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烄”字讀作jiǎo,本為會意兼形聲的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人”,下部是“火”,以火焚人為“烄”。②是小篆的形體,“火”移于“交”之左,其義未變。③是楷書的形體。
《說文》:“烄,交木然(燃)也。從火,交聲。”許說不妥。首先,許慎把這個字看成是單純的形聲字,實際上是會意兼形聲字。再者,“交”字的本義并不是“交木然”,而是在火中焚人。在上古每逢天大旱,便把女奴放在火上燒死,以乞降雨,這在甲骨文中多有記載。
——左民安《細說漢字》
擴展閱讀 會意兼形聲字。從火,從交,交亦聲。從交在火上、燃以祭天會意。本義為用火燒燎祭天。《合集》29993:“今日烄,有雨?”問今日焚人牲以祭天,是否有雨。《說文》:“烄,交木然(燃)也。”徐鍇系傳:“架而燒之也。”《玉篇》:“烄,交木然(燃)之,以燎祡(chái,焚柴而祭)天也。”甲骨文字形中上為兩腿交叉的人形,下為火形,有的火上還有一些小點像火焰上騰之形,還有的字形火上人下有木,表示架起的柴堆;小篆變上下結(jié)構(gòu)為左右結(jié)構(gòu),左“火”、右“交”;楷書由小篆演變而來。(郭小武 葉青) ——李學勤《字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