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師節(jié),孔子是老師的一個代表,被后人尊奉為“大成至圣先師”。 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孔子。他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最早實行因材施教、游學、私人講學的中國頂級教師。 當年,孔子帶著弟子周游列國的路上少不得喝酒,與鄉(xiāng)黨、學生聚會也少不得喝酒。一般人喝酒也就喝了,孔子老師是一般人嗎?孔子老師喝酒是寫進了《論語》滴! 中國人婚喪嫁娶都要喝酒,孔子有被酒所困的煩惱嗎?他老人家說:“小事一樁,有啥難的?” (《論語·子罕篇》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么困難呢?) 孔子是如何做到“不為酒困”的呢?小編從《論語》中發(fā)現(xiàn)了三個要點: ? 第一,孔子老師不喝市場上賣的酒。(“沽酒市脯,不食”。) 其原因,宋朝大學者朱熹在《論語集注》說得很清楚:“沽、市,皆買也??植痪珴崳騻艘?。”那時候,市場上賣的都是散裝酒,孔子怕市場上賣的酒,酒質不好不衛(wèi)生,所以他老人家都是喝家釀酒。如果是現(xiàn)在,追求喝高質酒的孔子老師一定是私定酒的忠實用戶。 第二,孔子老師喝酒提倡適量就好,不要喝醉。(“唯酒無量,不及亂”。) 南朝儒學家皇侃在《論語義疏》中對孔子老師的“唯酒無量,不及亂”進行了解釋:飲酒的多少可以不做統(tǒng)一限量,但要每個人要根據(jù)自己的酒量,不能喝得“亂”。(“酒雖多,無有限量,而人宜隨己能而飲,不得及至于醉亂也。一云:不格人為量,而隨人所能,而莫亂也。”) 孔子認為人喝醉了就會神志昏亂,有損形象。所以大家喝酒要聽從孔子老師的教導,千萬不要喝醉。 第三,喝酒要講究禮儀。孔子老師說過,有美酒美食要讓長輩先吃(“有酒食,先生饌”)。在舉行鄉(xiāng)飲酒禮后,要等拄拐杖的老年人走出去后,自己才出去(“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 小編認為孔子喝酒是要挑喝酒對象的,在一群講究禮儀的人中間喝酒,想被“酒困”都難。因為有了禮儀,就算喝酒的雙方是競爭對手,喝起酒來都不會又勸又灌。 孔子特別把比賽射箭提出來表揚了一下。子曰:君子對什么事情都不爭。如果說有所爭,那一定是射箭比賽。雙方互相作揖,謙讓,然后登場;比賽完射箭走下來飲酒,這種競爭是君子之爭(“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現(xiàn)在復習一下孔子老師對于飲酒的深刻領悟: 1、喝酒一定要重視酒質,要喝好酒。 2、喝酒要根據(jù)自己的酒量喝,不要喝醉。 3、喝酒要講禮儀,就算雙方是競爭對手也要很“君子”地喝酒。 |
|
來自: 涵敬齋 > 《個人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