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菇的功效與作用2013-10-03 14:24:24 性寒;味甘、微辛,有小毒;歸肝、脾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于癰腫疔毒,淋巴結結核,蛇咬傷。 山慈姑為蘭科植物杜鵑蘭、獨蒜蘭等的假鱗莖。前者習稱“毛慈姑”,后者習稱“冰球子”。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開大小置沸水鍋中蒸煮至透心,干燥。生產(chǎn)于貴州及四川,假鱗莖入藥,稱"山慈姑"或"毛慈姑", 藥材又稱毛慈姑。 性味歸經(jīng) 甘、微辛,涼。歸肝、脾經(jīng)。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本草拾遺》:“主癰腫瘡瘺,瘰疬結核等,醋磨敷之。” 《本草綱目》:“主疔腫,攻毒破皮。解諸毒,蛇蟲、狂犬傷?!?/p> 《本草新編》:“山慈菇,玉樞丹中為君,可治怪病。大約怪病多起于痰,山慈菇正消痰之藥,治痰而怪病自除也?;蛞缮酱裙椒窍抵?,乃散毒之藥也。不知毒之未成者為痰,而痰之已結者為毒,是痰與毒,正未可二視也。”
本品味辛能散,寒能清熱,故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效。常與雄黃、朱砂、麝香等解毒療瘡藥合用,治療癰疽發(fā)背,疔瘡腫毒,瘰疬痰核,蛇蟲咬傷,如紫金錠(《百一選方》),內(nèi)服外用均可。
本品有解毒散結消腫之功,近年來本品廣泛地用于癥瘕痞塊和多種腫瘤。如以本品配伍土鱉蟲、穿山甲、螻蛄等同用,治療肝硬化,對軟化肝脾,恢復肝功,有明顯效果;若與蚤休、丹參、梔子、浙貝母、柴胡、夏枯草等制成復方,對甲狀腺瘤有較好療效。 此外,本品尚有很好的化痰作用,如《奇效良方》中以山慈菇與茶同研調服,治療由風痰所致的癲癇等證。
秋水仙堿(Col)是針對痛風性關節(jié)炎有效的唯一抗炎劑,對痛風急性發(fā)作有特別顯著的治療效果,也是有效的預防藥。Col對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有選擇性抑制作用,對其他關節(jié)炎只偶爾有效。
Col可明顯抑制角叉菜膠所致的炎性水腫,抑制肥大細胞中組胺的分泌,提高白細胞內(nèi)cAMP的水平,抑制炎癥時多核白細胞釋放溶酶,抑制多核白細胞和單核細胞的趨化反應及抑制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從而有利于減輕組織的炎癥反應,減輕組織水腫及減少炎癥介質對組織的損傷刺激。
Col及其衍生物秋水仙酰胺(由Col經(jīng)氫氧化銨水解而得,Colchicine amide)對多種動物移植性腫瘤都有抑制作用。
復方秋水仙堿離子導入法對人體皮膚瘢痕增殖有明顯的防治作用。
用手術方法造成家兔坐骨神經(jīng)損傷性炎癥的病理模型及腸粘連模型,觀察秋水仙堿的作用,結果表明秋水仙堿肌內(nèi)注射每日125μg/kg,連續(xù)給藥 4星期,對神經(jīng)周圍組織的粘連、纖維化的形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單用雌二醇能使雌鼠對抗較大劑量四氯化碳的毒性作用,與單用秋水仙堿治療組有顯著差別。
通過臨床觀察對頸部淋巴結長期服用都能逐漸消失。證明它有清熱軟堅化結的作用。
通過治療燥熱型矽肺18例,觀察服慈菇汁前,皆有咳喘胸痛,口干舌燥,干咳痰緊,脈弦數(shù)。通過3個月的慈菇汁口服,都有不同程度的燥熱證候緩解,充分證明慈菇的解粉塵毒、化纖維結節(jié)作用。
多糖體非特異性抑制刺激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從而提高了宿主對癌細胞特異性抗原的免疫反應能力而發(fā)揮了機體的抗癌效能。
Col還能增強或延長催眠藥的作用,增加中樞抑制藥的敏感性,抑制呼吸中樞;增加擬交感神經(jīng)藥的反應,興奮血管運動中樞,使血壓升高。對胃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導致充血,甚至發(fā)生出血性胃腸炎。 山慈菇配伍應用
蒼耳草味辛,苦,性微寒,功能發(fā)汗散風去濕。二藥配伍,一偏于走里,一偏于走表,功能清熱祛濕,化痰解毒,宜治風熱咳嗽,濕熱郁肺等證。
青黛咸苦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又能消腫。青黛偏于清熱解毒,山慈姑偏于散瘀消腫,兩藥相配,功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上焦毒盛,咽喉腫痛。 山慈菇方劑制劑
副作用的臨床表現(xiàn)為:中毒后與急性砷中毒所見相同,有流涎、咽喉燒灼感。惡心、頻繁嘔吐、劇烈腹痛、腹瀉、消化道出血、便血、脫水、休克、煩躁不安、昏迷、少尿、血尿,嚴重時可致急性腎小管壞死。神經(jīng)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眩暈、疲乏、全身肌肉及關節(jié)疼痛,并可出現(xiàn)上升性麻痹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肌肉明顯松弛,瞳孔散大,血壓升高,脈快而弱,以后可出現(xiàn)心力衰竭和發(fā)紺等。 山慈菇有毒,主要含秋水仙堿,內(nèi)服吸收后,秋水仙堿在體內(nèi)氧化成二秋水仙堿,侵犯消化道、泌尿系,可產(chǎn)生嚴重的刺激癥狀,造成嚴重的電解質紊亂。抑制神經(jīng)系統(tǒng),使中樞神經(jīng)麻痹,觸覺不敏感,降低體溫。抑制呼吸中樞,引起呼吸運動障礙,增強對擬交感神經(jīng)藥物的反應。收縮血管和通過血管運動中樞的興奮作用,引起高血壓。興奮神經(jīng)元,改變神經(jīng)肌肉的功能。一定劑量的秋水仙堿可抑制正常的細胞分裂,抑制骨髓,秋水仙堿的作用與亞砷酸相似。 山慈菇又稱山茨菰、鹿蹄草,為蘭科植物杜鵑蘭、獨蒜蘭等的假球莖,前者又名毛慈菇,后者又名冰球子,都為藥典所載的品種,多生于山溝陰濕處或巖石上,每年5~6月份采挖。挖取假球莖后,除去莖葉、須根,洗凈曬干即可入藥。其性寒,味甘微辛,有小毒,入肝、脾二經(jīng),具有消腫、散結、化痰、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療癰疽疔腫、瘰疬、喉痹腫痛、蟲蛇咬傷等癥。市場上有以同科植物小白及冒充山慈菇,使用時注意鑒別。
干燥假球莖呈圓球狀尖圓形或稍扁平,直徑1~2厘米。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細小皺折,頂端有一圓形的蒂跡,腰部有下凹或突起的環(huán)節(jié),俗稱“腰帶”。假球莖周圍被有或疏或密的金黃色絲狀毛須或黑色細須;質地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粗糙,為黃白色;聞之略有香氣,口嘗之味淡,遇水有黏性。
小白及外觀呈不規(guī)則扁圓形,爪狀分枝不明顯,多干癟,表面黃褐色,有數(shù)圈同心環(huán)節(jié)和棕色點狀須根痕,上面有凸起的莖痕,下面有連接另一塊莖的痕跡;質同樣堅硬,但斷面角質樣;聞之氣微無臭,口嘗之味苦。 現(xiàn)代藥理對山慈菇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其所含的化學成分(主要為菲類、聯(lián)芐類及少量苷類、木質素類、黃烷類化合物)具有抗腫瘤、抗血栓形成、降壓、抗菌作用,以及乙酰膽堿受體M3的阻斷作用,對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和對造血系統(tǒng)的作用,而偽品小白及雖與山慈菇為同科植物,但不具有這些功效,故不可取而代之。 慈菇是一種菜農(nóng)種植的蔬菜,類似芋頭、藕之類。南方多有種植。 山慈菇是一味中藥,基本是野生的。南方農(nóng)村常把它曬干,有咽喉疼痛時刮一些山慈菇的粉末含在口中,常能治愈。 光慈菇為較常用中藥,味辛,甘;性寒。有小毒,春、夏二季挖取。主產(chǎn)于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主要成分含秋水堿等多種生物堿及淀粉。山慈菇為少常用藥物,性味,味甘,微辛,性涼,無毒,夏、秋二季挖取。主產(chǎn)于高頻區(qū)海拔200~350米四川、貴州等地。主要成分含粘液葡萄糖及甘露聚糖等。其藥源少,產(chǎn)量低。
主料:山慈姑400克 輔料:芝麻10克,雞蛋清80克 調料:白砂糖100克,植物油40克,淀粉(豌豆)20克 做法: (1)山慈姑去皮,切塊。 (2)雞蛋清放入適量干淀粉和水做糊,將山慈姑放入糊中掛芡,再逐塊蘸上干淀粉后待用。 (3)將山慈姑塊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時,用漏勺撈出,油鍋仍用小火保溫。 (4)另一凈鍋內(nèi)加少量油、白糖及清水,用文火熬至糖水將要拔出絲時,迅速把山慈姑再投入原保溫油鍋內(nèi)復炸,隨即用漏勺撈起,倒入熬糖水的鍋內(nèi),迅速翻拌,邊翻拌邊均勻地撒上芝麻,即可裝入涂過油的盤子內(nèi)。 養(yǎng)生功效:拔絲山慈姑具有養(yǎng)陰潤肺,清熱止血的功效。適用于治療咳咯血、潮熱盜汗。
主料:牛肉(肥瘦)250克,山慈姑100克 輔料:栗子(鮮)50克 調料:大蔥10克,姜5克,料酒5克,醬油5克,鹽2克,白砂糖5克,花生油10克 做法: (1)板栗、山慈菇去皮洗凈,切塊,山慈菇塊入沸水中氽2至3分鐘后取出。 (2)牛肉洗凈,切塊,與10克鮮橘皮一起放入鐵鍋中,加水同煮,待牛肉將熟時取出。 (3)取另一鍋加花生油少許,入牛肉、山慈菇、板栗、姜末一起翻炒,再加入適量料酒、醬油、精鹽、糖和湯,燒到肉酥,出鍋即可。 養(yǎng)生功效:此菜具有健脾補胃,理氣化痰的作用。適用于治療喘咳日久、年老體弱、納差便溏、倦怠乏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