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水的實踐中,中國古人將一些方位理論,歸為“理氣”學說。理是道理的理,義理的理,不是處理的理,調(diào)理的理,是名詞,不是動詞。理氣一詞,也可以說成是山水方位學說。
在古人很多經(jīng)典風水著作中,都是以形體為先。在明朝之前的風水經(jīng)典中,大都以形學占的份量最多,而理氣的內(nèi)容都很少。說明理氣學在古代并不盛行。也許是因為當時的理氣理論僅為少數(shù)人所掌握,或未臻成熟,或秘而不宣。
進入清朝,受張九儀、蔣大鴻等先師的推廣,理氣學說,就越演越烈,越分越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且看古人是如何評論理氣的。
先賢論理氣
楊筠松
楊筠松《五星歌》云:已上水法徹玄微,九星卦例盡皆非,純陰純陽真惑世,紫微八卦仿為真,單于梅花非正論,天星宗廟胡可知。
楊筠松《九星歌》云:下地不裝諸卦例,登山不用使羅經(jīng)。又云:定卦番來是夢中,只觀來歷有無蹤,寧將兩字擒龍脈,莫犯三星亂指空。又云:龍生逆順起紛紛,一如父母帶兒孫,認取雌雄交度處,何勞八卦定乾坤。
楊筠松《黃囊經(jīng)》云:不問五音諸卦例,但將好主對賢賓。又云:裝卦泥星辰,下了誤人窮。
楊筠松《樂道歌》云:功目神機參造化,透徹玄機貴無價,古傳龍法及砂圖,豈見神仙先分卦。假如龍法不真奇,豈得偏將卦例推,但要真龍并正穴,陰陽二路自相居。
曾文遄
曾文遄《尋龍經(jīng)》云:尋龍遠視識真龍,何問方隅卦例通。又云:時師愛把九星輪,盡說貪狼武曲尊,不識土牛真妙訣,十墳不得一墳真。又云:時師討地眼千斤,來山之下論星辰,手把羅經(jīng)磨水路,土牛不住誤人貧。
曾文遄《尋龍記》云:若徒按卦推星取,失了楊曾二大仙。又云:尋龍泊處好山峰,八卦自然通。好地自有天然穴,六神是閑說。
廖金精
廖金精《囊經(jīng)》云:水法最多,有以宗廟論者,有以二十八宿論者,有以陽山陽水陰山陰水論者,大抵山之與水,即陰與陽也。陰陽之理,昭然明白,固不待天星卦例以推排也。余之論水,唯論水之情勢而已。
諸葛孔明
諸葛孔明《真寶錄》云:山川形勢,天地之設,天星卦例,人人自為,可以星卦旋轉(zhuǎn)山川之形勢者乎?
宋景濂
宋景濂《正路》云:地術用理氣,此說真詭異。
賴文俊
賴文俊《披肝露膽》云:內(nèi)外之水無不迴環(huán),內(nèi)外之山無不拱顧,自成富貴大地,不須卦例而亦吉也。切不可聽信詐偽之徒而妄言卦例,自取其禍,謹之戒之。
又云:龍真穴備,水自迴環(huán),不須卦例,無有不吉。后之君子,勿信詐偽,妄言卦例,自取其禍,儆之戒之。
又云:卦為宗廟誤人多,無龍無虎事如何,任你裝成天上卦,自然家計落傾坡。
五代范越鳳《黑囊經(jīng)》云:用卦不用卦,卦向穴中作,時師專用卦,用卦還是錯,若能不用卦,便是真郭璞。
卜則巍《雪心賦》云:既明倒杖之法,方知卦例之非。既有曲流之水,必有曲轉(zhuǎn)之山,何用合九星八卦。水若屈曲有情,不合星辰亦吉,山若斜碎入穴,縱合卦例何為。
▲劉伯溫
劉伯溫《堪輿寶鏡》云:世傳卦例數(shù)十家,彼吉此兇用不得,一行禪師術數(shù)精,欲滅外國絕羶腥,乃為唐朝獲久許,故意偽造滅蠻經(jīng),宗廟五行從此設,顛倒用假來混真。何用九星并八卦,生旺死絕皆虛名,免惑時師卦例言,福無禍有須當審。
許亮《太華經(jīng)》云:何用天星何用卦,水金定穴此言差。祿馬貴人催官說,到頭終是敗人家。宗廟星卦何足用,陰陽剪水是非花。又云:千般卦例不須看,九星不必指頭加。又云:何用理氣何用卦,其余祿馬皆閑話。
朱仙桃《搜山記》云:根于義理而擇地,不拘于卦例。
司馬頭陀《達僧問答》云:以方向別外氣之符應則可,以方向定穴之真的則不可。大抵龍穴要定方向隨之,非由方向而定龍穴也。
在家鄉(xiāng)風水業(yè)也流傳這么一句經(jīng)典:做形不做理,十年不見鬼。做理不做形,做了無人逢。
▲繆希雍
在繆希雍《葬經(jīng)翼》難解二十四篇中云:
經(jīng)曰:“占山之法,勢為難,形次之,方又次之。”此方位之始也。今之針盤即指南車,土圭遺制也。圣人立法教人辨方,俾萬方之民不迷所向而已,曷嘗有吉兇哉?葬家亦用以占山者,蓋欲原其所始,乘其所止也?!岳ど晁约o西南,言亥艮所以紀西北、東北也?!?.今術家舍形勢而言方位,固已失之,又迷方位而論吉兇,其謬益甚。以針盤分金立向者,蓋審定主賓不使差失,恐放棺處稍偏一線,則遠處差多,賓主不對矣。此朝迎之法,實乘氣自然之向也。故用分金以紀所向之山水爾,設若合向此而誤向彼,則所對非所朝,失乘氣,失堂局,失賓主,故其應有差殊,非謂吉兇在分金也。乃至天星之說,世多知其迂遠……不必究其是非可也。
在元趙汸《葬書問對》云:
夫方位之說,本非所以求地理,況乎隨意所擇,不得形法之真,而概以其說加之,則亦何異于以虛中子平之術而推六畜,以論牛馬者而論人耶。
贛人相傳,以為閩士有求葬法于江西者,不遇其人,遂泛觀諸郡名跡,以羅鏡測之,各識其方以相參合,而傳會其說,如此瞽者扣盤捫燭以求日之比。而后出之書益加巧密,故遂行于閩中。理或然也。
夫勢與形理顯而事難,以管窺豹者,每見一斑。按圖索驥者,多失于驪黃牝牡(pìn mǔ)。茍非其人神定識超,未必能造其微也。方位者,理晦而事易,畫師喜模鬼神,憚作狗馬,況羈旅求合之巫,惡肯改其所難以艱其衣食之途哉。此可為智者道爾。
明末唐世友《堪輿一貫》云:
諸家裝卦之例,其說甚繁。。。。。。如所謂天卦地卦五鬼壺中橫天紫微魁星斗杓玉函挨星鴻鸞及單于梅花三合火星飛宮吊替之類,大抵與宗廟九星相伯仲,彼吉此兇,不勝繁蝟,于理無稽,禍福無驗,初學之士罔知真?zhèn)?,一入其門,牢不可破。惟執(zhí)其例曰:某山合某卦某星下某向宜某水來某水去某星某卦深若干淺若干,此其迷謬,非惟誤人,且以自誤,況穴乘生氣,水自反開,一氣不完,城必順關,此造化一定之理也,烏能如彼之牽合哉。。。。。。。
又云:讖緯術數(shù)之斷不可不闢,龍穴砂水之斷不可不精。
《俯察》云:善斷墳者必謬于葬,以斷墳下穴則穴必敗,以下穴斷墳則斷不靈。
陳亞和《撥砂經(jīng)》云:星卦若用于地中,十家九家窮。
余芝孫《入式歌》云:形勢若吉方位兇,終是不貧窮,形勢若兇方位吉,決定破家業(yè)。
肖吉《地脈經(jīng)》云:詐偽星卦不可信,禍來真有應。
丘延翰《胎腹經(jīng)》云:生氣聚散,乘風界水,陰陽取裁,八卦何處?點穴以定,在乎砂水有情,豈可卦例能否為休咎哉。若無情之山水,星卦雖吉,吾見其兇。
蔡西山《穴情賦》云:用卦不用卦,卦向穴中作。時師專用卦,用卦還是錯。
謝和卿《神寶經(jīng)》云:嘗觀擇地之要,必當以明理為先。故知旁道支離,遂使正宗湮沒。或用針盤而定向坐,或執(zhí)卦例而談吉兇。何殊膠柱調(diào)弦,刻舟求劍,承訛接舛,析緒分端。
謝和卿《至寶經(jīng)》云:掛定線兮為正脈,斷然不用使羅經(jīng)。天地生成一定法。
吳景鸞《陰契陽符》云:四平八國與天心,世代時師何處尋,不識天心十道勢,謾將卦例掛懷襟。
就連擅長理氣的古賢或推廣理氣的古著,也都把形學作為風水的首選或基礎。
明徐繼善《人子須知》序言云:形勢審于未穴之前,先天之本體也,方位察于倒杖之后,后天之妙用也。先天之體出乎自然,天也;后天之用盡乎當然,人也。體用不可偏廢,天與人相峙并行,烏得執(zhí)彼廢此耶?
在宋雙元《精解羅經(jīng)三十六層》以理氣定巒頭辨云:地之大小,八分是巒頭所主。龍長勢大為大地,龍短勢小為小結(jié)。巒頭既定,于是以天星理氣之貴賤參酌焉,天星貴則益善,天星賤則去分數(shù),此正法也。
巒頭是體,理氣是用,體立而用行,體若不吉,雖系吉秀何用?體若果真,雖系老元何妨?。
又云:相地重在形局,作用重在理氣。
靜道和尚《入地眼》卷首萬樹華的例言中云:是書宜先熟看巒頭,然后細玩理氣。蓋陰陽五行,微妙難言,巒頭即理氣之著也。若舍巒頭而重理氣,開卷了然,登山茫然,便是屋里先生。惟深知巒頭,又能明理氣,知所先后,而技乃至于神。
在張心言的《地理辯正疏》的第一篇序言,朱栻之所言:善觀地者,在觀其神,得其神而龍脈清長,砂水瀠回,雖不盡合乎法,不害為吉壤;不得其神而泥乎法吉者,或反為兇,是又在臨地之能辨之。
在張心言的《地理辯正疏》凡例中云:一讀是書,宜先讀古本巒頭諸書,即近出《山洋指迷》也頗醇正可觀,尤宜多方臨地擴充眼界,然后將此書實按深求,以要其成。不然躐等而進,胸中了然,目中茫然,何異畫虎不成。
在張心言的《地理辯正疏》形理總論中云:不知巒頭者,不可與言理氣,不知理氣者,不可與言巒頭,精于巒頭者,其盡頭工夫,理氣自合;精于理氣者,其盡頭工夫,巒頭自見。蓋巒頭之外無理氣,理氣之外無巒頭也??傄綍r高瞻遠矚,屏棄諸家偽法,某字吉,某字兇等說,專從巒頭求其天然之地,天然之穴,天然之向。蔣氏所謂但當論其是地非地,不當論其屬何卦體,屬何干支。
在趙九峰的《地理五訣》客問九條中云:客曰:“形家之說,豈亦不足重乎?”子曰:“富貴在龍穴,形家之說固未可輕也,然必‘龍真穴的’,則富貴可期,稍有差錯,難免敗絕。況其法繁難,非有力者不能辨。”
在趙九峰的《地理五訣》還有“龍要真,穴要的,砂要秀,水要抱,向要吉”。除了向要吉包含理氣內(nèi)容之外,其余龍穴砂水都是形學內(nèi)容。
在紀大奎的《地理末學》的敘論中云:
一凡古人一切理氣向法,大率多為平陽而設,山結(jié)之向,間或有可左可右,用面前有客水來者,亦當用之,至若山結(jié)形勢遇有天然一定之向不可移易左右,有天然一定之穴不可移易上下者,則但當就形勢立向,不必更泥理氣,所謂天然不用使羅經(jīng)也。蓋形氣屬地,理氣屬天,平陽開展則天氣勝,故方位包羅面面相通,高山結(jié)密則地氣勝,無方位包羅之象,無喜忌侵克之機,故形穴審得真確,自有地中天然之氣,不必更使羅經(jīng)也。
一凡左右橫水局,及雖非橫水而去來無蹤跡顯露者,皆動局也,當用羅經(jīng)理氣格之。若穴前水聚天心,雖暗中直出斜出,而不甚顯其去路,及雖系橫水而明堂不寬,形局緊密,眼底不覺有來路去路者,皆靜局也。則當細審形氣立向,不必拘泥羅經(jīng)方位及左右針法。蓋天道動,地道靜,水局動而天氣勝,水局靜而地氣勝也。
在紀大奎的《地理末學》的卷上之上云:地理末學者,方位理氣之說也。葬書曰:勢為難,形次之,方又次之。夫形勢之徵實而可憑,理氣之說虛而可騁,是以穿鑿百出,偽謬棼如。言形勢者往往病之。因撮其根原,芟諸附會,乃知自然之理,隨地咸宜,形勢之用,非以用形勢也,溺于此者,或忘其本,故標之曰地理末學云。
王道亨的《羅經(jīng)透解》的序中云:
巒頭即形勢,天星即理氣,兩者不可偏廢也?;蛑^形勢不佳,雖理氣相合,亦不足用。此其說固然,而特恐形勢佳而理氣不合,則地吉葬兇,亦不發(fā)福。況大地甚少,非大德不能得。至于尋常山原,茍于理氣不乖,亦可以延嗣續(xù)而瞻衣食。
徐之謨在《羅盤頂門針》“自序”云:“嗚呼!制亦大備矣哉!雖然制之愈備而法亦愈繁,用法既繁而徑路益多,于是人師一說,互立門戶,彼是此非,甲可乙否,究之不可方物而難以信從,此其何故也?”
李三素《紅囊經(jīng)》俯察提綱篇云:論巒頭者則謂巒頭重而理氣輕。論理氣者則謂理氣精而巒頭淺。聚誦紛紛幾成矛戟。不知有巒頭而無理氣則乘真截偽。收水配向之功廢。執(zhí)理氣而背巒頭。則真龍真穴真砂真水之情以違殊。失青囊之本旨矣。蓋有形斯有氣。有氣斯有理。因形以察氣。因氣以論理。一體一用不得偏廢者也。
李三素《紅囊經(jīng)》羅經(jīng)禍福篇云:巒頭則千變?nèi)f化,不可名狀,自非踏破鐵鞋揣摩有素,雖父不能以傳子。今之時師不知理氣,輒以巒頭自負。彼豈知巒頭之難言,有十倍于理氣者乎。今而后有以巒頭為難知者,吾則與之言理氣矣。
李三素《紅囊經(jīng)》登山不用使羅經(jīng)篇云:或問巒頭理氣,千古聚訟,以子作天機貫旨,專言理氣,考之經(jīng)云:何處山頭無子午,登山不用開羅經(jīng)。然則前賢之說非歟?答曰。惟得訣之人,實有是事,非時師所得藉口也。凡生成之龍必有生成之穴,放棺之所果能認定來脈,則挨左挨右,原不可差毫厘,其龍虎朝應,非此不登對,其砂水明堂,非此必有走竄。然后用羅經(jīng)格之,理氣自合。所謂不用羅經(jīng)者一也。入山尋水口,而格地之方位坐向皆可逆料,登龍格之,巒頭自合,所謂登山不用羅經(jīng)者二也。朱子云:天以陰陽之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以賦焉。理者一定之理,氣者一定之氣,形則無一定之形。然形雖千變?nèi)f化,而終不能出此一方之外,則亦未嘗無一定之理、一定之氣。合于一定之理、一定之氣則為生氣。不合于一定之氣、一定之理則為死氣。得訣之人羅經(jīng)爛熟于胸中,是以真龍正穴有不用開羅經(jīng)之時。正所謂巒頭之外別無理氣。
從以上諸多風水名家的論述當中可以看出:盡管他們把理氣看得非常重要,但均認為形體為風水之根本,均未將理氣置于形體之上,均不認為可以離開形體來論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