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一個人心智模式的八大路徑心智模式:影響個人和組織發(fā)展的關鍵
什么是心智模式?
如果我們只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又是如何處理這部分的呢?聽聽看下面這個故事。
一個人心智成熟的標志 一個人心智模式的成熟有十個特征: 1. 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看待一切 積極樂觀是生活的基本態(tài)度,凡事都看積極面,往好處想。 2. 對未來有美好的預期為之奮斗 對未來有積極美好的預期,并持續(xù)為之奮斗,把所有的挫折和困難都看成暫時的。 3. 能坦誠與人溝通,相互理解 坦誠非常重要,能夠直言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維持自己的一致性,分享自己觀點背后的假設,爭取被人理解并積極理解他人。 4. 能積極地影響他人,獲取支持 積極影響他人,善于找到與他人的結合點,獲取必要支持。 5. 自行負責 為自己負責,做一個控制點在內的人,不輕易改變。 6. 能聽進去不同的聲音 善于傾聽,能換位思考,在不同的聲音中找到其差異化價值。 7. 有自己不變的原則 有自己相對穩(wěn)定的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越出底線。 8. 凡事注重策略,而不僅僅堅持真理 做事的策略有時比事情本身更重要,對目的更加執(zhí)著。 9. 包容他人 有容乃大,大器物能包容更多更大的東西。 10. 持續(xù)改進 持續(xù)改進自己,不斷更新心智模式,追求人生的意義。 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 從本質上看,心智模式是人們在大腦中構建起來的認知外部現實世界的“模型”,它會影響人們的觀察、思考以及行動。在我看來,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包括三個方面(如圖1所示): 圖1上部顯示的是個體學習的OADI循環(huán)(Kofman,1992),下部則顯示了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按照考夫曼的說法,個體的學習過程可描述為“見-解-思-行”的循環(huán)(簡稱OADI循環(huán)):
與此相對應,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主要有三種,即心智模式通過三種途徑影響個體的觀察、思考和行動,具體包括: 1. 認知框架 心智模式為人們提供了觀察世界的認知框架,如同一個“濾鏡”,會影響人們所“看見”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觀察同一事物時,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結論。2005年,聯想集團擬并購IBM的PC業(yè)務時,眾說紛紜,不同的人選取了不同資料,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即使對同一個資料,看法也不盡相同,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體現。 2. 思想路線 認知心理學家瓦瑞拉認為,人的認識并不是一個簡單被動地反映客觀事實的過程,而是我們經驗世界創(chuàng)造的主動過程。基于從外部世界獲取信息,我們對其進行解讀,做出合理的假設、想像,并按照特定規(guī)則或邏輯進行推論,從而做出判斷和決策。在這方面,每個人其實都有很多切實的感受。例如,在午夜,你走在空曠的街道上,腦海中會浮現出很多畫面,包括潛在的危險等,會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阿吉里斯等學者基于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推論的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是對心智模式如何影響人們形成結論和信念的形象說明。 3. 行動導向 彼得·圣吉指出,心智模式不僅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而且決定我們如何采取行動。因為在人們在成長和發(fā)展心智模式的過程中,會逐漸總結規(guī)律、發(fā)現模式,形成一些對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和行為。例如,相信“X理論”的管理者會將員工視為懶惰的、千方百計謀求個人利益而不顧公司利益的,從而更傾向于采取嚴格的管控措施;而相信Y理論的管理者會將員工視為積極的、能自我約束和激勵的,因此更傾向于采取授權、激勵等管理措施。 總之,我認為,心智模式是一種客觀的心理存在,它影響著人們的觀察、思考、決策和行動。心智模式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之分,是一把“雙刃劍”。由于心智模式是人們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基于自己的經歷形成的,如果環(huán)境沒有太大的變化,現有的心智模式將使個人和組織高效運作、得心應手,強化既有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觀察、思考和行動,就會處處碰壁。因此,人們需要定期檢視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與環(huán)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時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改善心智模式的四個步驟 由于心智模式隱而不見,而且具有自我增強的特性,它常常變得根深蒂固,難以改變。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呢? 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過程,從本質上是把鏡子轉向自己,試著看清楚自己的思考與行為如何形成,并嘗試以“新眼睛”獲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對其進行解讀、思考和決策。這從本質上看是一個自省、學習、創(chuàng)新和變革的過程,包括如下四個步驟(如圖2所示): 1. 覺察——開放的頭腦 覺察是改變的前提。因此,讓人們產生覺察,把隱藏于個人內心深處隱而不見的假設、規(guī)則、成見等“浮現”出來,才能更加主動地對心智模式進行檢驗和改善。在麻省理工大學資深講師奧托 · 夏默看來,這是一個“打開心門”、讓我們有一個“開放的頭腦(open mind)”的過程。覺察可以源自內省,也離不開外界條件的觸發(fā)。 2. 檢驗——開放的心靈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我看來,新的資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備原材料。在“心門”打開之后,人們可以通過新的視角去獲得新的資料,或以新的視角去審視原有的資料。 3. 改善——開放的心靈 在接納了新的資料之后,人們需要用新的規(guī)則或邏輯對其進行解讀,以便檢驗心智模式的有效性及其適用范圍。由于思維的連續(xù)性,這一過程和檢驗幾乎是同步發(fā)生的,是奧托 · 夏默所稱的“開放的心靈(open heart)”。 4. 植入——開放的意志 由上文可知,心智模式不是存在于理性思維的層面,而是隱藏于思維的背后,是在潛意識或無意識狀態(tài)下發(fā)揮作用的心理存在。所以,要想讓其發(fā)揮作用,必須經由持續(xù)的練習,讓其成為下意識的習慣,讓一些價值觀、規(guī)則、邏輯等成為牢固的信念,進入潛意識層面,才能較穩(wěn)定、持久地發(fā)揮作用。對此,夏默稱之為“開放的意志(open will)”。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過程的四個步驟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改善心智模式的過程也不是單向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非常微妙、復雜、困難的。甚至當你或他人認為你已經發(fā)生改變時,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或習慣仍然自覺、不自覺地左右著你。 改善心智模式的八大路徑 對于改善心智模式的方法,一些管理學者曾進行過廣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阿吉里斯等開發(fā)了“左手欄”、“推論的階梯”、“實踐反思探詢”等實用方法和工具;彼得·圣吉等整合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心智模式的若干方法,包括“深度會談”、“系統(tǒng)思考”等;奧托 · 夏默提出的“U型理論”,其核心也涉及心智模式改善。 基于實用的角度,根據上述改善心智模式的循環(huán),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改善心智模式的具體方法和工具(如圖3所示)。 在此,筆者提出改善心智模式的八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1. 自省與反思 自省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通過自省,我們得以發(fā)現自己內心世界深處隱藏的成見、假設、邏輯、規(guī)則,使這些圖象浮現出來,藉此可以對其有效性加以檢視。此外,自省也可以讓我們以開放的心靈接納不同的意見。在這方面,聯想集團前任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先生就向曾國藩學習,養(yǎng)成了自省的習慣,并由此形成了富有聯想特色的“復盤”方法論。 2. 學習 通過獲取新的信息,開闊自己的視野,可以拓寬“觀察框架”;通過了解新的思考邏輯,掌握更多的規(guī)則,可以更新“思考路線”;通過借鑒新的觀念,形成新的習慣,可以修正自己的“價值導向”。總之,通過學習,人們可以獲得合時宜的心智模式,使行動更有效。 對此,需要破除對學習的認識誤區(qū),不僅通過閱讀、聽講,獲取新的知識或信息,也要擴大人際交流,向他人學習,尤其是接納和欣賞差異性,積極向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學習。同時,要善于總結和反思,從工作中學習,把自己的經歷當作最主要的學習途徑或方式。 3. 碰壁 在當今信息泛濫、浮躁的時代,主動地自省和“學而知之”顯得難能可貴,更常見的情形似乎是“困而知之”:因為老辦法行不通了,按照原有的規(guī)則得出的看法顯得不倫不類,據此做出的對策和行動碰壁了,會促發(fā)人們產生覺察和內省。因此,不回避、隱藏問題,而是積極地面對問題、困難與挑戰(zhàn),積極地分析原因,尤其是反思自己內心的心智模式,是個人學習、提升的重要契機。 4.更換新的環(huán)境 心智模式的形成具有“路徑依賴性”,也就是說由于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與經歷不同,心智模式也可能是不一樣的。正如諾貝爾獎得主埃德爾曼所說,雖然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由于各自的經歷和目的不同,我們對某一特定事件的意義理解各不相同。在這方面,“孟母三遷”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外部環(huán)境對心智模式的影響作用。 對此,換一個新環(huán)境,有助于個體心智模式的改善。正如清華大學陳國權教授所指出的,改善心智模式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讓新穎、鮮活和豐富多樣的體驗不斷沖刷、沖擊、甚至沖破我們可能落后和固化的心智模式。如果人們長期在一種熟悉的環(huán)境下工作和生活,也許很難產生新的靈感,卻很容易固化思維。人們需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自己有在各種環(huán)境下工作、生活或旅行的經歷,體會各種自然和人文景觀、文化、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獲得新的知識。 5. 換位思考 《列子》中有一個“疑鄰偷斧”的小故事,形象生動地說明:當我們心里有了某種想法之后,通過心智模式“選擇性觀察”的機理,就會讓我們發(fā)現更多能印證這種想法的事例,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判斷。這是心智模式的自我增強特性。同時,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當有了新的資料之后,我們會進行新的推論,從而改變自己的判斷。如果能不斷發(fā)現新的資料或能用新的視角去解讀現有的各種資料,就可以持續(xù)優(yōu)化自己的心智模式。 6. 情景規(guī)劃 在商業(yè)應用中,殼牌石油公司是第一家通過“學習如何浮現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而加速組織學習的大公司。它之所以能成功地度過20世紀70~80年代兩次世界石油危機的巨大沖擊,主要歸功于運用“情景規(guī)劃法”(Scenario Planning)來改善集體心智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或預測方法,情景規(guī)劃法質疑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一些基本假設,例如十幾年來,世界石油的需求量一直保持持續(xù)穩(wěn)步增長的態(tài)勢,所以石油的價格也會保持相對穩(wěn)定,不會有大幅波動,開發(fā)一系列新的情景,幫助管理者以新的視角或方式觀察這個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講,情景規(guī)劃法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能促進管理者心智模式的改善。 7. 深度會談 相對于個人學習,與他人的交流,更可能讓自己“豁然開朗”,正如人們常講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這方面,彼得·圣吉推崇的“深度會談”(Dialogue)是一種有價值的交流技巧。在圣吉看來,“深度會談”是深入地、高層次、高質量的溝通、傾聽與共享,其目的不是探究真相,而是建立“共同的意義”。它要求自由地發(fā)掘微妙的話題,摒棄自己的成見,悉心傾聽,并通過深入的理性思考,對我們認為理所當然或順理成章的一些經驗、工作程序、方法或假設提出質疑,借以發(fā)現隱藏在事物背后的真正規(guī)律。因此,深度會談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之一,也是激發(fā)集體智慧的重要手段。 8. 持續(xù)“修煉” 改善心智模式歸根結底只能靠自我的持續(xù)“修煉”,他人無法替代,外界的條件也只是一些促進或激發(fā)因素。持續(xù)“修煉”是改善心智模式的不二法門。 在這八種方法中,前四種方法是讓人們產生覺察,而覺察是改變的前提。其中前三種大致對應于孔子所說的“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第五、六、七種方法是讓人們通過新的視角去獲得和解讀新的資料,而新的資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備原材料。當然,改善心智模式的各種方法從本質上講都是自我持續(xù)“修煉”的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而且學習也貫穿于改善心智模式的全過程之中。 雖然心智模式的話題看似微妙,但我們每個人都有心智模式,每時每刻都受心智模式的影響。如果不能駕馭心智模式,我們就會成為“心智的囚徒”;善于駕馭并改善心智模式,我們才能成就“全新的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