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于疾病的診斷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边@就說明在診療疾病時,分陰別陽是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在診斷過程中,通過四診得來的信息,判斷出疾病的性質是屬于陰還是屬于陽,抓住主干后,方能梳清脈絡,以作出最準確的判斷。 中醫(yī)學診斷疾病主要包括診察疾病和辨識證候兩方面。主要表現(xiàn)于分析四診資料和概括疾病證候的陰陽屬性兩方面。如四診中,色澤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脈浮、數(shù)、洪、滑屬陽,沉、遲、細、澀等屬陰;證候中的熱證、實證、表證屬陽,寒證、虛證、里證屬陰。 二、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導養(yǎng)生與防病 養(yǎng)生中也強調“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就是要求人們謹遵陰陽二氣的變化規(guī)律而生活,自然就會延年益壽。遵循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來調理人體的陰陽,使人體中的陰陽與四時陰陽的變化相適應,以保持人與自然界的協(xié)調統(tǒng)一,這就是“法于陰陽”的具體做法。 防病主要體現(xiàn)在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兩個方面。未病先防可通過保存正氣、避開邪氣、堅守精神等方案,使之“陰平陽秘”、“骨肉相?!?。倘若處在疾病狀態(tài)中,可以采用扶正、祛邪、治標、治本等方案來調理身體,使之“以平為期”。這也是陰陽學說在“治未病”領域(預防醫(yī)學)的戰(zhàn)略性高見。 2.確定治療原則 在治療疾病時,根據(jù)疾病的性質(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格拒,陰陽互損,陰陽反作,陰陽脫失等)采取治療方案,以達到陰陽的平衡。如陰陽偏勝,則“損其有余”;陰陽偏衰,則“補其不足”;陰陽互損,則陰陽雙補;陰陽格拒,則“熱因熱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陰陽反作,則扶陽抑陰或扶陰抑陽;陰陽脫失則補陰養(yǎng)陽或補陽養(yǎng)陰;陰陽顛倒,則需調理陰陽,回歸陰陽,使之還原。 3.分析和歸納藥物的性能 在用藥上,也要根據(jù)病情變化及其傳變規(guī)律,擬定寒熱溫涼的藥物。藥物的性能,主要依靠其性味和升降浮沉來決定,此又皆可用陰陽來歸納說明。藥性,主要有寒、熱、溫、涼四種,又稱“四氣”。其中寒、涼屬陰,熱、溫屬陽。藥味,主要指酸、苦、甘、辛、咸五種,稱為“五味”,另外還有一種淡味。其中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就藥物的升降浮沉而言,則升浮屬陽,沉降屬陰。 陰陽學說是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學問,文化的智慧,價值的源泉,中醫(yī)推崇陰陽學說,西醫(yī)也不離陰陽學說(西醫(yī)的大部分診斷中都以陽性體征或陽性反應作為疾病的評斷標準)。有些學者認為陰陽學說不科學,用科學無法解釋。目前用現(xiàn)代科學無法解釋的未必就不是科學。誠如趙輝賢所說:“為什么把陰電陽電、陰離子陽離子、陰性反應陽性反應視為科學,而言陰虛陽虛、陰盛陽衰、陽盛陰衰就是不科學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