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時敏多次說明畫中「丘壑位置可學(xué)而能」。王原祁因「筆墨一道,亦從家學(xué)得之」同樣認定可以「于位置、皴染研求成法」,王原祁在《題仿大癡巨冊為李憲臣作》中稱: 余見子久大幅,一為《浮巒暖翠》,一為《夏山圖》,筆墨位置盡發(fā)其蘊,余向欲采取二軸,運以體裁匯成結(jié)構(gòu),以腕弱思淺動而輒止,未能與之鏖戰(zhàn)也。……予將為先生再索枯腸,千巖萬壑,別開生面,藝苑中一美談也。書之以為后訂。 圖1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王原祁題跋中「運以體裁匯成結(jié)構(gòu)」以至「千巖萬壑,別開生面」是通過多年的繪畫實踐總結(jié)出了山水畫中丘壑布局、筆墨、設(shè)色等具體而微的繪畫法則,這也是王原祁最大的藝術(shù)成就。王原祁在《仿黃子久為宗室柳泉作》中題: 清光咫尺五云間,刻意臨摹且閉關(guān)。漫學(xué)癡翁求粉本,富春依舊有青山。大癡畫至富春長卷(指《富春山居圖》卷),筆墨可謂化工,學(xué)之者須以神遇,不以跡求,若于位置、皴染研求成法,縱與子久形模相似落落從上,諸大家不若是之拘也。此圖成后偶有會心處,向上拈出,平淡天真之妙,可深參而得之。 圖2 清 王時敏 秋山白云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可知王原祁的繪畫成就是建立在研求古人真跡的基礎(chǔ)之上。其在上述題跋中言及的黃公望作品與祖父均親眼所見或是其祖父所藏,如《夏山圖》即為其祖父的藏品,「余家藏有大癡《夏山圖》大幅」,王時敏多次作《夏山圖》作為饋贈之禮。王原祁在王鴻緒家得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并作《云間訪家儼齋總憲觀大癡富春長卷歌》,其中有:「吾家曾藏石田筆,苦心追摹稱入室。今見元本通真宰,乃知化工莫能匹。歸舟想象不可求,高山流水空悠悠。若得天機入骨髓,便令作述堪同游?!构蕦m博物院藏王原祁五十二歲所作《富春山圖》軸(圖四)是他在作此長歌后所作,為其解構(gòu)、重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丘壑布局的代表。 圖3 清 王原祁 仿大癡山水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四王」的作品來分析,其中多題仿黃公望,但其典型的山水布局不盡相同,尤其是王原祁的丘壑布局不同于其他三王,與王鑒、王翚師徒區(qū)別更大。其祖父王時敏的山水布局多直取黃公望,觀其存世作品,其師仿原型為故宮博物院所藏黃公望《天池石壁圖》軸(圖1)。如王時敏五十八歲所作《秋山白云圖》軸(圖2),截取了黃公望《天池石壁圖》軸中的丘壑布局,簡化了黃公望作品中重山疊嶂的山丘形態(tài),呈現(xiàn)出解構(gòu)、重組的特征。 圖4 清 王原祁 富春山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王原祁早年的山水布局直接取法祖父成熟期的繪畫風(fēng)貌,重點選取了黃公望山水畫中的礬頭,畫面丘壑趨于渾碎。其自五十二歲始歷時三年為次子王諤所作《仿大癡山水圖》軸(圖3)丘壑形態(tài)亦與五十二歲所作《富春山圖》軸(圖4)相似。將故宮博物院所藏王原祁五十五歲前作品與所藏王時敏作品比較,這一特征顯而易見,與其說王原祁早年對黃公望追摹,還不如說是對其祖父王時敏的師仿。 圖5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至六十歲時,王原祁對黃公望丘壑布局的摹仿與祖父相異而呈現(xiàn)出自有的特征,在摹仿中突出了不拘成規(guī)、變通式的摹仿特征,誠然,其筆墨變化更加突出。即便如此,王原祁不忘黃氏《天池石壁圖》《浮巒暖翠圖》這兩個粉本,在《仿大癡為錢長黃之任新安作》中題識: 新安,形勝地也。余前至秦中,驅(qū)車過洛陽,渡伊洛,四圍山色崚嶒,巨石俯瞰,河流曲折迤邐者數(shù)里,方知大癡《浮巒暖翠》、《天池石壁》二圖之妙。 圖6 清 王原祁 仿大癡山水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王原祁眼中新安的實景山水全然被黃公望《浮巒暖翠》和《天池石壁圖》畫中之景所代替。王原祁五十五歲所作《仿大癡山水圖》軸(圖6)中表明模仿黃公望此二圖,款署:「大癡畫峰巒渾厚草木華滋,《浮巒暖翠》、《天池石壁》二圖則尤生平杰作也,余畫師其意,具眼者鑒之。康熙丙子冬日,麓臺祁呵凍筆?!蛊洚嬅娴那疔謽?gòu)成與形式同上文所提及的作品相似,如將王原祁六十四歲所作《仿古山水圖》冊中仿「大癡道人」一開與其對比,則可發(fā)現(xiàn)其丘壑布局的變化之處,其中題識: 《天池石壁》粉本吾師。大癡《天池石壁》有專圖,《浮巒暖翠》中亦用此景皆傳作也,誤用者每蹈習(xí)氣,今故作箴語。 圖7 清 王原祁 仿黃公望山水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觀其作,王原祁截取了黃公望《天池石壁圖》中崇山峻嶺的山體布局,將黃公望的礬頭化圓渾為繁細,左右橫陳于畫面之中,畫面不再講究黃公望丘壑布局之疊嶂迤邐的軸線與節(jié)奏,丘壑渾淪細碎,與黃公望《丹崖玉樹圖》軸更為接近。其六十一歲所作的《仿黃公望山水圖》軸(圖7)直接簡化了山丘的構(gòu)成,他在前一年開始創(chuàng)作的《仿王蒙山水圖》軸(圖8)中即言「畫貴簡,而山樵獨煩(繁),然用意仍簡」。王原祁此時的丘壑布局多從己意,有自己的鮮明特征。 圖8 清 王原祁 仿王蒙山水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明張丑問道:「元人畫本妙絕古今,如黃翁子久之山水在四名家中宜為冠,所作《浮巒暖翠》的屬第一,陳仲醇(陳繼儒)尚以景碎病之,何耶?」觀上,頗有意味的是,王原祁五十九歲的作品中似乎專門為回答張丑「陳仲醇尚以景碎病之,何耶」之問題所作,在七十三歲高齡時作《仿大癡山水》軸并題識: 董宗伯論畫云,古人畫大塊積成小塊,今人畫小塊積成大塊。凡畫一幅必先審氣勢,復(fù)定間架,情景俱備,點染皴擦眼光四到,無先子障礙,所謂大塊積成小塊也,其妙在順逆之間不脫,玄宰而已。 如此,很容易理解其在六十六歲時同樣以「小塊積成大塊」之法《仿董其昌山水圖》軸的行為。王原祁在《雨窗漫筆》中綜述「作畫但須顧氣勢輪廓,不必求好景,亦不必拘舊稿」,其在意的正是中國畫的精髓—筆墨。 原文作者:田藝珉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8年8月刊《神完氣足 故宮博物院藏王原祁作品概述》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或微博關(guān)注@紫禁城雜志 |
|