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方臨床模擬練習(xí)-每日一案(第785期)
大象中醫(yī)
大象醫(yī)友會
今天
劉某,男,10歲。平素易外感,感之則發(fā)熱3、4日不退。昨日游泳,夜發(fā)熱38.5℃,頭痛、惡風(fēng),輕微惡心。今晨熱仍不退,頭痛加重,仍惡風(fēng),微汗,未納,苔薄質(zhì)淡紅,脈浮數(shù)85至。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烏梅丸加減(注: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梁某,27歲,初妊3月,嘔吐50余日,體重減14斤。望其面色淡黃,形體瘦削,天不冷而裹厚衣,舌尖紅,苔薄白。詢知每食即吐,吐必凈之,或嘔膽汁,吐猶不停,唯食雪糕不吐。吐時引發(fā)咳嗽,面赤氣逆,痰誕代血。 飲食不馨,口干口苦,思飲欲冷,腹中氣上沖逆,噯逆頻頻,小腹脹滿,臍腹畏寒,大便數(shù)日一行義不秘,而食冷即泄瀉。近三日小便頻數(shù)不暢,尿黃赤。腰不痛,四末不冷。診得脈來弦細略數(shù),化驗小便:白細胞++,蛋白±。 妊娠惡阻,臨床以脾胃虛弱、肝胃不和、痰飲中阻、陰虛氣弱者較為多見,似此肝熱脾寒,且嘔吐之頻、吐勢之劇尚屬少見。 以其消渴思飲,沖逆嘔吐,畏寒,諸烏梅丸證俱現(xiàn),故擬烏梅丸加減改湯以進: 烏梅30g 人參10g 黃連6g 黃柏10g 干姜10g 桂枝10g 麥冬15g 蘇子15g 二劑,囑一日一劑,頻頻服之。 二診: 嘔吐止,僅微惡心而已,沖逆、咳嗽均隨之而輕,少腹脹、小便淋澀止。心下仍畏寒,脈舌如前。為鞏固療效,原方續(xù)進二劑。 解說:胃者,水谷之海,所謂海者,無風(fēng)三尺浪也。憑借三尺浪以行倉縻、受盛、傳道之職。今嘔吐如此之劇,可知非春和景明,拂面柔風(fēng),乃逆風(fēng)、飄風(fēng)也。是以濁浪排空,日星隱曜。風(fēng)者,在體應(yīng)肝,故應(yīng)抑肝為治。 本案惡阻如此之盛,烏梅丸二劑即平,謂神來之舉不為之過。雖不見吐蛔、肢厥,然脾虛肝旺,寒熱錯雜諸癥具備,遂徑投烏梅丸,非無的放矢也。烏梅丸證寒勝于熱,本案之寒熱,似乎旗鼓相當(dāng),或熱略勝于寒,故去附子、細辛、川椒不用,以其口渴思飲,腹中沖逆,復(fù)加麥冬、蘇子。如此加減,不悖仲圣原意,反使烏梅丸游刃有余。 三瀉心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皆為寒熱相雜之嘔吐治方。三瀉心湯證為中虛胃氣上逆,或水飲內(nèi)停,以心下痞、或吐或瀉為主證;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為中虛而寒熱相格,以食入即吐為特點。二證絕無消渴引飲、氣上沖心,脈弦細微,是為別也。 五日后電話隨訪,獲知乘車震動出血,在某醫(yī)院經(jīng)超聲波檢査定為葡萄胎,昨已引齊。聞后甚感愧疚。余素重視腹診,初診者從未有缺,本案因嘔吐勢盛,坐立不支而疏。若予腹診,葡萄胎不難診斷,以其妊娠月份與子宮大小極不相符。謹識此誤可也。(閆云科醫(yī)案) 原文復(fù)習(xí) 《傷寒論》第338條: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dāng)吐蛔。今病者靜,而復(fù)時煩者,此為臟寒?;咨先肫潆?,故煩,須臾復(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棕收?,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各家論述 《注解傷寒論》: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烏梅之酸以收肺氣;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之甘以緩脾氣;寒淫於內(nèi),以辛潤之,當(dāng)歸、桂、椒、細辛之辛以潤內(nèi)寒;寒淫所勝,平以辛熱,姜、附之辛熱以勝寒;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 《金鏡內(nèi)臺方議》:蛔為陰蟲,故知陽微而陰勝,故用烏梅為君,其味酸,能勝蛔;以川椒、細辛為臣,辛以殺蟲;以干姜、桂枝、附子為佐,以勝寒氣而溫其中;以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以人參、當(dāng)歸之甘而補緩其中,各為使。
微信掃一掃 |
|
來自: 為什么73 > 《大象醫(yī)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