等等。這里要注意的是,兩字意義相反的合成詞的意義,代表事物的全面和整體。兩字意義相對的合成詞的意義,表示一種不確定的抽象意義。此外,還要注意的是,聯(lián)合式合成詞的兩個字,有的可以顛倒,意思不變。如“互相”也可寫成“相互”。有的則不能顛倒,否則意思就不同了。如“生產”不能寫成“產生”。而漢語中的聯(lián)合式合成詞的兩個字,絕大多數(shù)是不能顛倒的。
偏正式合成詞的構詞方式也有兩種情況:(A)後一字詞是主體,前一個字起修飾限制作用。如“火熱、熱愛、粉碎、微笑(修飾作用);鐵礦、馬路、汽車、布鞋(限制作用)”等等。(B)后一個字對前一個字起補充說明作用,表示動作的結果和趨向。如“說明、提高、擴大、改善、抓緊”等等。
以上所說是合成詞的兩種主要構詞方式,此外還有其他幾種構詞方式:(A)前一個字表示動作,后一個字表示相關的事物,構成表示動作行為或人和事物名稱的詞。例如“動員、帶頭、出席(表示動作行為);司令、領隊、導游(表示人和事物名稱)”等等。(B)后一個字說明前一個字的情狀。如“地震、心疼、性急”等等。(C)前一個字表示事物名稱,后一個字表示事物的單位,這類合成詞多半成為一種“類”名。例如“布匹、紙張、車輛、船只、詩篇”等等。
(2)詞類和詞的兼類——漢語里的每個詞都有不同的意義和用法。我們把用法相同的詞歸為一類,即為語法上的“詞類”,也稱“詞性”。漢語里所有的詞按其性質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實詞和虛詞。“實詞”,即具有實在和明顯意義的詞。它有兩個特點:第一,正因為實詞都有具體實在的意義,所以它們只要按一定的規(guī)則和順序組合起來,就可以成為一個句子,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不需要其他輔助的詞。如“社會主義、光明、祖國、前途”這四個實詞組合成“社會主義祖國前途光明”這個句子,告訴別人一個完整的意思。第二,正因為實詞有確定明顯的意義,所以說話時可以用某個實詞單獨回答問題。如用“好”這個實詞就可以回答“這篇文章寫得好不好”的問題。但虛詞就不一樣,因它們沒有實在、明顯的意義,所以既不能用幾個虛詞組成一個句子,更不能用一個虛詞回答問題。虛詞只有跟實詞或其它詞組發(fā)生聯(lián)系時,它的意義和作用才能顯示出來。比如說,“了、的、吧”這三個虛詞,要單獨說出它們的意義比較困難,然而一旦跟實詞“讀”和“書”發(fā)生聯(lián)系,成為“讀了書”、“讀的書”、“讀書吧”,就能分別顯示出它們的不同意義了。
為便于正確地用詞造句,人們把實詞和虛詞進一步分類。實詞可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代詞五類;虛詞可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在這十個詞類中,有些詞用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和上下文關系中,往往具有兩類或兩類以上的語法功能。比如一個動詞,它既可以作動詞,又可以作名詞。例如“報告情況”或“起草報告”,前者的“報告”是動詞,后者的“報告”則是名詞。另如“綠色食品”和“春風又綠江南岸”,前者“綠”字是形容詞,后者的“綠“字則是形容詞和動詞兩種屬性兼而有之,即“詞的兼類”。現(xiàn)將詞類方面的語法知識詳述如下。
有關詞類的語法知識,我想著重講一講具有實用意義的各種詞類的語法特點,也許能有助于大家在運用詞語時不至于產生明顯的語法錯誤。
(A)名 詞——名詞可以受數(shù)量詞的修飾,數(shù)量詞一般用在名詞前面。但有時為了強調和凸出名詞的意義或詩詞作品中韻腳的需要,也可將數(shù)量詞用在名詞的后面。如“三個人”可說成“人三個”;“四項原則”可說成“原則有四”等等。名詞一般不“不、很、也、最、非常、十分、極其”等表示程度、范圍、時間、肯定、否定等意義的副詞的修飾。如不能說“不工人、很農民、也機器”等。表示方位的名詞,如“上、下、前、后、里、外、以前、之后、東面、西面”等等,一般用在名詞、動詞或詞組的后面,表示處所和時間。如“公司里、桌子上、三年前、下班後、長江以北、屋子外面”等等。
(B)動 詞——動詞一般能接受“不、沒”這兩個特殊副詞的修飾,如“不看、沒來”等。除了“愛、希望、應該、原意”等能愿動詞可以接受“很、非常、極其、十分”等表示程度的副詞修飾,一般動詞不能單獨接受表示程度的副詞修飾。例如我們可以說“非常希望”、“十分愿意”、“極其應該”,但不能說“非??刂啤?、“十分掌握”、“極其調查”。絕大多數(shù)動詞后面都有一個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賓語)。如“討論問題”、學習外語”、“撰寫文章”等。凡后面能帶賓語的動詞,叫及物動詞。值得注意的是,漢語中有不少動詞的后面是不能帶賓語的,叫不及物動詞。例如“游行、旅游、醒悟、顫抖”等等。不能將不及物動詞當作及物動詞使用,否則便會造成病句。如我們可以說“喜悅的心情油然而生”,不能說“油然而生喜悅的心情”。有不少作者將“油然而生”這個不及物動詞,誤以為及物動詞。此外,大部分動詞都可以重疊。單音節(jié)動詞重疊時,第二個音節(jié)讀輕聲。雙音節(jié)動詞一般都按“ABAB”的形式重疊。如“討論”重疊為“討論討論”。表示愿望、可能、必要等意義的能愿動詞,如“要、能、能夠、可能、會、應該、必須、肯、敢、值得、原意”等。這些能愿動詞在用法上和一般動詞的不同點是:它們不能直接和名詞組合,只能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前面,充當修飾成分,例如“要漂亮、愛清潔、能說會道”等等。這類在動詞前面起輔助作用的詞,叫“助動詞”。還有一類動詞,如“來、去、起來、下去”等,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面,充當修飾成分,表示動作的趨向。如“跑來、走去、站起來、倒下去”等等。這類在動詞前面起輔助作用的詞叫“趨向動詞”。
(C)形 容 詞——形容詞一般都可以接受表示程度的“很、十分、非常、最”等副詞的修飾。如“很堅強、十分流利、非常勇敢、最親密”等。形容詞的這個特點正好與名詞相反。形容詞多數(shù)也可重疊,但重疊的形式跟動詞不一樣。單音節(jié)形容詞重疊,第二個音節(jié)讀陰平調。雙音節(jié)形容詞按“AABB”的形式重疊。例如“清楚-清清楚楚;老實-老老實實”。含有貶義的雙音節(jié)形容詞還有一種特殊的重疊形式,即“A里AB”的形式。如“糊涂-糊里糊涂;馬虎-馬里馬虎;羅嗦-羅里羅嗦”等等。在詞的構成上,“可”字可作為形容詞的詞頭,“氣”字可作為形容詞的詞尾。例如“可愛、可怕、可恨”;“土氣、洋氣、書生氣”。從以上兩組詞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詞類變化現(xiàn)象,即第一組中“愛、恨、敬”這些單音節(jié)動詞,前面加上“可”便成了形容詞。第二組的“土、洋、書生”單音或雙音節(jié)名詞,后面加上“氣”也變成了形容詞。我們從中可以明白一些動詞和名詞加上詞頭或詞尾后,在詞性上的變化規(guī)律。
(D)數(shù) 量 詞——不要以為數(shù)量詞簡單易學,如使用不慎,同樣會產生語法錯誤。數(shù)詞可分為“基數(shù)”和“序數(shù)”兩大類。前者如“一…十…百…千…萬…”;后者如“第一…初二…頭一…”等等?;鶖?shù)的使用頻率最高,因而也容易出錯?;鶖?shù)包括分數(shù)、小數(shù)、整數(shù)、倍數(shù)等確定的數(shù)字,也包括一部分概數(shù),如“七十上下、二三百、十來(個)、一百多”等等。數(shù)詞的使用,容易出錯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1/數(shù)量的增加可用“倍”或“增長了百分之幾”,但減少不能用“倍”,只能用百分比或分數(shù)加以說明。2/“以上、以下”用在數(shù)字后面表示概數(shù),使用時要注意分清界限。例如“考試成績60分以上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及格”。此句中的“60分以上”和“60分以下”都包括基數(shù)60分,那末60分算及格還是不及格,界限沒有說清楚。故原句應改為“…..60分以上為及格,不滿60分為不及格?!?/“二”與“兩”的使用。這兩個數(shù)詞意義上沒有區(qū)別,但在用法上不盡相同。相同點是,在度量衡單位稱數(shù)時通用。如“二尺”也可說“兩尺”,
“二斤”可說“兩斤”等等。但“二兩”卻不能說“兩兩”?!皟伞痹谶B續(xù)使用時,后面的讀“二”,不讀“兩”。如“兩丈二尺”,不能讀成“兩丈兩尺”或“二丈兩尺”。不同點是,在序數(shù)、分數(shù)、小數(shù)中只能用“二”,不能用“兩”。如“第二”不說“第兩”;“老二”不能說“老兩”;“十分之二、零點二”不能說“十分之兩、零點兩”等等。如果量詞“個、本、只”等前面只有一位數(shù)的話,用“兩”不用“二”。如“兩本書”不說“二本書”;“兩個人”不說“二個人”等等。只有少數(shù)量詞例外,如“位”可以說“二位”,也可以說“兩位”等等。“兩”有時當“幾”解,表示概數(shù),如“說兩句、玩兩天”,但其中的“兩”不能用“二”替代。接下來,再講一講量詞。
量詞的使用比數(shù)詞簡單得多,這里從略講幾點在具體使用方面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什么事物跟什么量詞組合,應遵循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不能任意搭配。如“一匹馬”不宜說“一頭馬”,更不能說“一個馬”。2/單音量詞一般都可以重疊使用,表示多數(shù)。例如“個、家、戶”可以重疊為“個個、家家、戶戶”。3/量詞中有一個特殊的“倆”字,它的意義等同于“兩個”,但“倆”不能與“個”搭配。如“爺兒倆”,不能說“爺兒倆個”。
(E)代 詞——代詞即代替各類實詞或副詞的詞。代詞按其所指代的對象不同,可分為三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代詞的運用有以下幾個需要注意的個例:第二人稱代詞“您”是你的尊稱,但“你”可以用“你們”表示多數(shù),而“您”則不能。第三人稱代詞有性別的不同。男性用“他”,女性用“她”,有男有女用“他們”,不必用“他(她)們”。另有第三人稱的“它”,指代無生命的事物。有時在修辭上為了表達憎惡的感情,可以用“它”來指代敵人。還有一個“牠”,用來特指除人以外的其他有生命的動物。此外,“各”與“每”這兩個指示代詞都是指全體中的任何一個,這是它們用法上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是,“每”著重表示全體中的個體的共同點,而“各”著重表示個體之間的不同點。例如“每個人都要向雷鋒學習”,不能說成“各個人都要向雷鋒學習?!贝送猓瑵h語中還有一部分“泛指”和“虛指”的疑問代詞是不表示疑問的,這是疑問代詞的一種特殊用法。例如“什么都不怕,就怕不用心”;“誰的貢獻大,就向誰學習?!鼻熬渲械摹笆裁础敝溉魏问挛铮恰胺褐浮钡挠梅?。后句中的“誰”指不確定的人,是“虛指”的用法。
(F)副 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表示程度、范圍、時間、肯定或否定等意思,而一般不能用在名詞前面的詞,叫副詞。例如表示程度的“很、極、最、頂、挺、太、非常、異常、十分、極其、格外、過于、更、越、稍微、甚至”等等。表示范圍的有“都、總、共、統(tǒng)統(tǒng)、全部、只、僅僅、部分、局部、大多、個別、少數(shù)、零頭”等等。表示時間或頻率的有“剛才、正在、將要、快要、馬上、立刻、頓時、方才、然后、終于、經常、往往、再三、一直、向來”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有“準、不、沒有、沒、別、不行、可以、是否”等等。副詞的運用還有一種特殊情況是,少數(shù)副詞可以修飾數(shù)量詞。例如“每一次、僅僅五個”等等。
(G)介 詞——經常附在名詞或以名詞為中心的詞組前面,組成介詞結構,表示處所、方向、時間、對象、目的等關系的詞。例如表示處所、方向的介詞有“從、至、自往、朝、向、在、于、由、沿著、順著”等等。表示時間的有“從、自從、到、在、于、當、逢、正值”等等。表示對象的有“對、對于、連、把、將、跟、同、和、比”等等。表示關聯(lián)的人和事物的有“對、對于、關于、至于、在于、由于”等等。表示依據的有“按照、遵照、遵循、根據、依據”等等。表示被動的有“被、叫、讓、給”等等。表示目的動機的有“為、為了、為著”等等。大部分介詞在實際運用中都有與其相搭配的合適詞語,使用時要注意選配得當。一般來說,介詞是虛詞中最易用錯的一個詞類。
介詞的語法功能有如下幾個特點:1/介詞結構可以充當動詞的修飾成分。如“共產黨把我們從火坑里救了出來?!本渲械摹鞍盐覀儭焙汀皬幕鹂永铩边@兩個介詞結構,都是修飾動詞“救”的。2/“被、叫、給、讓”等介詞,可以直接附在動詞前面,表示它前面的名詞受它后面動詞的支配和影響,形成句子的被動式。例如“敵人被消滅了。// 問題叫他解決了。// 書給他讀爛了。// 人民讓貪官給害苦了。”等等。3/“在、于、往、自、向”等介詞,可以附著在動詞后面,表示它后面的名詞與它前面的動詞相關聯(lián),接受它前面動詞的影響。例如“他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 長江發(fā)源于青海省的巴彥客拉山麓。// 飛機飛往北京。// 歌聲來自大草原。// 人群涌向天安門廣場?!?/“在、向、比、為”等具有介詞和動詞兩種功能。它們在句子中組成介詞結構充當修飾成分時是介詞,如果充當謂語時便成了動詞。例如“我在家看書。”// “我昨天在家。”(前句“在”是介詞,后句“在”是動詞。)另如“大家向雷鋒學習。//葵花朵朵向太陽?!保ㄇ熬洹跋颉笔墙樵~,后句“向”是動詞。)
(H)連 詞——把詞、詞組、句子連接起來,說明它們之間種種語法關系的詞,叫連詞。例如“和、與、跟 、同、及、以及、而”等連詞,多用于連接詞或詞組。而“因為…..所以;不但……而且;雖然……但是”等連詞,多用于連接句子。連詞沒有具體意義,不能獨立運用,在語言結構中只有連接作用。使用連詞要特別注意它表示哪種關系,比如“跟”字的用法,“我跟他”的“跟”是連詞,表示“我”和“他”是并列關系?!拔腋摺钡摹案笔墙樵~,表示“我”和“他”的主從關系。
連接句子的連詞也叫關聯(lián)詞,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將在第五講的續(xù)篇中詳述。
(I)助 詞——配合和幫助其它詞語,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組成句子的詞,叫助詞。在全部詞類中,助詞的數(shù)量很少,按其語法作用的不同可分為結構助詞和時態(tài)助詞兩種。常用的結構助詞有“的、地、得”。(按:筆者已發(fā)布《閑話“的、地、得”用法》的專文,有關內容在本講中省略。常用的時態(tài)助詞有“著、了、過”。結構助詞常用在詞語之間,表示前后詞語之間有修飾與被修飾,限制與被限制,補充與被補充的關系。例如“雄偉的天安門”(修飾關系);“中國的首都”(限制關系);“他說得很好”(補充關系)。時態(tài)助詞經常附著在動詞,表示動作變化額時態(tài)。如“寫著”(表示持續(xù));“寫了”(表示已經寫好);“寫過”(表示經歷)。這三種用法,即語法上所說的“正在進行式、完成式、過去式”。
(J)嘆 詞——凡表示感嘆、呼喚、應答和各種語氣的虛詞,都叫嘆詞。例如表示感嘆、呼喚、應答的嘆詞有“哎、唔、唉、嗯、喂、哼、哎、哈哈”等等。表示各種語氣的嘆詞有“的、了、嗎、呢、啊、呀、哇、啦”等等。凡表示感嘆、呼喚、應答的嘆詞一般都用在句首,通常不與其它實詞發(fā)生特定的關系。凡摹擬聲音的詞(象聲詞)也歸為嘆詞。如“乒乓、叮當、轟隆、劈啪”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嘆詞可以獨立運用,也可以修飾名詞和動詞。例如“乒乒乓乓地打了起來”;“叮當作響的銅鈴”等等。有時,象聲詞甚至可以用作動詞,如“他不置可否地‘唔’了一聲。”此句中的“唔”即動詞。凡表示語氣的嘆詞,一般都用在句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